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支部建设交流

时间:2022-11-24 02:27:00

导语:一个支部建设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个支部建设交流

■“跟着产业走,产销不用愁;跟着支部干,农民有钱赚”。当下流传在重庆**区广大农民中的这句顺口溜,并非凭空而来。它的背后,是**打破传统按行政单元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创新设置城乡统筹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图景

**区,重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示范区。**正是抓住这一契机,提出“党建集结产业、产业激活党建”的理念,围绕“建立一个支部,促进一个产业,激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以城乡统筹为基点,创新设置产业党组织133个,聚集党员1.1万名,覆盖农户9.8万户,扭转了基层党组织因设置模式不适应经济发展而难以发挥其作用的局面,产业党支部逐步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中坚力量。

村企联建:

互帮互助实现“双赢”

**镇石簸村是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吸引13家规模企业聚集,俨然一个“工业村”。但这个“工业村”长久以来都有一个怪现象:企业很有钱,百姓却很穷,双方各干各事,老死不相往来,一旦因利益发生纠纷和矛盾,更是无法调解。“我2006年底从外地打工回来,准备在家乡建厂创业,但征地时,因为一块几分田的地和村民达不成一致,建厂就搁置下来,可时间不等人,眼看我的下半辈子就要毁在这几分田上了。”说起以前石簸村村企之间紧张的局面,该村文源保温材料公司总经理文庭林直摇头。

为解决更多类似文庭林遇到的难题,20**年3月,**开始尝试村企“互助共建”的新模式,将村党组织与驻地或邻近的企业党组织进行整合,由整合后的党组织统一领导农村和企业,切实推动以企带村、以工促农。

同年6月,“**镇石簸村村企联合党委”正式挂牌成立,由原石簸村支书汪登华任联合党委书记,企业代表、重庆麒麟畜产品公司董事长谭万琦任联合党委副书记。联合党委下设石簸村党支部和企业党支部。“联合党委的成立,使村企双方可以平起平坐,在同一个平台上协调利益、共谋发展。”**镇党委书记刘仕国介绍。

联合党委成立一年多来,不仅解决了文庭林的难题,还解决很多以前单靠村党支部或企业难以解决的难题。20**年,生猪暴发疫病,一家企业将突然增多的猪粪堆放在厂区。大雨一下,粪水流入村民黄才云等3户人家的田里,导致部分水稻受损,他们要求全部赔偿。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联合党委召集村企两个党支部开会,提出折中方案:因为并非所有水稻受损,企业按整体面积的50%赔偿。最后,事情妥善解决,村民、业主皆大欢喜。

“要是以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无权管,也不想管;但现在,联合党委成立了,村民的事和企业的事,都是自己的事,所以我必须管而且能管好。”汪登华说。

在联合党委“撮合”下,村企真正融合成了一家。企业办不了的事,村里办;村里办不了的事,企业办。为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13家企业出资100余万元,修建了公共服务中心、村企连心路,并钻挖水井20多口,建设沼气池30多口,帮助150余户村民修建房屋,改水、改厕、改灶。此外,企业还积极吸纳本村劳动力进厂务工,目前,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都在当地企业打工,平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既能打工挣钱,还可以照顾家庭,空余时间还可以发展副业。从联合党委成立至今一年多时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从4000多元增长到8000多元,是全镇人均收入的1.6倍。

目前,村企共建的模式已经在全**推广开来,本着“信息互通、大事互商、难事互助、实事互办”的原则,使企业与村实现了资源共享,推进了农村和企业的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已有517个村与62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了村企共建。

**金九集团在与大阳村实行共建后,出资帮助村里修建了多条出行便道,改变了该村长久以来出门就是烂路、泥路的局面。“我现在可以穿布鞋出门了!”村民王菊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其中的巨大变化。

村居联建:

以城带乡引领致富

如果说村企联建让石簸村与企业实现了发展“双赢”,那么,南津街街道东津沱社区与白塔村的村居联建,则让白塔村的面貌彻底改变。

以前的白塔村是远近皆知的后进村,党组织工作开展不力、村民思想保守、村级经济落后,各项考核指标年年都是倒数第一,属“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对象。

