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交流

时间:2022-11-25 02:39:00

导语: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交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了新论述、新部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中央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关注和支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欠发达地区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完善体制,激发活力,立足优势,科学发展。前不久,中共山东省菏泽市委在北京举办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实施‘突破菏泽’战略研讨会”。与会者结合菏泽贯彻落实山东省“实施‘突破菏泽’战略,带动西部,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实践,就欠发达地区如何奋起直追、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摘要发表部分与会者的发言。

农民要致富建设好支部

许多欠发达地区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菏泽就是这样。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出了很多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开放以来,菏泽曾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最早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之一。这样的革命老区,在新世纪新阶段,应当怎样继承优良传统,迈出新步伐,迎头赶上呢?

实施“以工促农”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城镇化、现代化。从全国来看,先进的农村地区大都是工业化搞得比较好的地区。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华西村,如今和城市没什么差别,群众住的房子和学习、生活条件都很好。最根本的就是他们抓住了工业化这个关键。依靠工业化,他们不仅安排了本村群众就业,还吸引了大量附近的劳动力就业。可以说,不抓工业,工业上不去,农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可能大富。

抓工业,应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德国巴伐利亚州二战后农业人口占80%,现在农业人口只占3%。这么大比例的农业人口是怎样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呢?他们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个体手工业。通过扶持中小企业、个体手工业,形成大的产业群,吸纳大量人口就业。我们应借鉴其成功经验。

农业应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要的是要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也就不可能形成产业。前几年,我到山东临沂、聊城去调研,在临沂看到公路旁边停了好多卡车,这些来自安徽、河南的车是来拉西瓜的;在聊城也看到公路旁边停了好多卡车,这些来自吉林、辽宁的车是来拉蔬菜的。三家两户搞种植,怎么去卖?形成规模了,外来购买者就多了。所以说,不形成规模,就不能形成市场;没有市场,产业就搞不起来。

抓好党建促发展。怎么搞工业化、怎么发展农业规模经济?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认为关键是要有一个带领广大群众团结奋斗的好支部。事实证明,软弱涣散、无所作为的基层党组织,不可能带领群众致富。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搞上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有一个好班子,就有搞上去的希望。1985年我在临沂调查,主要是研究落后地区如何加快发展。当时提出一个口号:农民要致富,必须建设好支部;支援钱、支援物,还得建个好支部。现在看来,搞得好的地方,必然有一个好的党支部,党支部里必然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农村基层党支部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整天唉声叹气,什么也办不成。精神状态要振奋起来,又要扎扎实实研究发展措施。只要思想观念更新了,办法也就来了,继之以艰苦的工作,没有搞不好的地方。当前,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定要搞好,努力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积极进取优化环境突出特色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看,菏泽与中部大多数地区面临着共同的难题,主要表现是:在县域经济中农业的比重过高,农村人口多,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区域内缺乏有竞争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民营企业的数量、规模和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人均GDP和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探讨加快菏泽经济发展的途径,对于推进中部崛起具有普遍意义。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进取精神。有人认为,东部经济发展快主要得益于中央的优惠政策和外资大量进入。我们不否认这些因素的作用,但也有不少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并没有得到特殊政策,外资流入也不算多。例如,浙江经济就是在缺乏自然资源、没有大中型国有企业做基础、没有中央政府的大量投资项目、没有银行的大量贷款、没有大量外资进入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靠的是浙江老百姓的市场进取精神。为了脱贫致富,他们想尽千方百计,不辞千山万水,不以利小而不为。浙江经济的发展,浙江人的财富,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中部地区加快发展,必须树立市场进取精神,通过市场经济的机制和力量把千千万万群众要求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愿望,转化为创造财富的实际行动。

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由于历史、社会、地缘、自然和人文传统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不同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以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额、聘用员工的数量和销售额为指标来衡量,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占比分别约为67%、20%和13%。这个比例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不同所致。今后除了关系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国家不会再对各地区的生产经营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主要不是依靠中央或省的大项目来拉动,而是要靠数以千万计的民营企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民营经济和外来资本的投资环境。在全国统一的政策条件下,为什么有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快,有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慢呢?除了客观原因,很重要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小气候不同。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地区,政府更应当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尤其要避免一些政府部门向企业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不能制造一道又一道让创业者望而却步的门槛,在企业积累的初期就扼杀企业的活力。良好的投资环境比政府跑项目和直接参与招商引资更重要、更有效。

