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经验交流
时间:2022-06-06 03:20:00
导语: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指导实际工作,我们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科学研究,使之成为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共识和责任。如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水利事业科学发展需要,谈谈自已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及水利科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科学研究概念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但它起源的问题包涵两个方面:一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二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通常划分为三种类型:
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2.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它们在一个国家、一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协调一致地发展。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一是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二是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水利科学研究就是运用这些方法和原理,以水物质和水工程为载体,通过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因果关系,作出科学判断或结论。鉴于水科学研究特点和客观条件,基层水利科研单位主要应倾注于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
(二)水利科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这不仅对水利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我们水利科研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等措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水利科技的重大研究载体,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坚持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使科学研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也为我们水利科学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水的问题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远没有解决,化解我国四大水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坚持不懈地用高新技术改造水利传统行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水利科技工作新局面,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积极探索基层水利科学研究新思路新途径
根据基层水利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现状,必须“坚持一个方针,打牢二个基础,加快三个转变,加强四个创新”的工作格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科学研究,使之成为广大水利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
(一)坚持一个方针
科学治水方针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水利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当前,尽管基层水利科研单位在人力、财力、能力上都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是一定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探索和围绕科学治水方针,制定科学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加大科技推广与创新,进一步发挥水利科学技术对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本地区实际,对科学治水实践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体制机制问题等进行研究探索,统筹解决水的问题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统筹处理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出科学的见解、办法和成果。
(二)打牢两个基础
科学研究涉及面广复杂,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适度为原则,做好两个基础工作。一是科研人才培养。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没有人才,一切工作都是纸上谈兵,一切都无从谈起,一切事情都做不成,搞科研也是一样。只要创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建立合适的人才制度,科学研究和发展就有了生机和活力。近几年,我们针对所里编制小、人员少,引进难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请进来,聘请老专家、老科研,进行传帮带,帮助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技能;另一方面鼓励岗位自学,所里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和经费,让他们通过自学、函授或专业培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论,了解行业前瞻研究动态,提高自已科研水平。目前,全所本科毕业由原来30%达到了85%,中级以上职称由原来的25%上升到45%,人均有两门以上从业研究资格,摆脱了一度技术人员穷窘的状况。去年以来,有8篇科研论文,在部、省级水利刊物上发表或交流。二是科研经费投入。科学研究需要必要物质基础作保障,特别是科研仪器设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台科研设备动则几万、十几万元,少则也是上千元。基层科研机构却没有国家固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全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几年,尽管我们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依靠行业项目,用科研服务微薄收益弥补了部分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去年所里投资近20万元对试验室设备仪器进行了更新和维修,今年还将按照水利部要求进一步完善。但是,科研经费问题始终制约基层科研单位的稳定和发展,毕竟微薄的科研服务收益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国家不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基层科研和科技推广将举步维艰。国家应增加基层单位科研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政府补助、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的多元化科研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基层科技投入体系。
(三)加快三个转变
水不仅仅是一个利用问题,而且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等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为水利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必须加快转变步伐。
一是加快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过去一贯就工程谈工程,水利科研人员结构单一,学科面窄。现在要由过去单个研究水利工程技术方案转向除了研究技术方案外,还要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水是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不能简单谈钢筋混凝土、谈工程造价,还必须考虑生态和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原水利部长汪恕诚早就指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旗帜自己要举起来”。水利科研人员应义不容辞地加快转变,优化人才结构,优化专业配置,不断引进社会学、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人才,以适应这种转变的人才优势。
二是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就是要从单个工程的研究(包括工程技术、生态、环境),转向把工程放在整个流域、整个系统工程中进行研究。每一个水利工程都是整个流域管理的一部分,不仅要注重单个工程的研究,更要注重从整个流域、系统角度上进行思考,高度重视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若干个工程建下来,水资源利用率是多少,要从整个流域来考虑,只有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才符合现代水利的要求。因此,水利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宏观观念和全局意识,多从宏观上思考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作出科学判断和评价。
