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经验交流
时间:2022-11-25 04:27:00
导语:文化创新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所以五千年来绵延不断,薪火相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并不断地加以创新,所以我们才有引以自豪的古代四大发明;才有引以自豪的长城、故宫、都江堰;才有引以自豪的唐诗、宋词、元曲。因此,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时候,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然而,就在全民都在谈文化创新,许多人正准备文化创新的时候,我倒觉得有些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是文化创新与继承传统的问题。中华民族保存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基石,如果对传统优秀文化不熟悉、不了解,甚至书没读几本,学没上几年,就侈谈什么创新,就好比沙漠上建楼阁。即使拿出所谓创新的东西,也是不伦不类,没有生命力的。当然,传统优秀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讲的继承传统,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而不是精华、糟粕一骨脑统统吸收。对这个问题,同志曾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精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所以,只有把传统优秀文化搞清楚了、熟读了,才会以此为基石,创造出更新的文化内容。中国有句古话“厚积薄发”,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二是文化创新与借鉴的问题。大胆借鉴一切世界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学习吸收,为我所有,这是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保存、留传下来的又一重要原因。比如中国乃至东南亚国家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你可以在印度找到原型;敦煌壁画中栩栩如生的飞天形象,你可以沿着古丝绸之路在西域国家中找到痕迹;甚至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二胡、琵琶、洋琴也来自西域,难道能说,这不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吗?当然,这种借鉴,是在经过咀嚼、消化、吸收、深入融汇、得其精髓之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照搬,更不是抄袭。剽窃别人的东西是可耻的,是会遭到人们唾弃的。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曾对弟子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我认为,这是对文化创新与借鉴关系问题的最好的注解。
三是文化创新与“义利观”的问题。文化创新是一个复杂、艰辛的劳动过程,也是突破固有传统、充满未知和风险的过程。因此,这更需要我们耐住寂寞、守望理想、摒弃浮躁虚荣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试想,一个人在创新过程中过多想的是如何评职称、如何提高生活待遇,那么他是不会成功的。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想的是如何换取版税银子等等,恐怕《红楼梦》也不会成为世界名著的。最近,对证明20世纪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做出重大贡献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被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授予“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然而,佩雷尔曼竟然对出席颁奖仪式“没兴趣”,甚至拒绝受奖。这位潜心研究数学、淡泊名利、来去无踪的数学奇才被媒体称为数学“隐士”。我想,我们也要提倡这种“隐士”精神。当然,从另一角度,作为各单位各部门的领导,如果能为正在文化创新的人的职称问题、生活待遇问题,想想办法、动动脑筋,让他们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投入文化创新,而不要为名和利所累,那么,我国的文艺百花园岂不早呈现万马奔腾、欣欣向荣的局面?
总之,文化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劳动,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现存模式可借鉴。而唯有不畏艰辛、勇于攀登的人,才会最终达到胜利的顶点。
- 上一篇:改善民生促和谐工作意见
- 下一篇:美国资助文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