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
时间:2022-11-25 09:15:00
导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国际上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认识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意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鲜明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现实课题,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美好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建立长效机制着眼,从当前办得到的事情入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涉及的重大任务、重要问题、重点环节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宣传人民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
争做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争做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为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广东省委的具体要求和部署,结合自身实际,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实现全面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全局高度,既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又进一步提高统筹各方面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和谐。结合**实际,我们提出了建设和谐**、效益**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以解决好发展与社会系统、发展与自然系统的矛盾,实现全面的和谐。
着力实现发展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前提、是基础。只有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才能推动和谐、实现和谐。因此,在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度”,不能单纯为了一时的和谐、低层次的和谐而搞绝对平均主义,只讲公平,不讲效率,放弃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共同要求,努力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着力实现动态的和谐。一方面,要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职能,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民意表达渠道,通过对涉及民生的公共事务推行公示、听证制度以及开办“民意直通车”等方式,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使**的各个组织、各个阶层和群体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不断克服新矛盾、解决新问题,不断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着力实现动态的平衡,包括建立健全“四级”(市、区、街道、社区)应急网络、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分级响应机制等,使对社会的动态调控逐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长效化。
着力实现长远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在推进和谐**建设的实践中,必须把长治久安、长远和谐作为核心任务和目标。实现长远和谐,需要高度重视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和谐制度建设。只有在民主、法律、司法、财政、分配和社会保障六个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二是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推动力量。
着力实现开放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开放的社会。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更要注重实现开放的和谐。首先,努力营造相互包容、合作共赢的文化氛围,创造内外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更高水平的跃升。其次,不断提高驾驭国内外“两个大局”的能力,学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各种问题,敢于开放、善于开放,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真正做到在开放中获得发展、在开放中协调关系、在开放中处理问题、在开放中实现和谐。
坚持党领导下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并为之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当前,特别要着重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和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
正确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关系
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辩证思维,防止各种片面性和形而上学。具体来讲,应当正确把握六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
把握全局性与局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中认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关系。同时,又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把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因此,必须在动态中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特别是解决好影响全局和谐的一些重大问题。
把握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既是需要不断努力的长远目标,又是迫切需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因此,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把握均衡性与非均衡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整个社会、整个历史都是在均衡与不均衡的辩证统一中发展推进的,我们的工作思路、指导思想也要掌握这样的辩证统一关系。总的目标是均衡,但现实中不可能绝对均衡;为了实现均衡,有时需要用非均衡的手段来解决。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体战略和发展过程也应当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简单地肯定这一点、否定那一点。
把握动力、活力与平衡、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个社会运行得是否比较理想、健康,关键要看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否结合得比较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让动力与平衡两种机制统一发挥作用。没有动力和活力,社会就不能前进;没有平衡与和谐,社会就会失序。所以,在解决动力和活力问题的同时,必须重视平衡与和谐,在致力于保持和谐时,又不要忘了激发活力。
把握总体性和区域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同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每个地区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比如,**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城市,就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目前所达到的水平,在新的高度上设定更高层次的和谐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视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新特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性质,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一阐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基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基本特征认识的深化,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开拓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我们党在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充分认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把握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各种共同性问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清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把对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执政党执政任务和执政理念的高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丰富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提升了对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此,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全力以赴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人要实现自己的执政任务,就需要构建和谐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主要议题,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求全党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完成好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从“大社会”与“小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同层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从“大社会”着眼,又要从“小社会”着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在实际工作中,从“大社会”着眼,就是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国防军队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之中;从“小社会”着手,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当前,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只有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不少不和谐的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上,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入研究、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从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上,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扎实推进和谐建设
**特区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努力实现和谐发展的历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的目标,并着力实现和谐**建设的指标化、制度化、自觉化。
和谐**建设指标化。为了把和谐**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市研究制定了和谐**的三大指数:一是文明指数。文明指数由幸福指数、关爱指数、人文指数、安全指数、诚信指数、环境指数、廉洁指数7个指数构成。二是效益指数。效益指数由21个指标构成。这些指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单位产出取代经济总量,以无形资源取代有形资源,强调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成本。这是**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三是和谐指数。和谐指数由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关爱、社会安全和生态文明6个指标构成,并由19个政府有关部门具体负责落实。它使**构建和谐社会有了真正的责任主体,也为政府的政绩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客观参考依据。三大指数构成和谐**建设的指标体系,使和谐**建设成为可操作、可考核、可测评、可调控的科学实践的过程。
和谐**建设制度化。在推进和谐**建设的过程中,**市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使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变成党委的执政理念、政府的执政行为、社会的发展模式、城市的文明定律、市民的行为规范。一是建立健全市民诉求制度,如领导接访日制度等。二是建立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体系。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维稳制度,创造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六约模式”等。四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制度,实施了被老百姓誉为“民心工程”的“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五是建立健全固本强基制度,推广“楼宇建党”、“片区建党”模式,大力建设和谐社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六是建立健全自主创新制度,在全国率先把加快创新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七是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制度,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八是建立健全责任能力建设制度,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
和谐**建设自觉化。20**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并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通过开展“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月”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二是实施学习型城市建设工程。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构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四是实施关爱行动工程。将困难群众和外来劳务工作为重中之重,保障和增进困难群众和外来劳务工的权利与利益,有效地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五是实施社会诚信建设工程。制订相关的法规措施,构建诚信平台。“五大工程”的实施,对于提高全体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市民把建设和谐**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就内容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二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在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推动时展进步的力量源泉。四是必须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就理论贡献来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首先,要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上来,真正做到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是要求我们深刻认识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努力做好党的理论武装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思潮的变化进程和不同性质,区别不同情况,进行积极引导,使社会思潮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情况下,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近些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把推动理论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坚持把“三贴近”作为思想理论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这对于提高我们引领社会思潮的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重大任务,需要我们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来认识,在工作实践中继续探索,进一步提高引领水平,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编辑:周祖电
- 上一篇:先进性执政为民交流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干部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