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2-06-26 05:23:00
导语: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县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税费改革后农村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力度,在全县农村广泛推行了以建立健全“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公开办事、两票评事”工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干群互动工作法”,进一步转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干群互动工作法”成为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抓手,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主要经验:在创新中抓落实
1、确定“干群互动工作法”的主要内容。干群互动工作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以“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公开办事、两票评事”为核心内容的工作机制,并配套建立村民议事会、村民评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相关的专门工作制度,确保“五事”联动,实现干群互动,进而扩大基层民主,提高村级事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一是干部问事。农村基层干部通过定期联系、个别走访、座谈询问等方式主动深入农户和群众中“问事”,了解群众家常事、烦心事、急难事、困惑事、关心事,及时了解民情,详细掌握民意,准确体察民声,畅通干群交流渠道。二是群众说事。将每月的5日、15日、25日确定为群众定期说事日,凡是有困难、有想法、有矛盾的群众都可以到村委会“说事”,也可以分片分组“说事”,还可以到干部家里“说事”,由村干部轮流值班,接待群众,负责处理,对突发事、特殊事做到随说随办,及时处理,不许推诿。同时,建立随时说事制度,让群众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到村“谈心室”或村干部家中说事,以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三是集中议事。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村民议事会,议事会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对群众反映的关系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由议事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及时化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真正实现村级事务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是公开办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事情,实行“谁接待、谁负责”的责任制,要求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做好承诺,并迅速向上一级汇报,实行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并将办事进程和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五是两票评事。各村建立村民评事会,成员由群众推荐的群众代表和党员推荐的党员代表组成。民主评事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评议内容主要是对本村本季度问事、说事、议事、办事情况和本村经济发展、干部作风、村务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集中评议。
2、创新“干群互动工作法”的运行机制。一是建立民情日记制度。要求农村基层干部配备专用的问事记录本,通过定期联系、个别走访、座谈询问等多种方式,主动深入农户“问事”,及时了解民情,准确掌握民意,并做好记载,定期进行梳理回顾,归纳总结,把握一些带有规律性和倾向性的东西,使辖区情况了然于心。二是建立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在各个“说事”点都建立村干部值班制度,由村干部轮流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对突发事、特殊事做到随说随办,及时处理。并在各乡镇成立了“中心谈心室”,各村成立村级“谈心室”,有条件的地方开通便民热线电话,让群众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到镇、村“谈心室”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三是健全村民议事评事工作制度。首先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一般由7-13人组成的村民议事会,对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由议事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其次是各村成立由20-25人组成的村民评事会,每季度末集中一定的时间进行集中评事,并分为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两个层面重点对办事结果进行投票测评,如果满意率达不到90%,评事会分别向村支部、村委会发书面“督办通知”,责成村“两委”限期整改,直到群众满意为止。四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对村务公开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完善,实现村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在确保正常村务管理工作内容及时公开的同时,重点将为民办事的进程和结果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及时公开,有效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建立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以落实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权以及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为重点,推行了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重点从经济发展、社会事务、政权建设三个方面对村主职干部进行目标考核,把考核情况与村干部的使用和工资待遇直接挂钩,激励村干部转变作风、发扬民主、奋发进取、为民谋利。
3、加大“干群互动工作法”的推进力度。一是举办试点,典型带动。我们在胡家营镇、安阳镇、青山镇确定了三个“干群互动工作法”试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并及时总结提炼基本经验和创新做法,以点上的新鲜经验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领导,组织促动。在县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干群互动工作法”工作指导小组,搞好对试点工作和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并建立巡查督导制度,及时掌握“干群互动工作法”的推进情况,掌握进度,摸清底数,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乡镇场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重点加强对集中议事、定期评事活动的指导。三是健全制度,机制驱动。坚持推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和通报制度,对各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与考核考评,实行半年检查,年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选拔任用工作挂钩。