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监督思考

时间:2022-11-26 09:28:00

导语:一把手监督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把手监督思考

一把手作为一班之长,在领导活动中起着“头羊”和“首雁”作用。可以说,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事业成败与一把手有着直接联系。近些年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腐败串案窝案大案,与当地一把手带头腐败不无关系。一把手出问题,出大问题,出震惊国人的问题,已经是一个见怪不怪的问题。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

一、落实监督难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们国家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监督缺位的现象非常严重。正如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所讲的:共产党的官至我这一级,已经没有人可以监督了。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监督客体“一把手”自身的原因

有些一把手常常认为自己见识高于他人,不会犯错误,尤其不会犯大错误,监督对他们是多余的,总认为上级的控制、群众的监督、法纪制度是对自己的束缚,不愿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常常把自己置于监督之外。说到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心怀一颗平常心,把自己放在公仆的位置上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监督自己,存有高人一等的思想,殊不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至于“一把手”中的腐败分子,其监督问题更无需赘述。他们一旦大权在握,便为自己谋私利,无视党和人民的监督。凡此种种,都给开展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监督主体的原因

目前,我们对“一把手”的监督主要来自上级部门、同级党的监督部门、领导班子内部和群众的监督。但在实践中,上级组织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一把手”对上级组织多是报喜不报忧,再加上“山高皇帝远”,上级组织只有靠视察、汇报等了解情况。而迎接视察、汇报都是下面的“一把手”操纵的。所以,上级组织耳中听到的是“政绩”,眼中看到的是“成果”。在用人上往往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同级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愿监督。同级班子成员一起共事,“早上不见晚上见”,一般拉不开情面。即使发现“一把手”有违法违纪现象,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不愿监督。“一把手”一手遮天,下级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从一些案件可以看出,下级一旦揭发“一把手”,不是被“穿小鞋”就是想法把你调走,甚至找种种理由让你下岗,用各种手段让你封口。就是纪委也只能管下级单位的“一把手”,根本不敢管同级党政“一把手”。因为他们是在同级党政和上级纪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们的任用、提拔、调动、交流,客观上也受同级党政“一把手”的制约。一般群众知情少或不知情,无法监督。一般群众相对于“一把手”来说是绝对的弱势群体。且不说“一把手”干了哪些事他们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不敢去举报。这里包含几个因素:一是“一把手”违法违纪非常隐蔽,除了少数心腹知道,其余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有的就是心腹也不一定知道;二是一般群众知道“一把手”违法违纪不知道如何举报,向谁举报;三是一般群众更害怕遭到打击报复。所以在现实中就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群众监督虚位状况。

(三)监督体制的原因

目前,在我国对“一把手”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强制性。对主要干部,尤其是各级“一把手”的监督目前还没有一个好的办法。从纪律规定的内容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已出台的纪律规定达300多种,却出现现行的党纪和政纪的交叉特别多的问题,定性量纪的标准也存在差异,给严肃执纪带来不少困难。现行制度,还存在因新旧体制交替而出现的“真空”和“脱节”现象,如“一把手”是各极组织的主脑、核心,却没有一个约束“一把手”的系统的单独的纪律规定。从对“一把手”监督的方式看,现行主要是以同级监督为主,上级监督与下级监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这种监督体制往往难以达到监督的目的。一是同级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监督者受被监督者领导,缺乏权威性;班子成员因其命运掌握在“一把手”手中,或畏惧权势,或妥协顺从,不敢进行监督,从而使同级监督流于形式。二是上级组织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往往是鞭长莫及,对下级“一把手”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难以实现有效监督。三是人民群众对“一把手”的信息知道的少之又少,无法监督。

二、解决监督难的具体对策

对党政“一把手”监督难的原因是复杂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解决好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自律,注重自我监督

一是加强自我学习。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利观放在首要位置,要深入学习政治理论,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时政,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二是加强自我约束。要始终坚持讲党性,坚持原则,牢记党的宗旨观念;三是加强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的约束。要以身作则,正己正人。

