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组织先进交流

时间:2022-11-25 03:52:00

导语:农村党组织先进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党组织先进交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探索保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20**年以来,中共河南省郑州市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了“双联双增”(支部联建、党员联户,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党群关系)活动。实践证明,这是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新形势带来新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贯彻者、执行者。近几年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郑州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五好”村党支部和“双强”(自己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党员干部。但调查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以及农业税费的逐步取消,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现有的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和进行党员教育管理活动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需要,越来越不利于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党员干部的带富能力越来越不适应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迫切要求;一些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面对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缺少与时俱进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新问题带来新举措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问题,郑州市委开展了“双联双增”活动。这一活动得到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

支部整合搞联建。坚持党委引导、优势互补、自愿互利、便于管理和发挥作用的原则,打破原来按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单一模式,鼓励农村党支部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进行整合联建,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支部联建的主要形式有:(1)村与村联建。分两种情况:一是优势互补联建,即经济优势相同、产业结构互补、地域相邻、关系紧密的村党支部整合联建。二是强弱帮扶联建,即先进村、经济强村党支部对后进村、经济弱村党支部进行帮扶联建。(2)村与企业联建。村党支部与村内或周边龙头企业党支部联建,成立党总支,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3)村与部门联建。分两种情况:一是利用部门职能优势结对联建,即村党支部与市直职能部门或乡镇站所党组织结成松散型的联建对子,发挥部门或站所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对联建村进行帮扶。二是利用外部智力优势结对联建,即村党支部主动与省市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党组织结成松散型的联建对子,寻求信息、技术、人才支持,促进经济发展。

党员分类联农户。本着科学分类、因人制宜、明确责任、结对帮带、共同富裕的原则,组织市乡机关中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和农村“双强”党员,每人联系若干农户,帮助其增收致富,进而辐射带动更多农户致富,逐步扩大农村致富群体。为增强党员联户的针对性,根据农村党员的实际,把党员分为“双强”型、老龄参谋型、劳力型、救助型等若干类型;根据农户的致富状况,把农户分为有潜力无实力型、纯劳力型、救助型、小康型等若干类型。对有潜力无实力型农户,通过强精神、传技术、找门路,采取“一帮一”的方法,使其学一门实用技术、上一个增收项目、带一批群众致富;对纯劳力型农户,组织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或就近安排到种养加工等行业参加长短期务工,促其换脑子、学点子、创路子、办厂子;对救助型农户,采取政府救助、联户资助的办法,解决其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对小康型农户,支持他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幅度增收,促其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占领一方市场,增加一块税收,奉献一片爱心。

新实践带来新启示

“双联双增”活动的开展,为在新形势下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是创造性地寻找有效载体和具体实践形式。“双联双增”活动,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时调整党组织设置形式,实现农村人才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要求每一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都联系一定类型农户,力所能及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做法,就是把党的建设和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寓于具体的创造性活动之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根本是建立一套让农民群众长期得利益、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双联双增”活动自始至终鲜明地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党群关系”这个主题,使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对接共振,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通过这项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一套让农民群众长期得利益、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