重点把“干群互动工作法”落实情况纳入到村干部绩效考核目标体系中,把考核情况与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挂钩。四是优化环境,上下联动。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干群互动工作法的开展情况,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此项工作的认识,进而增强其参与、支持、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全方位互动。另一方面,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对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向群众说明原因,并公开作出承诺;本村解决不了的,以建议书的形式逐级上报,由上级党委、政府统筹安排,协调解决,更大范围地实现“干群互动”。五是整合资源,良性互动。工作中,我们注重把“干群互动工作法”这一创新工作的推进同在农村开展的其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将“干群互动工作法”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与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发展巩固学教成果的长效机制;与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党组织民主生活会、乡镇党委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工作中的基础性资源。在有机结合中,实现工作措施的交叉联动和工作效果的良性互动,真正使此项工作在实践中让广大干部、群众互动起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初步成果:在实践中显成效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成功实践,“干群互动工作法”有效地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改进了干部作风,扩大了基层民主,化解了社会矛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小康建设步伐。
1、创建了基层民主的“大舞台”——村级事务规范了。通过推行“干群互动工作法”,组织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议事、评事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使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通过问事、说事、议事、评事得以实现。民主权利的有效保障,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群众的有效监督和主动参与也使村级事务的决策进一步规划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使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水平得到提高,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去年以来,柳陂镇、青曲镇、城关镇等乡镇在支持南水北调和银武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面对大面积搬迁、复杂的补偿等繁重敏感且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积极组织群众通过评事、说事、议事等环节参与到这一事务中来,让群众出主意、提思路,集中拍板决策,并做到工作操作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科学规范,让群众及时掌握情况,做到民主监督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确保了重点工程的顺利开工建设。
2、构筑了干群关系的“防波堤”——社会矛盾缓和了。通过推行“干群互动工作法”,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干部时常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为群众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赢得了群众的信赖。群众在与干部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随时能把对集体事务的困惑倾诉出来,还能把对村干部的不满释放出来,气顺了,心齐了,与干部的对立情绪消失了。以前,许多村民认为开展公益活动是村干部的事,参与热情不高,而现在大家把修渠铺路、农网改造等作为自己的事来办。2003年秋以来,全县通过干部问事和群众说事收集到群众关心的问题2816件,大部分都得到了圆满解决,30多名“上访专业户”息诉罢访,因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的来信来访明显减少。
3、架设了社会安定的“稳压器”——治安形势好转了。通过干部问事和群众说事,农村潜在的敏感问题和突出矛盾迅速得到了上报备案,通过集中议事、定期评事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策,及时化解了矛盾,防止了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今年春夏之交,该县白浪镇和隔河相望的河南省荆紫关镇因修筑防洪堤发生纠纷,部分群众因情绪激动准备与对方村民发生械斗,白浪镇一名村干部在问事过程中得知情况后,迅速向镇里进行了汇报,镇政府又在第一时间内将险情上报到了县委,在县委领导的亲自协调下,成功阻止了一场群体性械斗事件的发生。2004年,全县通过推行“干群互动工作法”,化解潜在社会矛盾200多起,调处民事纠纷60多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被授予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4、打造了干部作风的“透视镜”——干部作风扎实了。“干群互动工作法”的推行,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使基层干部队伍形成了甩开膀子抢着干、俯下身子争着干、埋着脑袋乐着干的局面。办事结果上墙、议事情况公示、评事情况通报像一面面“透视镜”,使“不作为”干部无藏身之地,作风漂浮的干部少了,求真务实的干部多了;弄虚作假的干部少了,脚踏实地的干部多了;“飞鸽牌”干部少了,“永久牌”干部多了。据干部办事登记簿统计,去年以来,全县镇、村干部办实事3000多件,领办、创办各类产业示范基地180多个,为群众解决具体困难2165个,200多名村组干部取得了农业技术职称,并获得了不同级别的乡土拔尖人才证书。
5、积累了谋求发展的“致富经”——农民生活富裕了。*县是鄂西北山区贫困县,要开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必须集思广益,把群众的智慧引导运用到谋求小康建设的大局中来。群众说事、集中议事、两票评事给广大群众提供了谏言献策的机会,他们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想法和建议及时反映给“父母官”,为基层干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县胡家营镇土地沟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群众自发联名建议发挥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发展桑蚕养殖业。村“两委”因势利导,反复论证后把群众的建议落实到行动中,把桑蚕养殖确定为村级经济发展的支柱项目,现在95%的农户靠养蚕过上了小康生活,全村桑园面积达到了1000亩,开发的蚕沙保健枕远销到了俄罗斯、韩国等地,成为全县第一个“无粮村”和远近闻名的“双建双带”示范基地。目前,全县20个乡镇场、338个行政村在干部的带领下都因地制宜地探索着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销业齐头并进,果、药、菜、茶等支柱产业多轮齐驱,特色鲜明的经济版块初现雏形。2004年,全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4元,越来越多的农户迈上了小康之路,一个民主、富裕、文明的山区县正在形成。
- 上一篇:收发器接口芯片应用管理论文
- 下一篇: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