三是加快从水利工程利用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转变。要从着重研究水利工程建设,转向综合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配置,包括水资源管理技术。水利工作不仅仅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而应该是整个水资源管理工作。水利科研人员应把自己看大一点,站在国家、地区全局上看问题,站在水资源整体角度上看问题,眼界才能开阔,思路才会清晰。要有意识地从工程建设转到水资源综合管理,把水的问题纳入生态环境中统筹研究分析,不仅要有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意识,而且要这样去开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的优秀科研成果,更好地满足于事业的要求、满足于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四个创新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大力倡导科学探索和勇于创新精神的同时,必须注重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一是思想理念创新。“98大水”为科学治水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素材,如何从中得到教诲和启示,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正确处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关系,正确处理水利科技不适应水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关系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创新理念,解决好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正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广大科研人员必须以之为已任,努力实践,努力跟踪前沿,不断探索新事物、新理论。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将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基层科研单位小、人少,势单力薄,依然是影响水利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几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看,基层科技计划经济色彩仍较明显,创新活力不够,“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必须建立以激活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内容和前提的体制机制,既符合水利科技特点和本单位科技发展需要,又有利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需要和发展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方式方法创新。改进科技管理方法和手段,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水利科技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事而立,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要以激活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特别是基层公益科研单位,搞科研难,搞大科研更难,往往片面地以科研成果多少去评价科研成绩,而忽略了基层实际工作中又需要一定科研人员去完成一定的应用研究和推广,比如岩土、岩石、混凝土、沙石等材料检测、试验,节水灌溉、防汛抗旱等课题设计与研究,都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科研人员按照《规程》去完成,科技含量虽不一定很高,但必不可少,这种科研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事务化的过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际上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应得到尊重和肯定。
四是拓宽领域创新。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经济属性,21世纪的水利科技问题不仅涉及水利工程技术范畴,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范畴。水利科研工作必须充分考虑水的多元化属性,改变脱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就水论水”的研究方法,把水问题放到大自然中去考察、去研究,放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去探索、去思考,不断拓宽水的应用范围研究,优化配置理论,向生态水利、城市水利、环境水利、人文水利等新领域拓展,加强行业、跨行业、跨领域联合攻关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和渗透,共享水资源丰富成果。
三、正确处理基层水利科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地市基层科研单位与省以上大型科研机构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单位小设备简,人少事多分工难,学科单一类别多,科技含量低,规范要求高,过程要简单,经济要实惠,科研成果难,专业需求全,经费少误解多等等,矛盾交织无时不有,关系复杂无处不在。
第一,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基础研究是应用技术创新的源泉。重大突破性科技创新要从基础研究抓起,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新的方向。基层科研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研究理论和方法,加强前瞻性的重大基础性问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有机结合,在处理实用技术和基础研究的关系中以实用技术为主,基础研究为辅。基础研究要搞,但要有自己的特色。要重视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本所“大坝电测技术”的研究和使用,就是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完成的,在*“11.26”地震重建中对长江大堤受损情况检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正确处理硬课题研究与软课题研究的关系。要从只注重硬课题研究向硬课题、软课题研究并重转变。硬课题主要是研究一些技术方案、技术产品,软课题则主要是研究一些带有宏观性的问题。基层科研单位不能只研究钢筋混凝土,还要研究软课题。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如何科学防灾减灾研究等软课题,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社会效益显著,它提供了一种思维,值得去研究去探讨,即使是反面教训的软课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又如病险水库这么多,除了病险水库加固技术外,到底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好?采用什么样的机制运行下去?这也是软科学要研究的范畴。不要认为科研人员是研究技术的就不能搞软课题研究,基层科研人员有经常深入第一线情况熟悉的优势,在研究纯技术基础上,还应多研究些管理方面的东西,从机制、体制上做点软课题,有时软课题起的作用更大,尤其对上级有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信息和帮助,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提高研究层次。
第三,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转化推广的关系。科学研究不能简单理解为获取科研成果的科研过程,不能仅仅关心科技成果的技术创造性和水平,还应关注其在水利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应用效果是判断水利科学研究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它包括科研、转化、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在注重加强水利科技研究的同时,基层科研还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与推广,建立健全本地区科技引进推广机制,促进水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如所里开展的“土工防渗布”和“仝一小时快测”技术转化推广,取得了很好效果。去年,省水利厅在省水科院成立了“全省水利科技推广中心”,最近又与国家水科院建立了水利科技合作关系,其目的就是加大江西水利科技引进和推广,提高水利科技含量。*是一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也应积极借鉴这一做法。
第四,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科技创新,以人为本,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带头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科技创新队伍,是实现我国水利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高质量的科研工作、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是培养和凝聚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基层科研单位要达到这种程度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在情感环境中留住人才,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人才开发格局,切实解决好科研人员在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静下心来,在各自岗位上,肩负起重大历史使命,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水利事业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 上一篇:农业行政处罚规章制度(市)
- 下一篇:水资源科学管理的经验交流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