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文明建设交流会讲话

时间:2022-02-11 12:24:00

导语:内蒙文明建设交流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蒙文明建设交流会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交流一年来内蒙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部署内蒙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会上,杨晶主席、陈光林副书记要作工作总结和部署。下面,我就内蒙古文明建设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必须把发展作为推进内蒙古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离开发展,谈不上科学发展观,也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进步。纵观人类发展史,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无不是发展的结果。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等,无不体现出当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在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得到显著提高。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富裕和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贯彻落实到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第一,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为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人类文明中,物质文明是前提和基础。离开物质文明,其它文明都无从谈起。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核心问题和主要任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讲:“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同志指出:“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内蒙古文明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内蒙古经济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与发达省区相比,内蒙古生态、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内蒙古的经济总量还不大,约占全国的2%。排名第一位的广东省GDP总量是内蒙古的6.4倍,第十位的湖北省是内蒙古的2.5倍。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各级干部的第一职责,作为检验文明建设成效的第一标准,努力巩固和发展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来势,争取使内蒙古经济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

第二,大力推进城市化,切实提高内蒙古文明建设水平。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的中心,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界银行的一次会议上指出,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最主要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新技术革命,没有比这两项对人类进程的影响更为深刻的了。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和进步的过程。城市文明建设搞好了,就抓住了一个地区文明建设的龙头,就能带动和促进全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城市文明建设的任务很多,从内蒙古实际出发,当前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快城市化步伐。内蒙古城市化率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市化水平不高。内蒙古不少城市的规模偏小,人气不旺,缺乏产业支撑,难以产生有力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今后城镇化率每年要提高1.5个百分点,被列入重点的20个城市的城区人口增长速度要高于这个标准。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要力争形成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赤峰市要力争成为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并努力形成几个50万—100万左右人口的大城市。二是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城市经济。产业以集群化方式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在充分发挥我区整体资源优势的同时,不同城市要根据各自的相对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努力提高城市产业集聚效益,增强内蒙古城市经济的活力和竞争能力。三是要高度重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看,文化事业越来越多地转变为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逐步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形态。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有25%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出口创汇最多的行业。我国一些地区近年来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产业规模和结构,还是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各级一定要积极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潮流,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努力把我区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企业化的要求,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报业、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和演艺业等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第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内蒙古文明建设。农村牧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文化、卫生和精神生活等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农牧民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1/3。随着农牧业科技和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牧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牧区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从内蒙古实际出发,坚持城乡统筹,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城乡文明建设。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大力实施百万农牧民向城市转移工程,消除农牧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强化为农民工的各种服务。要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建设新农村。推进城市化不是也不可能把所有农村牧区变为城市,要结合县域经济布局规划,把城镇体系向基层延伸,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布局规划,引导和推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牧区生活环境的改变。要建立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鼓励、引导城市的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牧区流动,增强城市对农村牧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牧区社会文明程度。

二、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揽我区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最终决定着文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即便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或一定的现代化设备,也不可能自然地使这些资源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样,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造成社会的和谐与人的需求的满足。社会文明的演进,除了外在的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外,更重要体现在社会的和谐、人的素质的提高、对人的尊重和全面调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上。以人为本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成为进一步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理念和原则。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文明建设的始终,落实到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一,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大国,这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所不具有的潜在优势。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既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外经验表明,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落后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战以后,日本把发展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社会的先导来抓,到上世纪90年代,人均受教育年限已接近美国的水平,人均GDP达到美国的90%。韩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高中入学率由**年的不足30%提高到上世纪末的90%以上,大学入学率由不足10%提高到60%以上,GDP总量上升到世界第11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引进、开发人力资源,集聚了全国一大批各类人才,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内蒙古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能不能把这个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各级必须把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推进内蒙古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一要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入机制。据专家测算,每增加1亿元物质资本投资,次年仅能带来2亿元GDP的增加额,而每增加1亿元人力资本投资,可带来6亿元GDP增加额。内蒙古自治区和盟市两级要研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资金在引进人才和智力、激励人才创业、培养高层紧缺人才方面的作用。二要大力实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工程。要着眼于人力资源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三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要坚持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努力消除制约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的体制性障碍,营造人们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二,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看,就业问题始终是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促进就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战略。**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就业法》,提出通过相应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防止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复兴,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就业,并把发展中小型企业作为历届政府促进就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在**年就业特别峰会上确定了“欧洲就业战略”,将创业精神、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劳动者对新技术与新的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和男女平等就业作为欧盟就业战略的四大支柱,并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制定《国家就业行动计划》。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缓解就业压力,把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把失业人员从社会负担转变为社会财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各级必须把促进就业作为推进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第三,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我们推进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学家们反复强调要高度警惕的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复杂和突出的时期。如果处理得好,经济社会就会实现快速发展;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出现贫富差距拉大、失业激增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既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又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接受教育、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社会生活,都能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要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群众的重要阵地。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着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善于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做好群众工作。三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近年来,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一些群体性事件组织化倾向明显,行为方式趋于激烈,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这些群体性事件的情况较为复杂,往往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他们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置不当,局部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全局,非对抗性问题就可能转化为对抗性问题。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及时妥善处理本地区本系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要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要素和演变过程,研究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规律,形成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和长效工作机制。同时,要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内蒙古文明建设

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重要标志,文明建设过程就是求真务实的过程。推进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地方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固然重要,但精神状态更为可贵。没有一种求真务实、昂扬向上、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即使基础和条件再好,文明建设也不会有大的起色。不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产生的工作效果也截然不同。要想在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必须始终保持那么一种创业的激情,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和气。要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强化不进则退的观念,从思想上解决好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问题;要摒弃那种怕担风险、怕负责任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的观念,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清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强化开拓创新的观念,着眼于新的实际,善于用市场的手段和机制去处理问题,按市场规则办事。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在文明建设中起表率作用,求发展之真,务文明之实,在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

要把求真务实体现到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抓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文件上、号召上,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尊重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制定一项政策,推动一项改革,应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充分估计有关方面的可接受程度;启动一个工程,上马一个项目,应审慎考察其市场前景、资金来源、技术条件,客观分析对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以及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也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文明建设,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文明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上,促进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落实。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总结一些地方的实践,抓好文明建设要“四戒”:一戒调门高,多数人难以做到;二戒内容庞杂,没有重点,什么都想抓,但什么都抓不好;三戒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四戒上热下凉,工作不扎实,基层不落实。归结到一点,就是各项文明建设,都要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务求实效。对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和工作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方案和相应的措施,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对已经看准了的事情,要有一股韧劲,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一干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同意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调整充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决定》。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也是我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同志在四中全会闭幕前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做好当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要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落实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工作部署上来。要以学习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全面推进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各项工作,以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成果来检验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将在10月中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内蒙古的贯彻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