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资源优化经验交流
时间:2022-05-13 05:29:00
导语:审计局资源优化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加强审计管理和整合审计资源,是当前审计机关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李金华审计长和袁玉岫厅长多次在讲话中提及,今年袁厅长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专门谈了这两个问题。*县审计局张立峰同志关于《提高审计管理的科学性,促进审计资源优化组合》一文,立意准确、内容丰富、论述得当,对审计机关加强这两项工作很有借鉴意义,现将全文刊载如下,供参考。
*县审计局张立峰
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然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是资源浪费。因此,为了实现审计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优化整合审计资源,加强科学化管理,通过对审计对象资源、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环境资源、审计业务资源和审计信息资源等的优化整合,不断改善和创造发展条件,使审计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
一、审计资源的内容
审计资源是国家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要素,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是审计力量、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审计成果、审计信息、审计环境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要素的集合体。整合审计资源,就是要通过制度、机制创新,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笔者认为,从国家审计来看,审计资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项目资源。审计项目是审计机关的实施审计工作的客体,审计项目资源即审计机关在管辖权内所拥有的审计对象的总和。审计项目资源是审计资源的核心资源,没有审计对象,审计工作就无从谈起。通过整合审计项目资源,可以合理地分配审计力量,科学地实施审计,使审计覆盖面和持续性有较大的提高。
2、审计成果资源。是指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监督职责,开展审计工作过程当中形成的可为有关方面利用的成果。审计成果主要体现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审计结论性公文当中。通过整合审计成果资源,可以使审计成果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促进审计职能的发挥。
3、审计人力资源。是指审计机关拥有或可以利用的审计力量。实践证明,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则是完成审计任务的根本保证。通过优化审计人力资源,可以实现审计人员与现有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拓展审计项目的深度、广度、力度。
4、审计信息资源。是指审计机关掌握的、可以利用的、以及通过审计转换的各类信息。它包含审计对象的基本资料、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和审计结束后产生各类信息和成果、以及对审计机关有用的各种社会信息。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5、审计技术资源。即审计工作所采取和技术和方法。它包括传统审计技术方法和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现代审计技术如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控制审计等等。通过整合审计技术资源,使各级审计机关取长补短,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要求,不断改进审计技术,积极探索简洁实用的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并加以整合和推广,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法。整合审计技术资源,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
6、审计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审计工作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是指社会对审计的态度和行为。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审计对象、社会舆论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施加的影响,将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与间接地制约着审计效能的发挥。因此通过整合环境资源,可以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二、当前审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无论从全国审计系统资源的总体利用情况看还是从审计机关内部的资源整合情况看,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审计对象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由于审计管辖权的限制导致审计对象配置的不平衡。有关资料反映,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为50%左右。对二三级预算单位审计的覆盖面则更小,大约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000多个,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个分关,每年只能审计20%。因此审计署面临的是审计覆盖面的狭窄,审计持续性不强的问题。而基层审计机关,特别是县市级审计机关却由于企业改制、政府机构改革等原因,面临着审计对象萎缩的现状。其次是审计机关内部由于机构设置的局限导致审计对象配置不平衡。审计机关一般都按照审计署的部门而对口设置相应的处(科)室和人员编制,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划分也依照此原则归口管理,未经特别授权,其他科室无权审计归口以外的审计对象。因此,有的处室“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而“苦乐不均”的结果自然是导致审计监督盲区的扩大。
(二)审计成果有待拓展
一是质量意识不强。有的审计机关单纯把现场审计作为管理重点,把能否查出问题作为评价质量的唯一标准,全面质量管理意识薄弱,既忽视了审前准备工作对审计质量的保证作用,又忽视了后期综合分析研究对提升审计报告水平的作用,导致一些审计工作只停留在被审计单位微观经济运行的层面上。二是重点把握不准。有的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仍放在揭示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违纪违规问题,不善于把审计揭示出来的大量微观现象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找出经济运行中出现问题的规律性,上升到宏观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对经济运行提出预警性分析和规律性的信息,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三是成果转换不畅。有的审计机关为处理好所谓的关系,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一般审计程序处理后就了结,没有将审计情况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反映,审计信息也不愿意对外。
(三)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审计人员力量不足。近几年来,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审计机关工作超负荷运转,疲于应付。如*县局机构定编16人,在编人员l5人,除局领导和办公室人员外,真正的一线审计人员只有8人,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任务,该局每年安排审计项目在30个左右,同时还要承担当地党委及政府交办的临时审计任务,审计压力很大。二是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首先审计人员结构单一,基层审计机关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大多毕业于财会专业,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法律、金融、财政、投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人才。其次审计组人员组合不佳。目前审计机关在人员组合上主要是以科室为主,科室承担什么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就参加哪项审计。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长,哪些项目适合哪些人员审计,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目前在这方面,审计机关考虑和研究得不够。
(四)审计技术和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审计人员现场作业大多仍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对内控制度测试、统计抽样、系统基础审计、风险控制审计等现代审计方法尚在实践、探索中。另外,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还不够平衡。
