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监督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5-14 08:57:00
导语:党内监督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内监督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方面,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党也多次强调,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也把党内监督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党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这充分说明我党对加强党内监督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党内监督存在着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影响到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和执政能力的发挥,所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内监督的途径,对于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的作用,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当前党内监督工作已经呈现出由浅层到深层、由被动到主动、由随意到规范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应从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和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现象日渐增多的问题中,看到党内监督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与薄弱环节。
第一,党内生活严格化程度不足。一是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自律意识不强,存在“四多四少”现象:谈工作多谈思想少、谈现象多谈实际少、谈宏观多谈具体少、谈优点多谈问题少。绕道而行,避实就虚;另一方面,正常的党内民主生活会,有的人认为:批评上级仕途错,批评同级麻烦多,批评下级选票落。结果庸俗了党内政治生活。二是双重民主生活会制度难落实。所谓“三难”,工作忙时间难落实,压力大思想难集中,议题多内容难保证。结果使党内生活常流于形式。
第二,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松软。一是在民主作风上,开言纳谏不够,民主意识淡化,重大问题决策与审批程序不规范、制约措施不到位;二是在组织观念上,思考问题、处理事务时,或我行我素,旁若无人,或以和为贵,放弃原则,或侧目而视,圈外挑刺;三是在干部管理上,仍存在凭少数乃至领导者个人意志选拔任用干部的行为,讲关系、搞亲疏、凭感觉、轻教育等,乃至助长了少数干部“只对领导迎合,不向群众负责”以及“松一松求得一团和气,笑一笑赢来一张选票”等不良现象。
第三,监督制约机制乏力。一是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监督漂浮不实、“关爱”有加,监督作用难以发挥。二是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松散不硬,监督功能流于形式。三是党员相互监督更难到位,“多栽花少种刺,留下人情好办事”的好人主义盛行。四是专职机构监督缺乏力度。在现行体制下,纪检机构地位和职能受限,以至“监督同级党委有难度,监督下级组织缺强度,监督身边干部松尺度”等等,使监督职能与作用难以发挥。
第四,监督尺度宽泛难控。在实施监督制度,开展监督执纪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三强三弱”现象,即:规范性强、强制性弱,指导性强、操作性弱,可塑性强、确定性弱。进而在实施监督时容易出现尺度失衡的困惑,使监督易于失去应有的平等性、严肃性、强制性、规范性的功能。
笔者认为,造成党内监督弱化现象的主客观制约因素有很多,
第一,监督意识淡薄。在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存在着“三怕三不”意识:一是下级对上级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二是上级对下级怕失去群众基础,不愿监督;三是领导班子内部怕伤了情面,不便监督。进而对党内监督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削弱了监督意识和监督责任。
第二,监督视野狭窄。一是把查处党内腐败违纪案件视为党内监督唯一的内容,而忽视对抓源头、把关口、堵漏洞的监督。二是只重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经济腐败方面的监督,而忽视对其思想意识、生活作风方面的监督,没看到思想颓废、工作懈怠、生活奢靡的实质也是腐败。三是一般情况下监督视野易于集中党员干部个体腐败行为,而容易忽视或放松对领导班子集体腐败的监督。
第三,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对要害部门或经济实体的监督难以深入,甚至往往因人为防范因素的干扰使实情难以掌握;二是由于监督缺乏权威性,使监督成为隔靴搔痒,多限于“圈外监督”;三是民主监督氛围不浓,群众监督失之空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旁观现象十分普遍;四是举报信访主渠道作用难发挥,来信来访信息虽不少,但价值难定,真相难辨,是非难断;五是人情作祟,包庇袒护,说情干扰,甚至隐匿事实,瞒情不报等等。
第四,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一是缺乏规范性、权威性强的党内监督法规条例;二是缺乏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监督执法体系;三是缺乏科学严谨、保护性强的监督保障体制;四是缺乏强制性的、介入性强的监督察访制度。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极易造成失监、失察、失真的现象,甚至出现所谓的监督“真空区域”。
二、加强党内监督的途径
第一,要抓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是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强化党内监督,提高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首先必须抓住对权力进行制约这个核心,抓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对象上,要突出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这是因为,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全局工作中,“一把手”处于关键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负有全面责任。抓班子、带队伍、干事业都必须发挥好“一把手”的作用。为此,“一把手”要强化自我监督意识,自觉地接受监督。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开好民主生活会,强化同级领导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监督。在内容上,当前要重点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加强党内监督。切实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切实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切实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方式上,要实行跟踪管理,把监督贯穿于领导干部任前、任中、任后的全过程。任前征求纪委意见,组织廉政谈话;任中推行党风廉政考察,廉政档案,廉政诫勉制度;任后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要抓好监督制度的执行,使各部门负起监督管理职责。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各级党组织要把抓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的落实,作为一项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各级纪委对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的执行情况要经常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分工负责抓好落实。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坚决纠正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象。对因不落实监督措施和制度出了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对于各部门党组织则要自觉地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真正负起对本部门党员干部监督、管理的责任。要严格执行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民主生活会、巡视和派驻、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健全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机制,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健全和完善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不断完善和坚持集体议事程序和制度。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才能切实发挥好监督制度和措施对于规范权力行为,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第三,要抓好群众监督,保护好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解决好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一条很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群众是权力腐败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最痛恨腐败,对反腐败的要求最迫切,对解决腐败问题的愿望也最强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必须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畅通群众了解情况的渠道;扩大评议权,加强群众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保护检举权,重视群众检举问题的查处。群众监督作为党外监督,是加强党内监督十分有益又不可缺少的监督形式。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意识的提高,由人民群众自发性的起来监督甚至罢免领导人的事例,已日趋增多。无疑,这是一个很好的、值得颂扬的现象。加强群众监督就要做到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真正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及时查处群众揭露出来的违法违纪问题。否则,就会失去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完善群众监督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提高群众监督效率,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地制约和监督之下,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在治理和预防腐败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要抓好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舆论监督具有舆论的影响力,其首要的功能是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因此,舆论监督要服从服务于全党工作的大局,服从服务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政策,有利于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新闻媒体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和积极开展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一方面,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另一方面,作为监督主体的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
- 上一篇:群众参与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语文标点符号表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