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的思考
时间:2022-06-17 05:27:00
导语:优秀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报告提出,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开展年轻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在发挥年轻干部的主观努力、重视外部环境和构筑有利于年轻干部成长的平台上下功夫。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可供选择的余地小。一是分布不均。我县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大多集中在教育行业和卫生行业,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年轻干部相对偏少,相当多数的县、镇两级行政机关人员老化,主要在于近年来公务员进入渠道比较困难,行政编制控制严格,招录公务员偏少,尤其是乡镇机关只出不进。二是文化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从学历来看,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的年轻干部较少。从专业来看,学文科的比较多,学经济、法律的比较少。三是性别比例不协调。如我县现有县管后备干部260人,其中女干部有68人,仅占26.2%。
2、工作的系统性不够,计划性不强。往往单方面等待年轻干部的自己成熟进步,单位对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缺乏细致的规划,走到哪算到哪,即使组织培训,也只是上几次理论课;安排实践锻炼,也不分党务干部、行政干部、经济干部、专业型干部,统统到基层转上一圈。这种单一的锻炼方式,在培养和使用上缺乏针对性、延续性,难以给后备干部提供合适的舞台和空间,严重阻碍了后备干部的健康成长。
3、选拔年轻干部重“才”轻“德”。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时,很大程度上主要关注于年轻干部的个人能力,以能力评“英雄”,对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关注得还不够,在德才兼备方面更注重才忽略了德。
4、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重“一刀切”而不“切一刀”。在配备班子时,尤其是换届调整时,过于强调年轻干部的配备,很大程度上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将一些年龄稍大的优秀干部放在了门外。选配干部也要做到老中青结合,在可能的情况下或同等条件可以优先配备年轻干部即采取“切一刀”的方式。
二、优秀年轻干部的基本特征
1、要“清醒”不“糊涂”。年轻干部要信念坚定,头脑清醒,政治上靠得住,需要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坚持磨练提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于生存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上,必须要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忌迷失了自我,更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走样,不糊涂,做一个政治上靠得住的人。二是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年轻干部一定要在事业上有追求,在工作中必须高要求、严标准,精力要更投入、激情要更充沛、成效要更突出,力争在各自岗位有新突破,以事业上好的定位赢得好的作为。三是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具体的工作中,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克服困难、乐于挑起重担、善于破解难题,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青年的良好形象。
2、要“创新”不“守旧”。一个年轻干部是否充满朝气和活力,应该集中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上。开拓创新,首要的一点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度推进改革。年轻干部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也较为快捷,又没有包袱,敢想敢干,是改革创新的中坚力量。年轻干部要不断提高对改革必然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克服头脑里有碍改革的思想观念,增强参与改革的自觉性。要破除固守过去的旧框框、老办法,不敢突破的思想;破除照搬现成的方案和条文,不敢创新的思想;破除等待别人提供经验,不敢探索的思想;破除“唯上、唯书、不唯实”、怕担风险的思想,要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既要继承和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又要学习借鉴外地的新鲜经验,并在自身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善于做结合的文章,做试验的文章,做转化的文章。
3、要“自信”不“自负”。现在年轻干部绝大部分都是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成长起来的,生活在物质比较充裕、环境相对较好的家庭里,很多还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很少有失败的挫折。年轻干部有一种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这是很可贵的。但不能让自信变成自负,更不能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还自我感觉良好。
4、要“果敢”不“慵懒”。工作热情高,干劲足是年轻干部的普遍特点,但由于工作的阅历还不够丰富,判断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敏锐以及机关工作环境的束缚,考虑问题可能不够周全,做事可能不够到位,但这只是暂时的,一定要始终保持工作的果敢精神,大胆工作。
5、要“作为”不“乱为”。年轻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争抓实干,勇于创新,多出成绩,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锤炼自己、完善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做贡献,出作为,要杜绝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
三、优秀年轻干部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及成长重要因素分析
优秀年轻干部的锻炼成长,一是要注重学识的广博。现在的年轻干部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现有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其中既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还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的问题。因而,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与学识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息息相关。二是要注重品行的修养。一个年轻干部要想健康成长,必须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坚持当官先做人,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三是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在大体相近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干部,成长的速度却大不一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自成长的动机不同。纵观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过程,他们无不具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才会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改造自我。四是要有较丰富的岗位经历。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只有多经历一些困难,多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一方面,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提高年轻干部工作能力的主要渠道。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坚实的学识功底,更离不开靠自身经历获得的直接经验。另一方面,丰富的人生经历可以磨练年轻干部的意志,砥砺其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组织上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首先要了解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内在因素。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既得益于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更在于个人的勤奋努力,要坚定信念、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深入群众、勇于改革。其次要了解年轻干部成长的外部环境。年轻干部成长,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要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年轻干部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健全工作机制。逐级建立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责任制,同时更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牢固树立凭实绩用干部、凭素质用干部、凭作风用干部的正确导向,真正做到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三要构筑有利于年轻干部成长的平台。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年轻干部。一方面大力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加大年轻干部基层锻炼工作力度,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在艰难困苦的历练中成长成才。同时加强年轻干部交流和轮岗,帮助年轻干部在不同岗位上积累工作经验。四要建章立制,为年轻干部成长提供组织保证。要根据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需要,制定年轻干部培养规划,确定年轻干部在各级班子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力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用“考任分离”模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使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年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应对意见和建议
年轻干部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暂时得不到提拔时,个人认为表现优秀,工作能力强而得不到组织的提拔使用,对组织对单位产生埋怨进而懈怠工作等;二是面对物质生活的诱惑,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形形色色的诱惑也比较多,面对诱惑如果克制不住,将对年轻干部的工作乃至个人的成长进步带来极大的反作用;三是能否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敏锐的政治辨别力;四是能否正确认识个人成长进步和组织培养关系的把握;五是能否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因此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健康成长,务必做到“五个正确对待”。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年轻干部不论做人、处事、为官,只有正确对待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的长短、得失、成败,才有可能做好人、做成事、当好官。正确对待同志。首先要有谦虚的作风,摆正位置,不鄙人之短,不恃己之长,虚心向周围的同志学习请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其次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容言容人容事的气量。正确对待群众。群众基础是干成事业的基石。正确对待群众,首要是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正确对待群众利益,重视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年轻干部一定要培养与群众的血肉感情,经常深入群众,详察民情,群众来办事则应“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请坐,一杯热茶暖心”,耐心细致帮助解决问题。除了感情贴近,还应付诸行动,扎实工作,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正确对待组织。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既有赖于个人努力,更离不开组织培养。每个年轻干部从发现、培养到提拔使用,组织上都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任何一个年轻干部,不管是否被提拔任用,都要讲党性、讲大局、讲组织原则、讲组织纪律,正确处理个人进步与组织培养的关系,立足本职工作、自我提高、埋头干事,经得起实践的磨炼和组织的考验。正确对待名权位。作为年轻干部,应当立志做大事,不能立志做大官,要能够做到名惑面前不失志,利诱面前不乱意,权惑面前不动心。“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以苟得”。一定要加强党性培养,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踏实干事。惟有如此,才能获得群众的口碑夸奖和组织的信任。
- 上一篇: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几点浅见
- 下一篇:学校军训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