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方法交流

时间:2022-11-26 04:19:00

导语:干部考察方法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干部考察方法交流

干部考察是我们党了解干部识别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为党选人用人,完成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与干部选拔机制紧密相联的干部考察方法,也在逐步地改革和完善。但由于干部体制上的“规定性”,干部考察上的“座谈加测评”的方法仍然是主体。现在,回过头来对干部考察方法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抓住一些不适应的环节,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认真分析传统的干部考察方法所显露出的一些明显不适应的问题。这种不适应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考察的时空范围与干部活动的时空范围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之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干部的活动空间极其有限,大部分的干部饮食起居、工作都在比较小的“半径”之内,不少的干部住“单身宿舍”,吃“机关食堂”,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的活动情况都比较了解,干部的工作、思想、生活、社交都在相互掌握之中,就连企业也基本上是行政管理体制,企业领导干部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都有严格的约束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干部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人们相互联系的密度加大,工作、生活和社交空间进一步拓展,干部的活动半径逐步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层面。过去,一年上头,节假日极少,现在节假日增加,干部在一起工作的时间缩短,由于干部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本机关、本单位干部之间的相互了解逐步减弱,现在虽然提出要考察“八小时以内”,也要考察“八小时之外”,要考察“工作圈”,还要考察“生活圈”和“社交圈”,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很难。因为考察“工作圈”,接触的对象明显、集中,考察“生活圈”和“社交圈”,接触的对象隐蔽、分散。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进一步拓展干部考察的时空范围,还要作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

──干部考察的手段与干部问题的隐蔽性不相适应。干部问题的隐蔽性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问题的隐蔽性显得尤为突出。这种隐蔽性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经济活动的不规范性。象干部在公务活动和其他活动中的应酬、接待,还有一些职务外的利益所得,包括放贷、入股,还有行业有别的一些规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合法的,有时不够明晰,弹性较大。现在,确有一部分干部以招待谋私,以应酬谋私和所谓为了“集体”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的。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给一些不合法的行为披上“合理”的外衣,把有些看似合理、实则不合法的行为,人为地划在干部考察之外,使不合法的“合理化”。二是来源于一些干部的私欲影响。有的干部为了自己的"利",而不讲道德,不讲公正,不讲实话,从自己的利益好恶出发,来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把一些问题弄复杂,搞混淆。即使反映问题也是鸡毛蒜皮,使一些有问题的干部隐蔽起来,让组织不得掌握。再加上,有的问题暴露也需要一个过程,弄得不好,考察结论与其实在的表现相去甚远。三是来源于一些干部的“投其所好”。有的干部本身就不过硬,为了站住脚跟,就千方百计地找靠山,拉关系,在一些人的诱惑之下,有的领导干部也放松了看人用人的标准,甚至把一些阿谀奉承者、吹牛虚浮者视为“亲信”、“能人”。对这样的干部,群众看不惯,但又不愿讲,不敢讲,怕讲了不起作用,怕讲了遭致报复给“小鞋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干部问题的隐蔽性在加大,而我们的干部考察的手段又比较滞后,现在的干部考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干部考察中,很难对所有的干部作彻头彻尾的了解,使一些表面化的现象掩盖了一些人的真实面目。不管组织上掌握情况的多寡与否,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的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不好,由于一些虚假的现象或其他不正之风影响,一时得到升迁,但群众是不满意的。这些干部的兴衰,特别是一些新提拔的干部,在一年两年之内中箭落马,有的甚至是提拔前的问题“东窗事发”,不能不给我们的干部考察的方法和干部任免方式以警示。

