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验交流(县)

时间:2022-05-25 11:10:00

导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验交流(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验交流(县)

当前,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断向“三农”倾斜,对农村道路、饮水工程茅草房改造工程等加大投入力度,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深得民心。但是,当前农村还存在资源开发和产业扶贫效益不高、茅草房改造、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等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党的*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据这一要求和现实民生的实际,迅速改善农村民生势在必行。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精神的重要内容。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束缚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更新思维方式,牢固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推动山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1、破除“自种自食,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意识,牢固树立发展市场农业的新理念。山区农民由于长期受封闭保守思想的束缚,商品意识十分淡薄,严重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必须教育和引导农民面向市场,依托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山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仅要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更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不仅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更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满足市场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需求。

2、破除“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牢固树立培育支柱产业的新理念。近年来,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不大,发展特色产业步伐不快,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规模效益。在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坚定不移地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效益。一是因地制宜布局支柱产业。可根据山区小气候特征明显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达到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组合。一般应以山顶种松杉,山腰种八角,山脚种果树,河边种桑的布局。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大力实施烟稻轮作项目,总之,山区要根据自己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规划,形成特色产业布局。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是山区市县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的重要依托,按照市场机制,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按照加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要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为企业提供优质原原料产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配套发展壮大系列化服务体系,互动互赢,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建设生产基地壮大支柱产业。按照总体规划布局,在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推进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以农业项目为载体,抓好重点基地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

3、下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以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结合山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发展,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因地制宜,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灵活运用科技推广机构培训、农民技术资格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学历培训、群众性科技组织培训和现场会、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同时还要下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围绕支柱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着力提高技术成果运用率、良种良法覆盖率、先进技术普及率。大力引进试验示范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运用步伐,不断提高山区农业的科技水平。

二、领导和干部职工齐抓共管,促进了全县茅草房改造工程的顺利开展。

大石山、深山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这些地方贫困程度较深,仅靠贫困农户自身力量在短期内将难以改变居住茅草房的状况。为使特困农户住上稳固住房,让他们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自治区政府决定由自治区及市、县共同筹措资金,帮助部分农村特困户进行茅草房改造,要实施好这一项工程就要采取以下措施。

1、采取大会战的形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县领导包村、部门包屯的办法,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到责任单位,逐级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管理。

2、加强宣传,接受社会监督,引起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发动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政府的支持下依靠自身力量改造茅草房。

3、坚持贫困村贫困群众受益的原则;坚持贫困群众自愿原则。

*、动员茅改户统一到公路边、到条件好的地方建房,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5、动员群众自觉投工投劳、主动配合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全县茅草房改造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乡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乡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

1、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有水库、湖泊、山泉的地方引蓄供水;在地表水匮乏的地方,兴建集中井。通过这两种途径建立自备水源。自备水源的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后,送到农户家。

2、农村饮水工程的建后管理,根据饮水工程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集中式供水工程通过聘用管理人员、自负盈亏、采取目标承包责任制的管理机制,产权归国家所有

3、对分散式集雨工程,则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使用,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四、精心组织,相互配合,把村村通公路作为“爱民工程”实施

农村公路断头多、通行能力差、等级低,缺乏与周边城区的协调,与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活需求极不相称。为切实解决农村群众行路难问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提出要用几年时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改造,把工程建设作为历年来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之一。

1、精心组织,成立了公路建设指挥部,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各村也相应成立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工作小组,具体负责。

2、县交通积极配合做到了指导勘测设计到位,工程质量监督到位,验收合格后申报补助资金到位。

3、多法筹资,政策配套,把村村通公路作为“亲民工程”落实。

*、采取“城市支援农村,机关支援基层,干部支持农民”的方式,为村村通公路全面启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5、精心施工,保证质量,把村村通公路作为“示范工程”建设。

6、建管结合,大胆尝试,把村村通公路作为“长效工程”管理。一是采取“谁受益,谁养护”。二是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三是充分利用交通公路部门人才资源,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