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会说交流

时间:2022-11-26 09:09:00

导语:领导干部会说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领导干部会说交流

“一步实际行动比十打纲领更重要。”列宁也曾指出,衡量一个单位工作的好坏,并不是按“言论”,而是要“按实际行动”来评价;“我们需要的不是空话,而是实干。”、邓小平、、等也反复叮嘱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我们必须努力纠正那些说得多干得少、说得好干得差、说得早干得迟,甚至光说不干等现象,要切实强化实践第一的观念,真正做到既说又干、少说多干、先干后说。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空谈误事,空谈误国,实干兴业,实干兴邦,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以至将来,说都没有干重要,讲都没有做重要,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必须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和研究问题,千万不能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绝不能据此就得出“只有干重要,说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极其形而上学的荒谬结论。

在一次中央全会上讲到干部问题时引用了先秦时期大思想家荀子在《大略》里的这样一段话:“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矣;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矣;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矣;口言善,身行恶,国妖矣。治国者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几千年前封建社会的思想家,就能把说与干的关系理得这么清,讲得这么透,写得这么好,我们作为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就更应该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和研究说和干、讲和做的辩证关系。

古今中外,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理论家、科学家都是像荀子所说的“口能言,身能行”的“国宝”。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不论是动笔写文章,还是动嘴作演讲,都极其深刻,极其生动,极其受人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从19**年3月到19**年的四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内,列宁在莫斯科一地就演讲了250多次。

不论是动嘴讲,还是动笔写,同志也是一个光辉的典范。首先,同志特别能写,特别会写,不论是属于文学创造类的写诗填词,还是属于撰写论文类的理论文章,他都堪称一绝。同时,同志特别会讲,特别能讲,不仅战争年代的《矛盾论》、《实践论》等这些旷世名著,原先都是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课提纲,以及后来和平建设时期的《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都是在党的一些会议上的讲话稿,而且后来收入《选集》的不少文章是根据他在党的一些会议上的口头发言整理修改而成的。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虽然只受过一年的学校教育,但读书、演讲、写作成了他生活的三大件,高超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是他成为美国三个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林肯总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至今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布鲁明顿等地发表过非常精彩的演讲。此外还有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也是一位非常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杰出政治家。

“说”的重要性分析“说”,对于这些领导一个国家、左右一个政党、影响一个民族、创造一个时代的伟人很重要;“说”,对于我们一般的领导干部也很重要。理由可以讲很多,择其要者,主要有这么几条:其一,“说”是相互沟通、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作为领导干部,不论是要赢得上级的关心、同级的配合,还是要得到下属的理解和支持,都需要通过汇报工作、报告讲话、谈话谈心、说明情况等方式实现加深了解、沟通思想、增进友情的目的。如果“说”的能力太差、水平太低,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也就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二,“说”是组织动员群众、教育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是我们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一个巨大的优势。而要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需要做好三件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予之以利。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我们领导干部讲清道理、说明情况的能力和水平。予之以利,当然是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离开了“说”,领导者的工作就无从开展。其三,“说”是安排部署工作,督促推动落实的重要方式。我们的很多工作都需要靠会议去安排,去部署。要把会议开好,把工作安排部署好,关键取决于会议上讲话的质量。如果会上的讲话道理讲得很透,工作安排很实,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那么,这个会议是成功的;如果会上讲话没有讲好,该谈的没有谈开,该说的没有说清,该讲的没有讲好,该议的没有议透,那么,出席会议的领导规格再高,会议时间再长,会议规模再大,会议的后勤保障再好,都只能算是一个不成功的或者是不很圆满的会议。其四,“说”是宣传理论政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形式。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政策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而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干部群众,除通过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信息网络等渠道加以宣传教育外,还需要通过我们领导干部经常反复地讲和生动形象地说来加以补充、加以强化,“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说明了“说”的这种特殊作用和良好效果。

“说”要克服“八个没有”现在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能说会道的干部很多,就是不会做、不愿干”。这话有点道理,也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相对于许多古今中外的能言善讲者,我们年轻干部在“说”的方面,差距还很大,能力还很弱,水平还很低,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八个没有”。

一是南腔北调,没有准音。讲也好,说也罢,都是通过发出一种声音(即语音),向听众说明情况、阐述观点、表达思想的。如果我们发出来的部分或全部声音(即语音),听众听不清、听不明、听不懂,那么,就无法使听众很好地了解你要说明的情况、知道你要阐述的观点、掌握你要交流的思想。所以,我们说话、作报告,内容再好,如果其重要的表达方式语音不准或部分不准,使人听不清或不完全听得清楚,那就不能很好地实现我们讲话作报告的目的。

二是漫无边际,没有中心。我们现在的不少讲话从“我也说两句”开始,东拉西扯地展开,漫无边际地说起,说了很多观点,举了很多例子,讲了很多道理,但最终不知道要说个什么意思。无论是动笔写文章,还是动嘴作讲话,都要有一个中心,都要有一个主题。说观点也好,举例子也罢,总的都要围绕中心展开,围绕主题安排。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一旦形成漫无边际地说,漫无边际地讲的习惯,就积重难治。听这样的报告和讲话,既费时,又费力,效果还不好。

