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考
时间:2022-11-27 10:45:00
导语: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为经济和社会还相对落后的中国广大农村带来了新的希望,指明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做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巨大作用,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为此,笔者深入到沙湾县12个乡镇(场)的80多个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通过调查与走访,可以看出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村级组织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较好的实现了村级民主自治,农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村级政权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正在逐渐相互融合,这些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和确保了农村的稳定。但受农村人口多的压力、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现象的存在、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为政不廉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一)部分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村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一是村党支部自身建设不过硬,凝聚力不强,难以起到领导核心作用。主要是因为有的村党支部书记自身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有的党支部内部不团结,争权夺利。有的党支部发展党员不讲原则,程序不规范,拉帮派、搞家族化。二是村“两委”关系理不顺,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一些村党支部越权包办,把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归为己管,村委会只是形式。一些村委会位置不正,揽权越权,不愿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发生领导关系错位。同时,村委会还认为他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用不着党支部的领导。造成村两委会互争高低,争权夺利。对有权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无权有责的事情推着干,使“两委”不能拧成一股绳,工作缺少相互间的支持和配合,村里工作长期没有起色。
(二)农村干部队伍的现状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村党支部和村干部教育群众、服务群众能力不强。一是干部队伍整体呈现老化、弱化的特点。村级主要领导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51.3岁,大部分集中在40岁至60岁期间;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为42.1岁。全县443名村干部中,35岁以下的73人,占16.5%,36—50岁的299人,占67.5%,50岁以上的71人(其中60岁以上有2人),占16%;大专以上的51人,占11.5%,初中文化以上的365人,占82.4%,小学文化27人,占6%。这种年龄和文化结构与以前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当前农村新形势对基层干部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表现之一是工作方法落后,工作抓不住重点。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靠行政推动来开展工作,知识老化,经验老化,管理老化。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基层干部连产业化、高效农业、科技含量、集约经营这些现代知识的基本术语都不懂,在生产指导上,习惯当“传声筒”,“照葫芦画瓢”;表现之二是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基层干部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技术和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根本就谈不上带领群众闯市场,为群众提供服务;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对群众的困难不闻不问,只向群众要钱要粮。在调查中,为数不少的村支部书记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税费收缴、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工作,而没有把带领群众致富放在首要位置;表现之三是自身致富能力弱。部分村干部由于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虽有致富愿望却总是富不起来。据调查,全县至少有1%以上的村干部自身经济状况低于本村平均水平。二是工作作风不过硬。有少数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特别在宅基地划分、土地和集体项目承包上,不能一碗水端平,搞优亲厚友。个别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在用电用水、税费缴纳、土地承包,为自己捞取好处;对群众则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吃、拿、卡、要,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感情;极少数干部为政不廉、腐化堕落。在群众中影响极坏,失去了群众基础。
(三)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村党支部和村干部抵制渗透、维护稳定的能力不强。一是党员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全县3274名农村党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730人,占22.3%,35岁以下的只有401人,占12.2%。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部分党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难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自己还需别人扶持。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党员不参加义务劳动、抵制缴纳税费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部分党员奉行好人主义,对不合格党员以不伤害感情为标准,以不违纪违法为标准,反对处置不合格党员,使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打折扣。
(四)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发展公益事业,村党支部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不强。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基础较差,负债问题严重。一是负债面大。据县经管部门统计,全县241个行政村,负债的村有208个,占86.3%。二是负债额大。全县241个村,村级负债总额超过1亿元,村平均负债65万元,其中负债20万元以上的村有11个,占负债村的6%。三是集体经济薄弱,发展路子单一。近年来,虽然不少农村基层组织通过内引外联上了一些项目,办了一些企业,村集体经济有了起步和发展。但由于受市场、人才、资金、信息及自然条件的制约,这些村办企业办的红火的不多,办垮了的不少。一方面由于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路、架桥、修渠等公益事业无钱无能力去办,村级各项开支无法正常支出,更谈不上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资金物质上的帮助;另一方面群众不能得到实惠,对干部缺乏信任感,认为村支部的话不能听,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不仅如此,由于发展集体经济的项目单一,大多数村队紧紧依靠村集体机动地来增加集体收入,无法从质上和量上有一个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强的更强,弱的更弱,转化经济薄弱村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与广大农民要求共同富裕的迫切愿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五)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缓慢,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能力不强。民主选举上存在宗族、宗派拉帮结派、贿选现象,影响选举的公正性。民主管理上大多数村尽管制订了各级管理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只是写在纸上或挂在墙上,具体落实缺乏制约措施。民主监督难以到位。大多数村都建立了民主监督小组,但大多数村民主监督小组都有名无实,没有对村里的村务、财务进行全程监督。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程,严重损害着党在农村的核心地位,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目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三级联创”为载体,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