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村企联建的基础上,去年9月,区委决定探索村居联建,在地域相连的社区与村,打破原有城乡分割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将村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整合。首先试点的,就是东津沱社区与白塔村整合成立的联合党委。

东津沱社区则是**有名的“优等生”,社区党委书记张年全是党的十七大代表,面对白塔村这样一个“烫手山芋”,张年全起初并不愿意成立联合党委,“我怕他们砸了我先进社区的牌子。”但经过组织做工作,他认识到,要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光是社区发展好了还不行,农村也得扶起来。这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决定先选举新的村级班子,再对白塔村的发展思路进行重新规划,并对各条惠民措施逐项定责落实。

在联合党委的领导下,村班子上任伊始,就以解决老百姓出行难为工作突破口。联合党委副书记、白塔村支书郑远强和村主任周朝伦立下军令状:“在今年8月以前,不解决白塔村的出行难题,我俩自动下台。”春节刚过,他们就带领村民冒着风雪,不分昼夜地用一个月修好了一条多年来都未动工的村级路。返乡“老板”董其军见此情形十分感慨:“每年回来都破破烂烂,毫无生气,心灰意冷,现在看到希望了!”他当即捐款10万元整修道路。

如今,村班子的承诺兑现了,曾经阻碍村民出行的5条、14.5公里道路,已经被全部打通。班子的决心点燃了村民的希望。今年初,联合党委组织召开了城乡统筹、共建和谐新农村献计献策会,与会企业代表、返乡创业代表和群众代表,在听完联合党委对未来发展思路的阐述后,纷纷慷慨解囊,表示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家乡发展,从几块到几万块,现场募集资金24万多元。

据不完全统计,联合党委成立近一年来,白塔村村民人均增收40%以上。如今的白塔村,利用荒山发展特种养殖、筹办村办企业砂石厂、利用污水处理厂废料建肥料加工厂、利用峡谷资源发展渔业和观光农业……在联合党委的规划下,村里的项目正一个个向外包装推介,曾经贫穷的村民也一步步走出困境。

产业共建:

积聚资源共谋发展

“加入合作社以前,我在建筑工地上干泥水工,由于身体不好,很快就失去了这份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长期都是借钱过日子。后来,合作社主动吸纳了我,并帮助我融资、购买仔猪、喂养、管理,我家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了。到去年底,我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赚了好几十万。”大石镇PIC猪专业合作社里,社员周先福提起合作社党支部对自己的帮扶,感动不已。

产业链上建党支部在**由来已久,2003年底,第一个产业党支部在该区双凤镇茉莉花专业合作社诞生。此后,根据农村党员从业结构多元化和技能特长个性化的发展需要,结合城乡统筹的新形势,该区进一步推广了“支部建在产业链”这一成功做法,加速产业集聚。目前,该区通过采取“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在生猪、蚕桑、蔬菜、水产、旅游等产业中设置党组织101个。

建立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打破了地域和行政区域的限制,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堡垒作用。他们在产业规划、资源开发、市场调节、产品加工等方面跨区域统筹协调,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种养时间、统一产品标准、统一收获上市、统一产品品牌,变农民“单枪匹马跑销售”为“千军万马闯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钓鱼城街道思居村党委依托当地的蔬菜产业、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组建了旅游苗圃产业党支部和蔬菜产业党支部,现已发展了4个高档度假村和12个苗木基地,从业人员200余人,年收入1500多万元;蔬菜产业大户由以前的20余家增加到85家,并带动了周边560户群众从事蔬菜种植,户均增收上千元。

大户带小户、老户带新户、党员带困难户,是大石镇PIC猪专业合作社统筹发展的特色。周小平是当地的养猪大户,PIC猪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立后,支部书记周相林主动邀请他加入合作社,利用他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饲养经验,带动合作社内其他养猪户共同发展。入社后,周小平与其他大户一起,把种猪资源、管理技术、销售网络等,与合作社所有养猪户共享。在党支部和大户的带领下,PIC猪专业合作社日益壮大。目前,全社共有128户社员,年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每户社员产值最多的达几百万元,最少的也在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