发展具有特色和地区优势的产业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而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起步较早的东部地区已占了市场先机。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产业定位应当如何选择,企业的市场空间在哪里?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日益深化的条件下,无论什么地区都不可能、也不应当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结构趋同的结果是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差别化、特色化的产业定位是各个地区发挥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所以,地区产业发展的定位必须突出特色。

高度重视技术工人的培训。菏泽有800多万人口,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劳动力输出是扩大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劳动力输出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我国一方面仍然是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民工荒”,这实际上是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即从制造业到服务业,都缺少训练有素、有技术专长的熟练工人。根据这种需求,应把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作为扩大劳动力输出的基础。

协调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关系

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走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之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协调好多方面的经济关系。

以城带乡,应在城市建设中不断提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现在很多城市越建越漂亮,但农民和农村却未相应分享到发展成果。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必然加剧城乡分割和矛盾,城市的发展最终也将失去依托。城乡协调发展,我认为核心问题是要让农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分享城镇化、工业化的成果。这对菏泽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说,菏泽不具备苏南、温州、胶东半岛那种以城带乡模式的条件。那些地方的以城带乡,基本是通过产业资本向农村扩散实现的。但菏泽一段时期内可能尚不具备大规模向县乡扩散工业资本的条件。那么,怎样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呢?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把眼光盯在资本密集的大项目上,还应格外注重发展能够大量增加就业岗位、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业和企业。实际上,城镇的繁荣决不能仅依靠资本一种要素。一些老工业基地不缺资本密集的大项目,但相当多城市的繁荣程度却比不上珠三角、长三角的一些中小城市。因此,应把让更多农民通过进城就业来分享城镇化、工业化的成果放在战略位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来。

在农村发展中,应把农民建房的积极性引导到城镇化道路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建农村,一定要和城镇化密切结合起来。包括菏泽在内的许多欠发达地区是劳动力输出的重要地区,菏泽现在劳务输出已经创出了品牌。农民千辛万苦地外出打工挣了钱,最想干的事是什么?是盖房子。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沿海以及中西部一些地方,存在农民住房的反复拆建问题。农民积攒一点钱,就拆建一次住房。这种现象过去几年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了农民自己的财富,而且于城镇化进程无益。因而应加强研究,怎么把农民盖房子的积极性和城镇化的推进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引导农民把反复拆建住房的钱投到建设城镇上来,推进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把农民建房和改善居住环境密切结合起来。

欠发达地区在加快发展中还有两个问题应引起注意。一是应注重研究市场。在很多地方的发展规划中,对能生产什么讲得多,而对市场需要什么却认识不够。应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经走出短缺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需求领域。二是应注重研究与周边地区的分工与协作。拿菏泽来说,它位于鲁、豫、皖、苏四省交界处。在这个区域内聚集着这四个省的10余个地级市。因而,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有全局视野,注意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协作与竞争的关系。一定要避免贪大求全,而应认真研究在区域经济中的分工关系,立足特色,立足优势,寻找好自己的位置,占据最有利的分工领域,努力争取最有利的发展机会。不仅在同周边地区的竞争中发展,而且要在同周边地区的优势互补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突破口

欠发达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须以工业化为目标,以城镇化为载体,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子。其中,搞好城镇化是一个突破口。

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两大标志,也是实现现代化的两大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共用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工业企业之间往往互为市场,集中布局可以减少运输距离,降低交易成本。不仅如此,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治理工业污染,也要走产业集中化、集群化之路,即要以城镇为载体,为降低工业企业的外部成本提供条件。目前,即使计入劳务输出因素,菏泽的城镇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因此,只有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城镇化,才能为低成本的工业化提供支撑平台,使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以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为目标推进城镇化。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只有大幅度减少农民,农民家庭户均农业资源占有量才能增加,农业才能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富裕。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是城镇化。我国城乡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深层原因在于城镇发展滞后,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大。城镇发展不仅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科学技术、资金、商贸流通等支持,为农产品提供销售市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是使更多的农民分享城市文明成果的基础。今后几十年是我国城镇化加速时期,在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向城镇大规模流动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这种流动有利于提高我国生产要素的整体配置效率,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积累物质力量。菏泽城镇化水平虽然较低,但在城镇化整体进程加速的历史时期,随着外部工业化、城镇化要素的植入,仍有可能加速推进城镇化。

