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交流

时间:2022-05-27 11:21:00

导语: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交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参加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的学习,结合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我认为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忌有畏难情绪,应增强信心,理清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农村发展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农村一些长期困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面对繁重的新农村建设任务,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感到无所适从,望而却步,信心不足,畏难情绪严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增强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必须积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发展经济能力,引导他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拓宽思路,进一步强化群众“求发展”意识,培养群众“会发展”能力。同时,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增加农民收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各自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路子。如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现有优势发展工业,走工业兴村道路;通过发展商贸流通,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人力优势,发展劳务经济等等。

二忌理解片面,应掌握内涵,抓住重点。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总要求,涵盖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五个方面,是一个战略目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联系紧密。当前,由于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在认识上出现偏差,片面理解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新村庄建设,“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扒旧房、盖新房,拆平房、建楼房,“只见新房子,不见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全面发展的新农村,生产发展是中心,产业支撑是重点,只有在生产发展上狠下功夫,才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经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时,要避免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如果经济建设上去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却没有同步推进,甚至严重滞后,那么也必然会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忌主配角错位,应强化主体,激发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目前,各地建设新农村口号很响,热情很高,各类新闻媒体介绍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已比比皆是。但对于大多数农民群众来说,究竟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能带来什么变化,认识比较模糊。导致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热、群众冷,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还没有达到充分发挥,造成了“主”、“配”角错位。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让农民得到实惠。只有从农民群众受益最直接的地方做起,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因此,我们必须把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第一大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针对农民用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住房难等实实在在的问题,通过加大投入、落实责任等措施着力加以解决,既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创造了条件,又使农民感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也激发和调动起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当正确处理政府投资主体和农民建设主体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重大公益性项目,应主要由政府来投入;对于种地、建房等农民群众自己的事情,应主要靠农民群众来投入;而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则应由政府、农民、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建设。

四是忌“一刀切”,应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口众多、区位优势不一,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可以说,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实际,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特点。如我市史家河、定角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村镇化程度已相当高。但是一些山区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低、生活环境差,不要说发展生产,就是搞一个村庄规划、修一条路都非常难。如果简单地统一标准,那么条件好的村稍加支持就会被树立为典型,培养为样板;条件差的村由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新农村建设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承受能力,因村制宜,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目标、速度和建设标准,不能“一刀切”、模式化,更不能开展所谓的“达标验收”之类的活动。贫困地区应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提高基本素质,增强发展能力,艰苦奋斗努力治穷;基本解决温饱的地区应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借助外力、激发内力、提升实力,努力实现突破;生活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的地区,应力争在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乡风民俗、村容村貌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走在新农村建设的前列;已经具备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地方,应再接再厉,谋求更大发展,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五忌急功近利,应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高,农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反之,农民素质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力量,就成为无源之水。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民主法制意识淡漠,农村人力资源状况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要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盲教育、职业教育等,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村适用人才,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能力和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