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选任监督交流

时间:2022-12-04 09:42:00

导语:干部选任监督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干部选任监督交流

如何贯彻好十七大报告精神,探索和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有效机制,笔者认为,应从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解决好谁来监督、监督谁、监督什么、如何监督的问题。

明确监督职责强化监督职能

要明确干部监督主体的职责。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规定,干部选任监督主体是党委(党组)及其组织部门、纪检机关。在存在多个监督主体的情况下,往往容易产生职能重叠、责任不明、运行不畅的问题。因此,必须明确监督主体各自的职能和相应的责任,做到职责明晰,任务具体。党委(党组)的职责是领导本地区干部选任监督工作,对下级组织干部选任工作进行监督。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的职责是具体组织本地区干部选任监督检查工作,受理有关干部选任工作的举报、申诉,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纠正和处理。纪检机关重点对干部任用中违纪的党员干部立案调查、处理,并与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沟通情况。

要强化干部监督机构的职能。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在整个干部选任监督体系中处于多重职责、协调联动的关键位置,必须进一步强化其监督职能。要赋予干部监督机构相对独立的监督权,保证干部监督机构对干部选任各个环节的知情权、参与权、审查权,对违规问题的调查权、处理建议权、督促纠正权,并授予干部监督机构一些调查方面的强制手段和措施。要建立干部监督机构与其他干部管理机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工作体系,用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干部监督机构更好地履行其监督权。比如,干部监督机构与其他干部管理机构之间信息沟通制度、对考察对象和上会人选的审查制度、干部监督机构负责人列席研究干部会议制度等。要加强干部监督专职队伍建设,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干部力量,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监督工作水平。

规范用权行为落实责任追究

干部监督的客体因干部选任的各个环节不同而不同,主要包括参与选任干部的领导集体、领导干部、考察组以及干部工作人员等,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只有科学合理界定领导集体与成员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职权范围,并使履行职权与需要承担的责任相一致,才能保证用人权力规范地使用。

要合理配置干部选任权力。按照相互制衡原则,对全委会、常委会、组织部以及领导成员个人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权力范围和行使权力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科学界定。应明确干部调整动议、组织推荐考察的主体为组织部门,决定动议、决定考察对象、决定任用的主体为常委会,并逐步把用人决策主体由常委会向全委会转移。要规范党委(党组)书记的用人行为。党委(党组)书记是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处于核心地位,在选人用人上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强对书记的用人行为的监督,尤其是规范其正确行使推荐提名、组织酝酿、主持决策等用权行为,减少其在用人上的“垄断权”和“自由裁量权”,是干部选任监督的关键。

要建立干部选任工作责任制。根据干部选任工作程序,突出重点环节,分别建立干部推荐、考察、决策责任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合理界定集体责任、领导责任、直接责任、连带责任,注意区别工作不到位与越位、无意过错与主观故意、一般工作过失与严重失职渎职等不同情况,确定相应的处理方式和标准。要认真推行干部选任记实制度,准确详细地记录干部选任全过程,建立干部选任工作档案,为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规范选任程序严把用人标准

工作程序和执行标准是决定干部选任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基本因素,也是干部选任监督的主要内容。因此,规范选任程序,严把用人标准,是加强干部选任全过程监督的工作重点。

要抓好选任程序监督。在动议环节,要坚持相对稳定、适度调整的原则,防止大规模动议干部、频繁动议干部,或在用人上的不作为。在推荐环节,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可以引入个人述职或竞职演讲,让广大群众能够客观地了解干部,真实地评价干部;要推行实名推荐制度,强化推荐责任;要尽量扩大选人视野,把干部选拔范围由一个单位扩大到一个地区,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活动。在考察环节,要按照回避原则合理组建考察组,并引入干部监督机构和纪委干部参与监督;适当扩大干部推荐、考察范围,并把经常性考察与任前考察结合起来,改变“不提拔不考察”的现象,探索和试行考察与任用分离制度或“集中考察、分批使用”的方式。在酝酿环节,对经过推荐考察产生的初步人选,要按照规定充分听取意见,不得临时提出未经推荐考察程序的人选,对酝酿人选争议较大的应暂缓上会;要坚持干部监督机构与执法执纪部门联审制度,看推荐考察程序是否到位、干部任职资格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存在影响任用违纪违法问题。在决策环节,要规范讨论决策程序,确保参加会议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要逐步改变传统的口头、举手表决方式,建立完善票决制度,扩大常委会、全委会研究决策干部票决范围,对下级组织党政正职全部纳入全委会进行票决,对重要干部实行“差额上会、差额表决”。

要抓好选任标准监督。在注重干部选任程序监督的同时,要加强对选任标准执行情况和选任质量进行监督,防止只重形式、忽视结果或者在程序合法的外衣下行不正之风现象的发生。在素质标准上,要因职因岗制定考察内容和考察指标体系,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领导干部考察评价标准,实行分类量化考察。在结构标准上,要本着有利于优化班子整体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的原则,既重视个体素质,也要考虑整体因素,如是否超职数配备干部,班子的年龄结构是否符合梯次配备要求,专业结构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单位业务需要,班子成员的气质、性格结构是否具有相容性,地域、性别、党派、民族结构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等。

改革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果

要坚持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齐抓并举。干部选任监督工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党内法规和制度建设的加强。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弹性较大、操作中尺度难以把握、缺乏科学量化分析的监督制度,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优化,修订完善,缩小弹性,强化刚性约束,注重其适用范围和操作程序上的严密性、合理性、规范性。同时,针对工作中的难点和制度覆盖的空白点,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新制度、新措施。另一方面,要深入抓好现有制度的落实。坚持不懈地严格执行干部选任监督工作法规文件,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坚决克服重制度建设、轻制度执行的倾向,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要坚持主动预防与查处纠正双管齐下。要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前移监督的关口,延长监督的链条,把干部选任监督贯穿于任前、任中、任后全过程。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干部日常监管,发现思想和工作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从关心爱护出发,及时提醒告诫。认真落实干部任前公示、执法执纪部门联合审查、受理群众举报等监督措施,抓好对试用期满干部的再考察、再评议,严防干部“带病上岗”。

要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内外结合。在党内监督方面,要坚持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相结合,把党组织内部上下隶属关系派生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加强监督工作的管理优势。建立常委会向全委会或全委扩大会议报告干部选任工作制度和向上级组织报告干部选任有关事项制度;充分发挥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敢于坚持原则,积极主动地行使监督权力。在党外监督方面,要把人大政协监督、执纪执法部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利用,搞好相互协调配合;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