──考察人员的素质与对考察人的监督机制不相适应。一项工作的好坏,人是决定的因素,象干部考察工作,除机制上的某些缺陷外,考察准确度与考察人员的素质紧密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手中操有考察权力的干部,也生活在社会中,因此,考察工作就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干扰。有些党性不纯的现象也不可避免地腐蚀考察人员,导致考察人员在考察中带观点,掺杂个人的感情与好恶,使干部考察失真。当然,导致考察情况失真的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考察人员的知识水平、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年来,各级组织部门都围绕考察责任制的问题,出台了一些规定,加强了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问题又无法解决。一般来讲,对干部个人情况的掌握,应该是经常性的,但由于有些地方过度强调干部工作的敏感性、集中性,现在,突击性的考察还是居多。由于这些原因,使一部分干部的情况缺乏深入扎实的了解,于是也给考察人员推脱责任留下了“注角”。

──干部启用与干部考察成果的运用不相适应。干部启用,应该建立在对干部情况深入细致地考察了解的基础之上,组织部门应充分运用干部考察的成果,为党委选人用人提供决策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成果的运用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运用程度的强弱主要是两个问题带来的:一是有个别的领导习惯于个人说了算,一叶障目,把考察当摆设;二是有的考察情况不够准确,使党委在选人用人难以下决心。

干部考察工作中显露出来的这些问题,无疑给组织部门了解干部识别干部带来了难度,也给各级党委选人用人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我们对传统的干部考察方法进行分析,认清其不适应的环节和存在的不足,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进程的干部考察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干部工作的需要。

一、逐步扩大群众选干部的力度,把群众性选人用人真正溶入到干部考察使用的各个环节。一是从观念上要改革传统的干部任用体制,真心实意地把干部的考察评价权交给群众。实践证明,由“少数人选少数人”是绝对不行的。但是,现在仍然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一部分地方和单位,包括一部分领导干部,怕失权利,怕群众不听招呼,习惯于领导说了算,个人说了算,总把干部考察、使用禁锢在极小的圈圈内,不愿冲破一些陈旧的体制和几十年一贯制的干部考察模式。我们要从思想观念上寻求解放,要认识到群众在干部考察工作中的作用,要让群众来评价干部,要在实践中去考察干部,进一步增强干部考察的群众参与度和透明度,让广大群众参与干部考察、评价、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不断拓宽选拔任用干部的范围和渠道,为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二是从方法上要“敞开大门”,广泛纳言。首先是广泛发动群众,以多渠道、全方位的推选干部。根据职数和工作需要,不定期地向群众公开用人岗位、用人条件,让广大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范围内推荐他们所认可的优秀人才。党组织和组织部门在民主推荐过程中,不划圈子、不定调子,充分尊重民意。要在群众广泛推荐、认可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考察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对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结论。三是全面推行公选制和试用期制,依靠群众监督,实行群众公认。在基层一级,包括市、县、乡三级,提拔任用干部都可以推行公选制。让干部在一定范围内接受群众的监督,真正选出群众公认度高的领导干部。对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实行试用期制度,也是对干部考察真实度和准确度的一个检验,因为给新提干部以试用期,实质上是给群众更长时间评价我们的“考察成果”。对“带病”提拔的,或因能力弱,提拔后不适应任职岗位的,要追朔考察情况,因考察不深入,造成用人失误的,要建立“连带惩罚”机制,确保考察环节不出问题。

二、实行八小时以内的考察与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相结合,全方位了解干部的活动情况。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爱扮演双重角色。在八小时之内,他们因受多方约束,没有什么越轨的行为,而在八小时以外,由于脱离了工作环境,放松了纪律约束,容易出现问题,这就给我们的干部考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在考察定向上要从工作岗位迅速向社会拓展,从时间上要从八小时以内向八小时之外延伸,看考察对象八小时内外是否表现如一,真正把考察八小时以内的情况与监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全方位地了解干部特别是搞好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一是要扩大干部考察的时空范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现在的关键是要加大对干部“社交圈”、“生活圈”中群众的接触面。可以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等,让那些组织上没有安排谈话,但有话要谈、有情况想反映的群众,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二是要突出抓好干部平时跟踪考察。组织部门可以建立部机关干部“切块跟踪”考察责任制度,实行切块分工,确定干部联系考察面,经常深入联系点,微服私访,不打招呼,不透音讯,既要直接下到车间、班组、农户家中,闲聊漫扯,倾听群众呼声,又要去人稠广众之中体察世情民意,察看未经造作的政绩和实事。特别是对于在群众中反映较大的干部,要重点走访知情人,引导他们消除思想顾虑,如实介绍情况,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并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公、检、法系统中聘请一些公道、正派的同志担任干部"信息联络员"、“干部形象监督员”,定期收集情况,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核实,以弥补集中考察时的不足。三是要注意干部考察的纵向延伸。要尽量接触考察对象在本单位的在职和退休干部职工、广大群众及管线的上级领导,尽量接触与考察对象业务工作交往较密切的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还要尽量接触考察对象曾经工作过的单位的干部职工。同时,要经常与纪检、监察、审计及公、检、法等部门保持联系,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立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依据。四是要考察其家属家境。一个干部的家庭环境能折射出其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我们要把考察干部家属家境作为对领导干部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事的补充和佐证。现在,考察干部不接触家属子女和知情的左邻右舍,不察看其家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难免以偏概全,选人不准,用人失察。