因地制宜,走集中型城镇化之路。我国人多地少,平原比重低,可供选择建设新城市的区位不多,走集中型城镇化之路是必然选择。所谓集中型城镇化,其一是城镇规模结构的集中化。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率先发展对区域的带动作用强;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平均人口规模较大。其二是城镇布局的集群化。主要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等级和影响力的大都市密集区的形成与发展,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引擎和主力军作用。其三是城镇空间规划建设的集约化。表现为在城镇有限的空间内有较高的产业密度和人口密度,城镇用地单位面积有较高的产出。其四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和人口、产业的密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把握城镇集约用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的数量关系和空间配置。菏泽对推进集中型城镇化认识早,行动坚决,在坚持“四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方针,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菏泽市下辖9个县(区),在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同时,对9个县(区)城镇中有条件的可以按小城市进行重点规划建设(而不是遍地开花),使之成长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成为中心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节点。这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抓住机遇求发展

实施“突破菏泽”战略,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两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有力地推动了菏泽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找准发展症结,启动“突破菏泽”战略。改革开放以来,菏泽市经济社会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目前仍处于欠发达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结构不合理,群众收入低,后劲不充足。造成经济落后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自然条件差,资源开发晚。菏泽历史上是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石油资源开发很晚,煤炭开发刚刚起步。二是生产要素匮乏。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科学技术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再加上以往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扎实,发展环境不够宽松,菏泽市的发展进程迟缓。中央和山东省委高度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2003年12月,同志在菏泽视察时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2004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了“突破菏泽”战略,提出了“三三一一”的发展目标,即“三个明显”: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三个高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长幅度;“一个新台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一个新跨越”: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为菏泽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抓住关键环节,落实“突破菏泽”战略。为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菏泽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确立了以工业化带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具体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培植六大产业。将具有资源优势和一定基础的能源、化工、林木、食品、纺织、机械六大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予以重点培植。二是营造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借助外力突破经济积累不足的发展瓶颈。三是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坚持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优化农业结构。狠抓劳务输出,打造劳务品牌,形成了多层次劳务输出格局。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围绕建设鲁苏豫皖交接处商贸物流基地的目标,加快专业市场规划建设步伐。五是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原则,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激发内在活力,推进“突破菏泽”战略。抓住“突破菏泽”这一历史机遇的关键是借助外力激活内力。一是解放思想增动力。通过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大讨论,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了认识,看到了差距,转变了消极思想和作风。二是完善考核加压力。建立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将市级领导成员的分工向社会公布,年底完不成任务的要说明原因;实行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负责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套措施、一个奖惩的办法,一包到底,全程负责;实行严格的经济实绩考核办法,将主要经济指标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建立全员、全岗、全程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检查和随时抽查,年底按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并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用好干部激活力。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并自觉接受各方监督,真正把各级干部的精力聚集到加快发展上来。

发挥民营经济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菏泽等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采取有效举措,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凡是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都不应进行行政性干预。只有市场失灵的地方,才需要政府发挥其能动作用。其中,重点是为企业制定良好的市场运行规则和提供健全的法制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及时向民营企业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信息,引导企业克服行为短期化倾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实行绿色生产。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和支柱型优势民营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一是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常常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吸引民营企业共同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条件。资金短缺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地方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金融创新,改进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提高民营企业发展能力。三是兴办人才工程,提升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应把提升劳动力素质,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放在战略地位,把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结合起来,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人力资本价值。

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由于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常常使民营企业处在无法与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的不利地位。特别是由于法制不完善,有关部门在处理经济纠纷时存在随意性,往往容易导致民营企业利益受损。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通过三元就业搞活农村经济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两年来,菏泽市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的进展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启动内在活力,保护群众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一批批农民实现了就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三是努力扩大劳务输出,培育并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天将保安”、“天使家政”、“天香园艺”、“天巧焊接”四大劳务品牌。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10万人,年创收入60多亿元,占农民收入的1/3。这就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市场化高效益农业、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和外出务工的三元就业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度。欠发达地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推进农村金融体制、乡镇机构等改革,开辟新的投入渠道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维护农民、农民工和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政策,做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提高劳务经济质量这三篇文章。首先,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放在带全局性、方向性的战略地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想方设法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经营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搞好产业开发和专业化生产;同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相联系,发展专业批发市场,整顿市场秩序,搞好绿色通道;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结合农业发展工商服务业,更多应用先进实用技术,进行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提高大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其次,在权益保护、金融支持、创业培训上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或数品,小企业、大群体,把地方特色产品打造成精品,使之走向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