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思考

时间:2022-12-01 08:28:00

导语:经济政策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政策思考

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上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具体要落实到经济政策的制定上来,这就给经济政策研究提出新的理论问题。

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经济总量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给下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上看,由于发展基数已经很大,下一阶段的全面小康建设将面对更加剧烈的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可以说,持续发展是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问题。

差别干预问题。一般说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差别的存在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反过来,经济发展最终要体现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这反映在经济发展要兼顾差别干预的问题,在政策目标中强调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体到全面小康建设,就涉及区域差别干预、城乡差别干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干预等。总体说来,全面小康建设环境下的差别干预应得到进一步强化。

开放经济问题。随着我国市经济场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基本确立了开放的经济格局,这使全面小康建设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影响。如果说总体小康建设是开放过程中的经济建设,那么全面小康建设就是开放后的经济建设,我们应把全面小康看作是我国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中期目标,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处理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小康建设问题。

消费经济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大事,旨在全面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居民的消费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它将导致服务于全面小康建设的消费市场的巨大变化。

全面小康建设给我国的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兼顾到现实的实践要求,我们认为目前应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经济政策研究:

宏观调控模式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宏观调控要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结构差距的有效干预,开放经济的收支平衡以及消费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相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必须有所调整,要实现从政府管理到政府服务,从约束机制为主到激励机制为主的模式转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宏观调控效率。

城市化促进机制研究。全面小康建设的受益者是全体居民,这意味着我国城乡人口要实现一种无差别小康。而无差别小康实现的前提就是释放束缚在土地上的过剩农业人口,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城市化建设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有序转移。城市化是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所在,因而城市化促进机制研究是全面小康经济政策研究的重点问题。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经济公平,二是社会公平。近年来分配机制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在某些领域要素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不断加大,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下一阶段我们要在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中充分重视这两方面的问题。

小康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在总体上小康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决策支持作用。但从小康内涵的动态发展上看,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原有的总体小康决策支持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全面小康建设。因此,我们必须立即着手建立新的小康建设决策支持系统。

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研究。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全面小康社会应建立在民有民富的基础上。在这种背景下,理论研究者应着力研究相应的民营经济促进政策,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民营经济的正当权利,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民营经济实现财富的稳定增值,支持各类从业者通过民营经济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来引导科技资源通过民营经济实现生产力的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