三、探索内强素质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路子,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考察队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考察工作对考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考察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就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被考察对象的方方面面,也很难把掌握了的情况准确地反映出来。同时,由于干部考察人员的不稳定性,导致考察队伍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因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干部考察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要在组织部门挑选一批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过硬、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志担任考察工作,并保持其相对稳定。在比较好地解决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的基础上,要提倡其“专职化”或“专业化”。组织部门委派一些专职考察监督人员,采取“驻地”的办法,加强对考察人员和考察工作的监督和仲裁,实行业务上“近距离”的管理。同时,要不断地加强对他们的学习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一是增强其党性观念,干部考察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掉以轻心,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思想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清察”、“公察”兼备,清则明,公则刚,在考察中不滥用考察权力,不掺杂个人感情因素,不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情交易”。二是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之能熟练地掌握考察程序,运用考察方式方法,准确地把握考察的重点,突破考察的难点,圆满地完成考察任务。三是强化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之对考察中遇到的复杂情况、难以应对的局面以及每一个考察对象方方面面的情况,能正确分析,准确把握,使考察结果全面、公正、准确、真实。另外,要强化对考察人员的监督。首先要建立考察情况建档机制。每次考察结束以后,考察人员要在考察综合材料上签字盖章,建立台帐,永久保存,一方面为党组织使用干部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因为是为了加强监督。其次,要建立干部重要问题的调查复核机制。对涉及考察对象的一些重要问题,组织部门要重新安排考察人员认真加以调查复核,防止在问题没弄清之前,对考察对象突击提拔,搞成“生米煮成熟饭”,或随意冷落或让其含不白之冤。再次要建立考察情况失真失察失密责任追究制。对考察工作不深不细,考察结果严重失真失实或因掺杂个人感情因素,汇假报,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责任。考察人员对考察中确实难以把握或难以透视的问题,不能放松,不能回避,为了把问题弄清,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行为,组织力量进行突破性考察。对考察人员在考察时或考察后,向被考察对象泄密或在不适当场合谈论考察情况泄密的,要追究考察人员的责任。追究责任,也不能成为一纸空文,组织部门要牵头制定好处罚性措施,并切实加以落实。

四、加大对干部考察中真实、有效信息的综合运用力度,进一步发挥考察在监督、管理、使用干部中的作用。客观准确的考察成果为各级党委选贤任能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各级党委一定要重视干部考察成果的运用,按照择优任用的原则,选拔任用优秀者,切不可“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使优者落选,次者升任。对考察中有问题的干部,该诫勉的要诫勉,该降职的要降职,该惩处的要惩处。要注意把考察成果与干部的培养教育结合起来。考察后,要对考察情况综合分析,对班子和干部分类排队,对那些考察情况不理想、群众意见大的班子和个人,要认真进行帮教,限期整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时,对考察中反映优秀的干部要大力进行宣传,表彰和奖励,使考察成果与干部的评先评岗立功受奖提拔使用结合起来。总之,要尽一切努力把考察成果转化成为教育干部、激励干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