坚持以增强村党支部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核心,以提高村党支部书记为关键,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重点,以落实村级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为保证,以制度方法创新为动力,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为载体,不断提高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四个能力”即:适应市场、领导发展,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抵制渗透、维护稳定,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使村级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一是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齐配强党支部成员的同时,切实选好党支部书记。要按照年轻有为、文化程度高、有较强“双带”能力的要求,通过采取推行“二推一选”、公开竞聘、上级下派、从致富能人中聘用等手段,积极拓宽选人途径,切实选配好党支部一把手。二是要加强村班子思想和作风建设。当前,要深入开展好中央提出的在基层党组织兴起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的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高潮,通过认真执行“”等组织制度、搞好培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教育支部成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贯彻和执行者,使他们成为勤政、爱民、廉洁的典范。三是要积极抓好后进党支部整顿和建设。各级党委要采取帮扶、调整等有力措施,及时加大后进支部的整建力度。要通过在村之间开展“三比,三加强”活动,激励后进党支部赶超先进。即,比党支部凝聚力,不断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水平;比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对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探索与实践;比致富能力,不断加强引导农民致富思路的创新。
二、以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能力
(一)依法选好村民委员会,加强村民自治权力机构建设,实现工作规范化。一是要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目标,切实抓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要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遵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年富力强,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委会。同时,依法推选村委会下属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奠定村级班子的基础。二是要疏通出口,始终保持高素质。要打破村干部中多年形成的“一选当三年,干与不干由自己,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习惯,建立“一选管三年,干好干坏民主议,谁上谁下群众定”的机制,疏通出口管道。对个人素质差、不满意率高的两委干部视不同情况分别按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规定予以警告、诫免,直至免职和罢免。三是要全面抓好村级配套组织建设。根据农村实际和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村级配套组织。按照“能兼则兼、宜专则专”的原则,调整配备精干的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组织的职能作用,从而形成村级组织的整体合力。
(二)坚持以“四个民主”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自治法制化。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级组织工作规范(试行)》,进一步理顺党支部同村委会及配套组织的关系,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坚持和完善村民代表定期会议制度,明确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的议事内容和程序,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村务、财务等重大问题,严格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定、上限控制”的原则,组织村民进行“一事一议”,提高村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继续推进并深化“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村村建立固定公开栏,聘请“财务监督员”、采取发放“公示卡”、召开“村务、财务通报会”等形式,要做到公开内容、程序、形式、范围、时间五规范,切实提高村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三)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民主监督程序化。制度是村民行使民主权利所遵循的程序和规则。要根据《村级组织工作规范》,制定出台关于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党支部、村委会、妇代会、共青团、民兵等村级组织履行职责的制度体系,完善党务、村务规范运行的工作制度体系。在实践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制定村“两工”使用公示制度、村级财务群众“点提”公示制、“民主日”活动问题整改台帐销号制等,通过制度建设,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程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监督内容上,以重大村务、财务和村干部施政行为为重点,组织群众进行监督。在监督方式上,落实党支部、村委会通报工作制度,坚持民主评议村干部,定期对村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进行评议,对工作不称职、群众不满意的,按有关程序进行调整。在监督程序上,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重大村务决策前坚持做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重大决策必须经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决策后对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跟踪监督。
三、以完善管理机制为突破口,积极理顺“两委”关系
