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创新交流

时间:2022-11-29 08:25:00

导语:对外开放创新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外开放创新交流

对外开放是民族振兴的途径。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提出一系列对外开放理论,领导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主动的对外开放,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优先,发展至上”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方针和世界进步的趋势。国内改革的深化要求对外开放的质和量应当同时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如何从单向的、政策性的、有限领域的开放方式向双向的、法律框架的、全方位的开放方式转变,必须有新的思路。敏锐地洞察、分析国际形势,并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围绕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对我国对外开放作出极其重要的理论创新,指导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跃上新的台阶,使我国从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跨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阶段,为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作出新的贡献。

一提出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正确认识和判断,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正确认识世界格局并判断其发展趋势,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战略性问题。指出:“人类正在步入新的世纪,国际局势总体继续趋向缓和。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加,知识和技术的迅速传播,有利于促进经济要素逐步实现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并学会趋利避害。”这些精辟分析和正确判断,洞察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脉络,完全符合客观情况。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后来居上,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但也要看到,我国人均资源相对有限,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的约束。只有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竞争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及时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继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重要理论,引导着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我们自己。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是我国在新的条件下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重要指导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是同对外开放历程紧紧相连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中国申办奥运会获得成功、中国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等重大事件,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不断开放的已有成就,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扩大与世界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交往的希望与追求,也显示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前景。中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并保持了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既是对外开放的成果,也为这个开放格局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说明,只有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放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来考虑,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确立了新的战略目标

中国的对外开放应当朝着什么样新的目标迈进,是关系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根本问题。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了奋斗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发展开放型经济。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然而我国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交换仍然受到很大限制,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率低下、经济结构演进缓慢、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也要求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必须从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向发展开放型经济转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外开放新思路,强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接着,十五大报告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党的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则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开放型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宽更广的内涵和更高的开放度。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就是使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与国际经济的一般规则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减少以至最终取消对商品、资本、人员流动的各种人为障碍,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内外双向流动,有利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加速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核心,就是要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大胆利用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文明成果,依照国际经济活动的一般准则,规范我国的对外经济活动,使之互相衔接。在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中,合理分工和交换,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发展,这是对外开放循序渐进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相辅相成的。成熟的市场经济都是开放型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经济开放的程度也越高。开放型经济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建立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反映了我国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整体开放度,实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有利于建立与国际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让对外开放更好地为改革和发展服务,将开放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从而推进一些难点问题和深层矛盾的解决。

三提出加入世贸组织的立场与要求,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确定了新的战略原则

中国要开放,中国愿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努力。但参与任何国际经济合作中,都要坚持以不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为基本前提。1986年7月11日,中国在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时,就阐明中国复关的三项原则,即“以恢复方式加入关贸总协定,而非重新加入;以关税减让为承诺条件,而非承担具体进口义务;以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享受相应的待遇,并承担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在此基础上,作了发展和完善,于1999年10月20日在英中贸易协会欢迎午宴上的讲话中,阐明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贯立场。“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同样,世界贸易组织也需要中国。没有十二亿多人口的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的,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中国不会接受过高的、超出中国承受能力的要价。”提出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立场,是确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能够取得“利大于弊”的关键,有力地指导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这时,又及时提出尽快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2002年2月25日,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班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们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办法有一个大的改进。要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体系。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要把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要求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培育和壮大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的主要任务。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健全法制、诚信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总之,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加入世贸组织,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双向承诺。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开放意味着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不仅会带来一些新问题,而且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将变得十分突出。因此,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与新问题,把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正面效应发挥到最大限度,把预期的一些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限度。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条件,实施多元化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在确保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着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促进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同时,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健全和完善进口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保持吸收外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我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积极促进外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逐步扩大金融、保险、商贸、旅游、中介及其他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要研究开放后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新的成员,将会在世贸组织中与其他成员一道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提出的加入世贸组织的立场与要求,反映了中国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以及对世贸组织及其规则的本质认识,指导和推动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工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作出了新的战略决策

面对21世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能否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上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关键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些重要因素将成为国内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加积极地拓展对外贸易增长空间,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外部文化,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应该是双向的,我们必须努力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我们的发展。

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这个指导思想一定要明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是我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必由之路。”他还强调:“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以“引进来”为主,这是完全必要的。不先“引进来”,我们的产品、技术、管理水平就难以提高,想“走出去”也出不去。现在情况与二十多年前不同了,我们在“引进来”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我们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要注意掌握主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对外开放由单向转变为双向。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让我们的企业到国际经济舞台上去施展身手,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提出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全局大战略。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优势,占据有利地位和掌握主动权。实施这个战略,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从资金、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分享、获得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五提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提供了新的战略保障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又需要安全保障。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的关联性增强。与此同时,每个国家面临世界经济波动、跨国贸易冲击和国际金融风险所造成的经济不安全性也增强。从发展中国家来看,一方面它们迫切需要获得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又担心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和产业命脉实行控制,从而危害本国经济健康安全地发展。这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合理利用外资、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又要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金融等领域安全的问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的对外关联度、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安全问题日益显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至关重要的课题。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他指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已经发展到了必须将保护主权国家的经济安全列为最迫切的问题的阶段。”必须从战略高度认真对待经济安全问题。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认真总结经验,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把对外开放做得更好”。

在强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他指出,“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利用国外资金,但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争取时间,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才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对外开放、经济合作、利用外资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可忘掉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绝不可放弃国家和人民的权益。我们讲自力更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是要放慢更不是停止对外开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搞得更好、更有成效,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与此同时,努力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与维护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公共环境,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既要欢迎跨国经营、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来华投资,又要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和盈利丰厚的行业被控制,避免受制于人;既要按国际惯例的要求开放外汇、金融、证券、保险、通信、邮政等服务业领域,但这方面的开放又要注意积极、稳妥,有区别、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绝不可贸然行事;既要鼓励外商参与重点经济建设项目和现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又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包括著名商标、品牌)的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既要继续借用外债,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配套能力、偿还能力。

十分注意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与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关系,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新的安全观。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从而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质上就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而为建立国际新的秩序作出新的贡献。

提出的对外开放理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核心的任务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不仅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且必须实实在在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只有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才能推进中国经济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世纪的中国,是更加开放的中国。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