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民族性鲜明特色交流

时间:2022-11-27 08:57:00

导语:实践性民族性鲜明特色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实践性民族性鲜明特色交流

根据时展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研究和解决重大实践问题,这是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

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坚持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扎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构建并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这一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秉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质,又在与中国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本土特色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显示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为重视研究解决重大实践问题,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马克思主义要指导实践,就必须融入现实生活,在具体实践中实现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新的结论,解决了新的问题,推动了事业的发展,这就是其实践魅力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原则已渗透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转化为活生生的具体实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并表现出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这种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指导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本土的特殊性,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民族性,决不是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中国共产党人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升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主题也在变化。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主题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中国共产党人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要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色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社会实践相结合,作出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在理论内涵上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与此同时,客观分析、正确应对、妥善解决实践中提出的各种新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系列实践的理论升华,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在理论形态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吸收营养,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范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范式。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我国自古就有“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和为贵”等说法,产生过不少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吸收了我国传统“和”文化的合理成分,同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在理论特征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通过对时代新问题的回答,实现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长期执政的考验,提出的一个具有鲜明时代内涵的课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批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政权,特别是拥有88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给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以深刻的警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任务更加突出和艰巨。在这种形势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力地回应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

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根本要求。

坚持实践第一,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是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但坚持决不是死记硬背、照抄照搬,而是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既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又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准确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发;既要注重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重大意义,又要深入阐释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既要分别阐释各个理论创新成果,又要将它们相互联系和贯通起来,从科学理论体系的角度全面理解和把握。发展是坚持的基本手段与实现方式,发展是最好的坚持。发展就是更好地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立足国情,不断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新鲜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这些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不断展现其丰富内涵。

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并正确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并不是仅供人们诵读研修的学理,它的重要功能在于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不断推动社会前进。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一系列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应以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回应时代课题的作用,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