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经验交流
时间:2022-11-25 03:59:00
导语:农村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建设被摆上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其实质“生产发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灵魂,而文化建设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则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任务重,该做的事很多。为提高效率,少走弯路,笔者认为,以创建达标为载体,是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一、文化创建达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纵观中国大地目前的文化建设,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以江苏为例,由于经济发展、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历来苏南要好于苏北,但是据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苏北一些欠发达地区在文化建设上大有赶超苏南之势。究其原因,农村文化的发展提升除了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之外,关键的还是在于各级领导层面对文化建设的认知问题和重视程度。
下级服从上级是我们的组织原则之一,为了实现-某个目标,上级部门往往要对下一级的政府和部门下达某些刚性的指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业内人士现在上下都形成了一致的共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用刚性的指标去催生农村文化的茁壮呢?这里所说的刚性指标即是目前我国时兴的创建达标,依托文化创建达标来全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让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变无意为有意,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逐步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深领会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志2005年4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最近,又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规划纲要》。两个文件都从高度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进行了亮化、细化。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在各地还不具备普遍性。有报道:《两办意见》出台以后,连基层的文化站长都不详内容,乡镇的主要领导更是何从谈起,看来中央的有些文件的确成了束之高阁的空文,既然文件的精神都不知,那何以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我们政务的“脉络”里确实有“高血脂症”,管道不畅,流速缓慢。文化创建达标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领导了解领会中央文化建设的有效捷径。通过创建达标的各个环节和要求,使基层领导更能了解掌握目前农村文化所面临的现状,进一步认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著名学者英格尔说过:“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化形成的现代化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我们地方上的一些领导也深谙“今后城市的竞争即是文化的竞争”,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恰恰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能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往往只以经济发展的尺子来衡量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只能驻留于“场面话、口水话”。通过创建达标可以让地方领导深刻领会到文化也是生产力,进一步认识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先进文化对推动实现“乡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切实地去完成明令需要达到的各项指标,避免“空话、套话”,使农村的文化建设迅速有序规范地向前推进。
(二)缩少工作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该是全社会都来关心的事。而目前文化工作的动态是,上面开会多,下面传达少;上面调子高,下面热情低。就是在苏南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为了达标,文化(广)局长亲自不厌其烦地赶赴乡镇,和镇党委书记谈,和政府镇长谈,谈文化建设如何重要,谈上级领导如何要求,书记镇长态度诚恳,其实际的心理就是认为文化建设是文化条线的事,既然要我达标你就得拿钱来,跑穿脚底、磨破嘴皮,结果收效甚微,“牛牵马背”即使勉强搞上去了,其质量可想而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成了文化部门自个儿的事。与文化建设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些创建,诸如全国卫生城市、生态城市等等,各个地方政府为什么会出大钱、化大力气呢?究其原因,除了实实在在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之外,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这类创建是持上而下的硬性创建,是和地方领导政治命运挂钩起来的,地方领导只得处心积虑动用财政资金或硬性摊派,列出大笔专项资金,没有做出有来,党政一把手亲自操作的实事,其结果自然也相对比较圆满。由此看来,类似上述的创建达标值得借鉴。既然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战略的高度这么重视文化建设,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建设,那么,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何不以硬性的创建活动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呢?这样做的益处是地方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减少了许多工作环节,有利于文化部门在工作的开展上上通下达、左右逢源,避免单干现象和劳而少效。
二、注重创建实效分类整体提高
农村文化建设的创建达标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文化活动、投入力度等等,因此,我们在创建的过程中一方面一定要实事实办,确保文化创建每个环节的有效到位,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分类达标。
(一)加强载体建设——实事实办