(二)公开政务,强化群众监督

普通群众参与监督,发挥对“一把手”的监督作用,关键是要让群众享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首先要实行“一把手”政务适度公开制度,把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原因、决策依据、决策执行过程和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干部群众公开。特别是办理人、财、物等干部群众关注的事项,只要不涉及保密问题,都应做到条件、标准、程序、政策、结果五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公开保证公正。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包括信访举报和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为主的群众监督,人大和政法系统的法制监督,政协和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报纸、电视、电台的新闻舆论监督等。第三,要让干部群众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来民意测验、民主推荐领导干部,是群众对领导发挥监督作用的一种有效形式。但目前参与这些工作的基本上还在少数领导层。因此,要不断提高领导行为透明度,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的升降去留有发言权,从而使自下而上的监督更加有力。

(三)明确职责,强化管理监督

搞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实行监督权与管理权相统一的原则。哪一级管理的干部就以那一级为主进行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实行“强化双重管理,反映同级,下管一级”的领导机制,加强同组织部门的联系,从党风廉政和思想政治建设两方面入手,抓住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把监督寓于对“一把手”的严格管理之中。一是坚持对“一把手”的廉政谈话制度。在对新上任的“一把手”进行廉政谈话的同时,每年上级主要领导至少同下级“一把手”谈话一次,凡“一把手”出现失误或挫折,群众反映或发现有什么问题时,都应及时进行谈话,有问题的还应认真进行调查。二是对“一把手”严格实行定期述职、任职审计、回避交流、岗位轮换等制度。上级组织要对下级“一把手”工作和思想作风等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不但要听“一把手”本人的汇报,也要多听取其他领导和干部群众的意见,使各级“一把手”经常处于上级组织的管理之中。

(四)发挥优势,强化党内监督

要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最重要的是要发挥班子的监督作用。因为上级不是天天看到的,下级也不是天天看到的,同级的领导成员之间彼此是最熟悉的,最利于监督。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同等水平、共同工作的同志在一起交心,这个监督作用可能更好一些。”要真正发挥班子的监督作用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打牢监督基础,为相互监督创造必备条件。这个基础,就是讲正气。这是搞好相互监督的前提和保证。二是要掌握监督的方法,使相互监督在彼此接受中实现。点拨、提醒、交流,是一种平等、双向的监督方法,是一种同志式、启发式的监督,在实践中可以大量使用。三是要营造人人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党内监督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监督是无力无效的监督。各级“一把手”要从自身做好,提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营造人人讲原则,人人讲监督的良好环境。

(五)抓住重点,强化权力制约

对“一把手”监督的本质就是对权力进行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纠正公共权力私有化和商品化的行为,保持权力不变质。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就要突出对用权监督这个重点。这是对“一把手”最实质、最重要、最经常、最直接的监督。当前特别要监督好三个方面的权力:一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的监督。重大问题的决策正确与否,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建设和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对“一把手”决策权的监督,就要看“一把手”是否坚持集体讨论、民主决策;是否集体控权;是否走群众路线,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群众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是加强对用人权的监督。用人上的腐败是政治上最大的腐败。能否选准人、用好人,各级“一把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一把手”用人上的监督,要看其是否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群众公认,注重实绩;是否出于公心,严格按照组织程序选贤任能;是否坚持干部职务安排由组织决策的原则,带头刹住拉关系、走后门、跑官要官、封官许愿等消极腐败现象;是否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不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三是加强对用钱权的监督。对“一把手”经济上的监督,不但要监督他们是否乱花公款,化公为私,搞权钱交易,索贿受贿等问题,而且要防止个人随意决定重大开支和投资,不讲效益乱投资,不顾长远利益的杀鸡取卵,不量力而行地搞“轰动效应”,为追求任期“政绩”而搞“门面工程”,违背经济规律的枉交“学费”,以及“有钱就花完,无钱就借贷,还贷下一届”等不正之风。只有加强对“一把手”用钱权的监督,才能全面防止腐败现象,使改革和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