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经验交流
时间:2022-06-13 09:10:00
导语:独家原创: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心内科疾病的病因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因此,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特别注重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或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根据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状态,本文仅就如何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一下探讨。
一、心内科病人的心理状态
深入地了解心内科病人的心理状态是有的放矢地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心内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经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心内科患者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状态。
1、从健康人到患者心理状态的转变。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患者角色,一旦被确诊,又不能接受病情事实,不少患者此时的心态已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并由此向恐惧、焦虑的心理转变。
2、恐惧及忧虑。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与此同时,患者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3、丧失信心。随着病情变化,患者的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他们过分关注身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理,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二、如何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医疗和护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
1、要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能否取得病人信任,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的言语、行动、神情、态度去影响病人而建立起来的。在与病人的交往中,护理人员应以诚相待,热情友好。从病人入院开始,就要如对待亲人般诚恳、周到的生活服务,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给病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使病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在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用最恰当的言语,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或麻痹思想,清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日常护理中,要引导病人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严肃,动作轻柔,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感染病人,使病人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切不可松夸、懈怠、慌张,以免增加病人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
2、要促进病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尽快帮助病人帮助熟悉和适应环境并促进同室病友间的互相了解,建立起病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病人间彼此交流有关疾病的各种情况及感受,尽快使病人适应新角色;在生活上还可以相互关心、照顾;在精神上相互支持、鼓励,尽快解除恐惧、焦虑心理,共同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3、要争取家属、亲友、领导的支持和配合。要及时与病人的家属、亲友、领导取得联系,在主动介绍病人情况的同时,做好思想沟通,特别是要让病人家属正确地对待病人的疾病,必须讲明他们在病人面前言谈举止要恰当,尽量避免用不良情绪去影响病人,应给病人以关心、爱护、细心照料,以利于消除病人孤独、焦虑的心理。
4、要创造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良好舒适的环境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病情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尽最大努力使病室内温湿度适宜、整洁、安静、舒适,与病人和蔼地进行语言交流,有效地调节病人的心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心理紧张的刺激,使病人感到生活在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中,有利于病人安心住院治疗。
5、要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内容。单调的病房生活往往使病人感到乏味、枯燥、甚至烦闷、焦虑。因此,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一些活动,以丰富病人生活。对手术病人要安排其早期活动,慢性病人安排散步、太极拳、欣赏音乐等,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病人对自身疾病的紧张、焦虑心理,能起到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6、要加强护理宣教。让病人适当了解有关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康复的知识,使其有正确的认识。护理人员应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将病人消极情绪转变成积极情绪,正确看待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应向病人说明操作的目的,步骤及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这样既可能消除顾虑,又能取的病人的合作;
7、要配合医生采取适当的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既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常用方法,又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方法。用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等方法,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病人由于年龄、性别、所受教育、所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以及疾病性质和病情轻重不同,其心理特点的反应差异很大。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消除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因素。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根据病人病情和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如有的病人对疾病的耐受性强,害怕服药上瘾,即使剧烈的疼痛也尽量克制自已,而有的病人对疾病的耐受性弱,对于疼痛无法忍受,强烈要求进行镇痛注射。护理人员在认真了解掌握他们的病情基础上,对前一种病人应主动关心和照顾,使病人体会到护理人员是热情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时,也应向病人介绍正确使用止痛剂是不会成瘾的。而对后一种病人要耐心地解释,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可按医嘱试用安慰剂。当确定疼痛是属条件反射或心理因素造成的,应向病人进行详细说明,消除其疑虑。
使病人早日康复出院,是每一位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在对心内科病人进行药物、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做好心内科病人在住院期间心理护理,必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