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执政建设五方面交流
时间:2022-11-26 10:48:00
导语:党组织执政建设五方面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之一,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成效最直接地反映和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目前应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提高基层党组织科学决策的能力。一是善于战略思维,谋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是基层党组织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首要任务。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果“坐井观天”或“一叶蔽目”,容易造成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基层党组织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竞争给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地把握发展的方向。二是善于调查研究,谋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科学执政的前提和基础,执政方面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客观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来自于调查研究,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的意识,在决策前先调查再议事,先找出规律再谋对策。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收集各方面的反映,通过归纳、整理、论证,形成符合地方实际和发展规律、体现群众意愿的正确意见,从而使决策建立在坚实的客观基础之上。三是善于民主决策,谋合力。民主决策是不断提高集体领导水平,推进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在制定和实施决策过程中,一定要广纳民智,不能轻率用权、感情行事,尤其是要防止搞短期行为,做表面文章。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能把集体领导变成“一言堂”,搞“一锤定音”。要严格履行必要的程序,做到“三个不决策”:仓促开会,临时动议,不决策;没有备选方案,不决策;事前不进行个别酝酿和统一思想,不决策。
第二,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一要强化科学意识,在遵循发展规律上下功夫。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学习市场经济新知识,研究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要增强科学意识,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经济行为,不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避免竭泽而渔,以牺牲长远的利益为代价谋取局部的眼前利益,“开了自己的财路,断了子孙的生路”是行不通的。二要强化机遇意识,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善于发现和捕捉机遇。机遇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发展资源,能否抓住关键性的、带有全局性的机遇,对一个地方能否加快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层党组织要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弘扬特区人敢闯敢试、艰苦奋斗的精神,率先发展,加快发展。但是,抓住机遇不等于盲目发展,绝不能赶“时髦”,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本地的资源优势,找准定位、因地制宜,“不求多,但求特”、“不求全,但求佳”。三要强化法律意识,在依法办事上下功夫。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要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法律手段保证和推动经济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基层党组织要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明确基本法律法规的内涵,在作出重大经济决策或涉及群众权益的决定时,必须做到每一项都合法。同时,必须学会运用民主和法制的手段处理好各类关系,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群众最讲现实,也最尊重事实,即使是办实事、办好事,也要摆事实、讲政策、讲道理,循循善诱,使所做的工作、所讲的思路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提高基层党组织抓落实的能力。一要把握准确性。首先是吃透“上情”,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上级指示精神的实质,明确为什么做和怎样做。上级的精神有其完整性、连续性,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不能断章取义,有利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次要摸透“下情”,明确落实各项任务的客观环境、内部、外部条件以及接受对象的承受能力并分析论证,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掌握方法。还要注意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把党的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为上级精神得到贯彻落实奠定基础。二要坚持创造性。必须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避免抓落实过程中的教条主义、机械主义、保守主义,这也是我们抓落实的基本原则。落实好上级的工作部署,创造出新的经验、新的成果,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延续和发展,是最好的贯彻。基层党组织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精神时,必须坚持创造性,确定符合区情、镇情、村情、民情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同时,也要避免把创造性地抓落实理解为自行其是,自搞一套,必须在政策和原则的大框架下进行。三要要发扬坚韧性。前紧后松,虎头蛇尾,有部署没督促落实,是我们抓落实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抓贯彻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改革措施还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我们要有一种无私无畏的勇气、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意志,有一股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韧劲,不能因为遇到困难而动摇斗志,畏缩不前。要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凡认准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去办,而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坐失良机。要强化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意识,强调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第四,提高基层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敏锐鉴别。增强政治敏锐性是首要原则,对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必须先从讲政治的高度进行观察分析,予以定性,再具体地研究解决。要有预见力和鉴别力,突发事件并非“空穴来风”,在事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作为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捕捉那些初见端倪的表面现象,掌握真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判断,较好地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避免更大损失。能够果断决策。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做到快速反应,果断决策,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可能产生的后果控制在最小程度。突发事件来势猛、发展快,稍有不慎,将造成失控局面。基层党组织需要有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胆略。应当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要明确答复,立即解决;应当解决而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理解;对无理取闹的,要晓之以理;对严重违法的,要果断处理,不能手软。要善于依靠集体的力量,优选最佳处置方案,防止事态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平时要结合实际,建立各类风险预案,做到有备无患,为果断、科学决断奠定基础。能够统筹协调。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事关大局,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综合地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统筹协调、周密部署。要把处置突发事件摆到全局中通盘考虑,不能一味地就事论事,坚决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应对突发事件,也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较短时间内聚合各种有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同时,必须增强现场控制力,加强信息沟通和教育疏导,通过高效有序运作,使各个环节紧密相扣,最大程度地发展整体效能。
第五,提高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能力。情为民所系,体察一方百姓。对于基层组织而言,群众情绪的表达,既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晴雨表,也是明确努力方向的指示牌。体察群众的过程,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一个联系群众、改进作风的过程。体察越深入、越扎实,获得的信息也就越准确、越全面,解决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要经常深入群众,在沟通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信任,特别是对那些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更要沉下去,带着感情去做工作。同时,必须提高洞察力和分析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弄清哪些是表象,哪些是根本;哪些是共同愿望,哪些是个别要求;哪些应当迫切解决,哪些可以从长计议。这样,做起工作来才能有重点、有条理。权为民所用,造福一方百姓。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造福一方。要追求有质量的发展,不搞泡沫数字,不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地让群众得到实惠。从一定意义上说,追求什么样的政绩,为谁追求政绩,是衡量一个基层党组织是否权为民所用的重要标准。正确的政绩观,在内容上,应该是体现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目的上,应该是为党和人民,不为一己私利;在途径上和效果上,应该是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作为基层党组织,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感情贴在民心上。利为民所谋,服务一方百姓。基层党组织要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认真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服务群众,关键是抓住“谋利”和“解忧”这两个主要环节,真抓实干,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当成大事、要事、急事,以真诚的态度抓紧研究解决,竭尽全力去办好办实。对那些困难群众,更要饱含深情,真诚关爱,鼎力救助,使其尽快摆脱困难处境。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