新农村文化建设千头万绪,但首要的任务是要尽快构建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方面首先是要发挥市(县)、镇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而后辐射到各村、社区。有信息显示,经济发达的苏南某市的政府所在地至今无一所像样的影剧院,俗话说:“莳秧看上行”,如此这般又如何去带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载体,是农村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农民群众进行演艺活动、休闲健身、读书学习、培训交流等,就必须有一定的场地、房舍、设备器械,没有这些物质载体,农村文化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只能是纸上谈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也曾出现过两次高潮,当时也是依于创建的前提下实现的。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乡镇文化中心的建立,另一次是90年代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活动,那时,一批乡镇文化设施因陋就简相继建成,有的还颇具规模。时过境迁,没过多久文化阵地又逐步萎缩,文化人才严重流失,“一年建,两年荒,三年没了踪”。产生反复无常的现象有多种原因,如体制、经费、管理等,但总的来说是形式主义在作怪,实事没有实办,一些地方领导偏面追求创建达标,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搞花架子,缺乏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根本认识,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如此的文化建设工程孰有不垮之理?前车之鉴,后车之辙,当今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应一步一个脚印,在创建达标的基础上,要抓长效管理、抓巩固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状况、人文环境、风俗习惯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农村文化的建设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地区制定创建指标,也就是说按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分别制定市(县)、镇、村(社区)的分类达标。处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对农村文化建设我们要正确定位,一方面对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当高起点的进行规划建设,另一方面对有些经济较薄弱的地区,也应考虑到均衡发展,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基金,通过以奖代拨等形式加以扶持,逐步缩小地区性差距。对于村级的文化设施建设不在贪大求全,更不在摆阔,,切莫再流于形式,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又耽误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壮大文化队伍——人才兴文
事业兴旺,关键在人,文化事业尤为如此,人才兴则文化兴。因此,农村文化建设的创建除了设施建设达标外,文化队伍建设的达标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篇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报道:江苏沭阳37个乡镇,只有5、6个文化站是文化业务干部,不少文化站工作人员不懂文化工作,更无文化水平,连个美术字也不会写。似这样的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现象很是普遍,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太仓市,在市文广局的大力争取下,市编委对全市文化站落实了18个编制,可至今在编在岗的仅为8人,7个镇级文化站中2位站长是兼职的,作为市府所在地的首镇——城厢镇文化站仅剩站长1人。文化队伍的青黄不接是当今摆在我们面前尤为突出的问题。当前,文化建设正是用人之际,公共文化事业日益扩展,文化人才队伍完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好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的文化队伍。在这个问题上,核心是做好人与事的结合,一方面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拔任用合适的人才;一方面通过适当的人事管理方式满足人才的合理使用,实现人才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要突破目前用人机制的瓶颈,改进人事工作的框框,充实和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一是想办法让能做事、想做事的文化人才的聚集“回归”;二是通过人才市场招收在各类艺术院校毕业的具有一定专长的大中专毕业生;三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的挂靠上可设立人才管理站统一管理,或者基层文化单位直接成立类似“文化发展公司”模式的下属机构。总之,只要有利于人才集聚、事业发展的做法,我们都可以尝试。
三、政府引导强化考核
在创建达标的同时,包括今后,上级政府部门也应对地方政府作出相应的规定,促动地方政府建立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强化考核机制,从而使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实在性和长效性。
今年以来,在中央有关文件的推动下,有些地方已开始规划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有的已列入了政府实事。山东青岛市委、市政府实施“新农村文化家园”12项工程,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浙江绍兴县坚持政府投入主导作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在农村,一大批活动中心(室)、休闲公园等相继建成;江苏太仓市建立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引导资金》和《文化活动奖励基金》,引导、鼓励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这些好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软实力,应当长抓不懈,为什么以前我们化九牛二虎之力建立起来的文化阵地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步解体?讲实在的和某些政府领导对文化建设“时冷时热”的病态心理也不无关系。打一个比方,文化工作犹如农事的一把铁耙,心血来潮想到用时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使劲用几下,不想用时就扔在边上哪怕生锈。多年来全国上下都推行了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村的创建活动,可遗憾的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这块应当列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却被忽视了,或在考核明细上占了很小的份额,不可思议!为激励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地都要对乡镇进行类似的“杯兵”考核,可据了解,在苏南某些发达地区,在实行千分制考核的过程中,文化工作仅占8分,以百分制考核为计仅占0.8分,文化工作其实成了可有可无的项目。看来,要使文化建设能够持之以恒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各级政府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强化对文化建设这一块的考核份额和力度。要将文化建设列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的重要内容,甚至与其政绩有机的挂钩起来。如果做到了这些,文化建设不兴旺也难!
“众人拾柴火焰高”。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的是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领导的重视。创建达标仅仅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创建达标来实实在在地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让农村的文化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具有旷日持久的强大生命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兴旺和繁荣才是真正目的。通过加强对农村文化的建设,涉惠于千家万户,让农村文化阵地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高综合素质的集散地,从而促进乡风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 上一篇:农民增收机制建立交流
- 下一篇:服务意识本领提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