(一)调整权力机制,实行管理权与监督权的分离。村委会是村民“两会”的执行机构,享有村务管理权,又负责召集“两会”、组织村务公开,而“两会”和村务公开是对村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的主要形式。这在法理上势必造成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在现实中导致村党支部不愿放权而成为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实际拥有者。因此,必须实行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分离,把村务管理权(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交给村委会,而把召集“两会”和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赋予村党支部,让村党支部享有真正的监督权,从而避免“两会”召开和村务公开的随意性,真正体现党的领导本质意义,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健全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要本着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党支部管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大事,村委会管事务性、技术性、具体性事情的原则,制定好《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议事规则》。对“两委”的决策范围、主要内容和程序作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确保村支部在重大问题决策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和村委会成为村民自治高效运转的工作机构,实现“两委”决策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建设力度。要改变过去村级组织建设“重村支部,轻村委会”的做法,把“两委”关系建设纳入“五个好”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体系,把“两委”关系建设情况作为考核“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建设的主要指标,以促进“两委”的良性互动带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以建立健全“五个机制”为重点,切实加强对村干部教育管理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是建立健全干部运行机制。对村干部在培养教育、目标考核、选拔任用、评议审计、经济待遇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和落实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认真落实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干部离任审计、民主评议干部等规章制度,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三是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坚持和完善以干部目标责任管理、定期考核、民主评议等为基本内容的干部考评管理制度,量化考核尺度。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切实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村干部管理机制。
(二)建立高效实用的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坚持和完善干部培训制度。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学习培训的激励机制。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同年终考核、评比结合起来,激发干部参加学习、接受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起开放、公正、民主、充足的农村基层干部使用平台。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意识,坚持高标准选人。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把“两高一强”即“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解决和处理复杂问题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强”作为选拔主要标准。要进一步改进选拔方式,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扩大民主参与,积极推行“两推一选”、公开竞聘等方式,让党员和村民代表参与评议和推荐,使选出来的村干部不仅得到党员的拥护,而且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四)建立干部备用结合机制,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村级组织建设的长远需要,及早发现苗子,重点加以培养。要采取“选、请、派”等方式,从致富带头户、种养大户、各类农业技术能手、复退军人、县乡村企业骨干以及外出打工者中选拔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能力比较强的人担任村干部。要认真解决好少数村基层组织建设后继乏人的问题,积极建立“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库”,加大推优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对村班子和村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对村干部严格施行年度考核与季度考核相结合的的管理办法。同时,要积极开展村务管理滚动督查活动,适时调整不称职村干部。
(五)建立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努力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从农村实际出发,对经济强村、中间村和后进村干部分别制定相应的岗位目标,并对每位村干部的岗位目标责任,尽可能地进行量化分解,以便于督查考核。以建立健全《农村干部实绩档案》和《农村干部工作记事簿》等有效形式,改进和完善对村干部的评议方法,对每位村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特别是完成重点工作任务情况及时做好跟踪记录,在半年评议及年底总评时,根据评议结果,确定对村干部的奖惩,真正做到以绩定酬,解决好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五、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集体经济是提高村级组织适应市场、领导发展,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抵制渗透、维护稳定,依法治村、民主管村能力的物质基础。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没有村党支部号召力、凝聚力的增强。在深入实施“一块地、一群畜、一片林、一套农机具、一个企业”“五个一工程”发展路子的基础上,要积极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强集体服务功能等办法确保集体经济稳步发展。一是深入开展“三清一包”工作。对清理集体土地、债务、债权和土地发包、集体资产折旧、发展集体林等进行明确规定,深入开展“土地清查、财务清查、集体资产清查”等工作,并严格实行集体机动地公开招投标制度。二是积极推广“绿色银行”工作办法。鼓励村队大力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通过加强林木管护,依法依规逐年有计划的进行更新和采伐,使集体和个人获得经济效益。三是设立扶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路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要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困难的地方,也可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给予扶持。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总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帮助理清思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制定发展规划,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确定壮大集体经济的具体项目。四是积极建立“支部+协会+实体”的经营模式。结合实际,各级党组织要积极领办、创办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建立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在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建立协会,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建立协会,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突出的地方建立协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既注重加强党组织对协会的领导和指导,认真解决协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协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又要求各级党组织按章办事,坚持做到出谋划策而不直接决策、组织引导而不发号施令、主动服务而不越权干预,强调党组织对协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的引导、舆论上的监督、工作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创建各类流通市场,建立完整的市场流通机制,搭建协会与农产品的桥梁,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 上一篇:党内民主建设稳定发展交流
- 下一篇:基层党建整体创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