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协调发展交流
时间:2022-11-28 06:12:00
导语:三个协调发展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要更加突出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增长速度,主要是指经济“量”的扩张,而质量和效益则是经济“质”的提高。增长质量,从微观产品生产的层次讲,主要是指产品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包括性能、耐用度、可靠性、精密度和技术含量等;而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层次讲,主要是指结构改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包括经济发展要更多地依靠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而不是物质、资本和人力的投入。增长效益,主要是指一定的投入所取得的回报,包括直接经济收益,如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等;还应当包括经济增长产生的间接的社会效益,如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等。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并不矛盾,是可以协调一致统一于发展过程中的。当前,在增长速度较快过程中更要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优化结构,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保持适度较快增长速度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就业压力大,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无法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失业就会大量增加,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必须在经济较快发展中不断积累社会财富。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必须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高度重视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速,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重视不够的现象,过多依赖物质、资本和人力的投入,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趋势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0**美元左右,步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加快的发展阶段,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科技进步程度是决定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步伐,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要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短期来看,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可能会对增长速度带来一定影响,但从长期看,这将有利于降低消耗、减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反过来会更加有利于持续较快增长。
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经济总量扩大、增长质量提高,往往能够带来效益的提高。但效益还有一个可持续性和内在结构问题,即使当前的经济效益较高,如果是以牺牲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为代价,也是不可取的。效益必须是全面的效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体现在人文生活方面。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整体效益的提高,也就是以最小的综合消耗取得最大的综合回报,才能既保持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也促进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既要实现经济上的较高收益,又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公平、公正的社会人文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国已经具备了支撑较快增长速度的诸多条件,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关键是要在“好”上狠下功夫,也就是要在转变增长方式上狠下功夫,特别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要更加突出扩大消费需求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社会总需求的三个组成部分,也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好“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问题的关键所在。
应当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中投资和消费不协调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消费增长有所加快,但由于投资扩张更快,使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有下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情况来看,近年来最终消费率在52%左右,明显低于“十五”时期的平均水平;而资本形成率在43%左右,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与此同时,贸易顺差过大的情况也很明显。由于消费、投资、出口关系存在不协调现象,一方面出现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的情况,加上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已构成影响稳定增长的潜在风险,不仅会浪费大量宝贵的资源,也将导致效益的下滑;另一方面,大量贸易顺差,加上大量资本流入,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0000亿美元,这既是我国综合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表现,但也加大了银行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需要着重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内需中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
要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调整和优化结构的基本要求。从国际经验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其中稳步扩大消费需求是最根本的举措。当前要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坚持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着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要在“多予”上采取更多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调节过高收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二是要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完善消费环境和政策。改善居民住、行条件,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抓紧清理、修订现行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和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继续把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应当看到,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特别是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投资出现反弹并引发经济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一方面要继续把控制新开工项目作为投资调控的重点,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进一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技术、节能、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遏制盲目投资和不合理重复建设,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防止投资需求再度膨胀。同时,要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妥善应对部分行业过度扩张和产能过剩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按照产业政策要求加强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继续控制产能过剩和消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合理安排政府建设资金投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投资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大主要宏观调控目标中,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被放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在巩固和扩大已有开放成果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有效应对服务业开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要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要积极扩大进口,尤其是要注意增加从对我国逆差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努力减少贸易顺差。要以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智力为重点,引导跨国公司把更多高端制造、研发环节转移到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和规范,增强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继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有序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完善境外投资协调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根本上讲,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外制造业生产能力大量向我国转移,加上相关配套生产能力的建设,必然带来旺盛的投资需求,相应也必然促进外贸进出口的扩大;另一方面,在经济较快增长阶段,收入分配结构矛盾较大,加上我国居民注重储蓄的习惯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因此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且分布高度集中,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都有一定制约。这是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乱占滥用土地问题比较突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一些地区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临界状态,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人既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发展最主要的能动因素,并且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其中。以人为本,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大自然作为一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舞台,不仅是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的来源,而且是人类享有发展成果的唯一场所。过多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短期内虽有可能带来明显的经济增长,但却牺牲了未来的发展潜能,损害了人民享有发展成果的外部条件,从根本上有悖于发展的初衷。不仅如此,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也往往容易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一条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发展原则。
人口要素自身的协调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一方。人口的规模、结构和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已经使人在诸多方面征服了自然,人类在一定范围内摆脱了所受到的自然束缚,但同时也与自然资源供应潜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发生矛盾。因此,积极主动地对人口规模进行调控,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础性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在稳定这一成果的基础上,下一步人口工作的重点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面临的新情况,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要下决心大力增加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力资源中蕴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构筑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资源是大自然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人类的发展要不断延续下去,必须以资源的支撑条件为前提。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在一定时期内能源资源消耗规模必然持续上升,对化石燃料、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大,这也蕴含着巨大的资源风险。化解矛盾和风险,必须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改善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要彻底扭转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研究将环境损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对我们来说还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根据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实状况,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物流、咨询、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在“十一五”规划中,对第三产业比重、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已经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外大量经验证明,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如果不迅速扭转,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甚至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尽早取得明显成效。
总体上讲,强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可以说,这“三个协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协调取得了积极进展,都将为促进其他方面的协调创造更好的条件;反过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协调出了大的问题,都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也会导致其他方面不协调的矛盾加剧。我们必须以全面的、系统的观点看待这“三个协调”的问题,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要毫不动摇地大力促进实现“三个协调”,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注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 上一篇:公仆意识权为民用交流
- 下一篇:青年人才论坛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