三、促进审计资源优化组合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各级审计机关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从科学管理、整合资源角度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强化审计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各级审计机关全面发展
从审计工作全局看,当务之急是建立各级审计机关内部之间的资源共享,特别是建立审计署与基层审计机关的资源共享机制,使署机关所拥有的丰富审计资源能够得到最广泛的应用,进而促进和带动地方审计工作的发展。首先要理顺关系。在体制上明确各级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确定上一级审计机关业务指导的方式和方法,形成国家审计内部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的合理分工,体现全国一盘棋。其次要加大授权力度。近几年,由于部门上划,县(市)一级被审计单位就大辐度减少,而中、省直单位规模和资金量都较大,且多年缺乏审计监督。建议审计署在原有审计对象划分的基础上,加大授权力度,改进授权方式,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授权地方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第三是要建立统一的执法标准体系。目前,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用与不用,在什么时候用,如何使用,都没有规范和约束,导致整个审计系统标准不统一,质量没有保证。建议署、厅级审计机关加强调研,制定规范性的操作手册,把审计技术与方法融入到规范的审计程序之中,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
2、强化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充分利用审计成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综合体现。其次,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第三,要对审计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不仅要总结出对今后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方法经验,也要利用审计掌握的资料对我国经济进行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分析和探索。第四,要适时运用媒体的力量为审计工作服务,实现审计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为了使审计成果得到更好运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抓住上级领导和部门关心的问题。二是善于在审计中发现好的经验性的亮点进行总结推广。三是围绕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求深层次原因及解决对策。四是善于寻找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为改进各方面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3、加强审计管理的科学性,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一是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笔者认为,当前审计工作要抓住预算执行审计这个龙头,将其与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促进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同时积极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审计专项调查,促进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二是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分工。在审计项目分工上要以实现审计力量配置效果最大化为目标。对此建议打破当前审计机关内部按被审计单位经济性质设立科室条块管理的框框,而是实行由计划部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领导小组安排或各科室制定审计方案进行招标的办法来配置审计项目。这样即可以更加充分的调动审计力量,也可避免条块管理中由于与被审计单位接触频繁而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问题。三是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在制定计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指导思想,即要保证对被审计单位保持持续的监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又要合理确定重点审计项目,集中精力,取得突破。四是全程控制审计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把好审计质量关,推进审计规范化进程。
4、优化人力资源,发挥群体效能
任何一项工作能否抓好,人的因素都是第一位的。对此,审计工作要上台阶,首先要在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在这方面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切实提高审计干部的业务素质。一方面要严格把好入口关,将那些精神审计业务的人员吸纳到审计队伍中来,增强战斗力;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加强审计干部的业务培训力度。对此建议建立强制性的后续教育制度,保证对审计干部的集中培训时间。同时选择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培训,促进审计干部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另外采取“上挂下派”的方式,在实践中提高审计干部的业务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二是要科学组合人员力量。对现有审计人员要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对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审计项目要尽量因人而异,安排有相应专长的审计人员。必要时,也可从社会上聘用专业人事参与审计。三是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要鼓励审计干部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于能够解决审计工作中疑难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重奖,来充分调动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5、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审计成果
一是建立有序的信息管理机制。要将信息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结合起来。在审计过程中,要对审计动态进行反映,审计结束后,对审计的结果作综合分析,提炼也可以利用的审计成果。同时要对审计信息实行动态的量化管理,纳入目标考核,兑现奖惩,形成制度化。二是搭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要充分利报纸、刊物等媒体以及审计系统内部简报交流审计信息。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局域网拓宽信息共享渠道,实现了机关各科室信息的畅通交流。
三是促进信息成果的转化和利用。要增强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其真正成为政府及部门在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中的参考依据。
6、优化环境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审计事业要发展,除了依靠自身不懈努力外,重要的是要紧紧依靠上级审计机关、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依靠各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依靠老百姓的拥护和认可,否则,审计工作将寸步难行。因此不断优化环境资源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审计机关应做到三点:第一、紧紧围绕本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大局开展审计。有为才能有位,只有使审计工作真正起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地方经济秩序的作用,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第二、坚持公正执法,赢得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审计工作中,突出服务功能,注重发挥“审、帮、促”的作用,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第三、坚持审计为民,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针对一些群众关心、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开展专项审计(如扶贫资金、农业资金和养老、失业保险等专项资金审计),促进各项优惠政策和抚助资金的落实,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 上一篇:乡镇审计新模式经验交流
- 下一篇:审计局执法经验交流
精品范文
4审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