三是语无伦次,没有层次。不管是写还是说,层次结构非常重要。它像一幢房子的屋架、一个人的骨架。没有屋架的屋子只能是由木料、砖头、石灰、沙子、钢筋等建材组成的杂乱无章的杂货堆,没有骨架的人更可怕,那就是一堆肉;同样,没有层次结构或者层次结构不严谨、不顺畅的说话、报告就像断线散落在地上的珠子,很难控制,很难支配,很难发挥作用,也很难收到什么具体的实效。

四是照搬照抄,没有特色。讲话作报告,要吸引人、鼓舞人、教育人、影响人,就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要在坚持大的方针原则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提炼。抄文件报纸,让秘书,搬别人的稿子,最后只能是人云亦云。我们从来认为,只有原则和理论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但原则、理论必须以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材料为依据。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只讲书本怎么写,不谈自己怎么看;只有原则怎么样,没有具体怎么办;只提上级怎么说,缺少实际怎么干”的情况。人们便说:“想听的他们没讲”,“所讲的都是听腻了的”,是“文人编的、报上抄的、屋里憋的、应付会的”,既没有错处,也没有用处,是名副其实的“空洞无物,言之乏味”的说教。这类“说”,似乎很重视原则、原理,实则违反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最根本的原则。

五是照本宣科,没有激情。照本宣科,尽管表述可能很准确,但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讲者呆板生硬,听者昏昏欲睡。即便扔掉稿子,却像学生背书那样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听起来也很不自然,甚至还容易出现忘词、卡壳的尴尬局面。当然,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照稿念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只要讲话,就不分场合,不管时间长短,都要念稿子,这就很难与听众产生共鸣,也起不到“说”的效果。扔掉稿子讲自己的话,最根本的是要善于学习,注意积累,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厚积薄发,这样才能出口成章;更要勤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对民情了如指掌,这样才能讲到点子上、说到群众的心坎里;还要勇于锻炼、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扔掉稿子也能讲话、也能讲好话的信心。

六是信口开河,没有思考。领导干部理应通过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客观深刻地分析讲解实际情况来统一群众的思想、提高群众的认识、凝聚群众的人心。然而,说话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讲纪律、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甚至根据一些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和道听途说的街谈巷议极不负责地发表一些损伤党和国家及其领导人的形象、损害领导干部的声誉、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言论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时有发生。这是我们必须抵制的。

七是冗言赘述,没有提炼。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观点阐述清楚,把问题分析透彻,把情况说明全面,只能靠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言不在多,达意则灵。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讲话有水平的基本标准。许多传世佳作都是以短取胜、以精闻名的。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就职演说虽然只有135个字,却是“全美历史上最优美的不朽的演说词”;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只有10句话,271个字,仅用了两分钟,竟成了他一生不朽的传世佳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总共用了1100字就把认识论的一个关键哲理分析得入木三分,表述得淋漓尽致。可见,简洁并不是单薄,更不是贫乏,而是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讲短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比讲长话更难,需要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更深、更透,需要在实践中的磨练和体验更多、更好,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下的功夫更大、更实。

八是陈词滥调,没有新意。以己昏昏,无法使人昭昭。不论是老师给学生讲课,还是领导给下属讲话,不仅所掌握的知识、所思考的体会、所总结的经验更多、更全面,而且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深化自己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在努力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掌握新理念的基础上,切实注意把知识、经验、理念当代化、实际化、可操作化。说话有新意,是通过认真读书学习说出自己的体会,是通过深入思考说出自己的观点,是通过把上级精神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说出自己的举措,这是一种具有创新精神的体现。我们决不能因其不是完全重复上级的原话和不是完全抄袭文件、报刊上的提法而将其说成是不与上级保持一致。否则,就会打击开拓创新的积极性,挫伤积极进取的主动性,进而窒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要讲好话,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音要准。同样讲藏话,西藏人听不懂迪庆人的话,康巴人听不懂安多人的话。同样讲汉语,北京人听不懂上海话,东北人听不懂广东话,云南人听不懂浙江话,甚至邻近的两个县、两个乡的话在发音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中国的又一大国情。过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之间交往、交流不多,说话发音准不准、会不会讲普通话,对干好工作影响不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语言的沟通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而把音发准,是把话讲好的首要条件。

二是话要顺。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讲什么,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言为流,思为源”。要说得顺,说者先要想得顺、理得清。说得不顺,听者难,记者难,说者自己也难。因此,在讲清话的基础上,应尽量做到讲顺话。

三是理要透。不论是说情况,还是谈体会,不论是举实例,还是讲观点,很多时候都是在讲一种道理。理论只有透彻才能服人,道理只有深刻才能服人。讲话者要把道理讲透,首要的条件是讲话者要真正学懂、切实弄清、认真搞透自己要讲的道理。连自己都处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状态是无法把道理讲通、说深、道明的。要把道理搞清楚、搞透彻,关键取决于三条:一是勤奋刻苦学习;二是结合实际思考;三是与时俱进创新。

四是言要精。言要精就是尽量说言简意赅的话,不说拖泥带水的话,尽量说具有特色的话,不说照搬照套的话,尽量说富有新意的话,不说人云亦云的话。

五是事要实。要言之有物,要用事实说话,切戒空话、套话、大话和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