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作创新交流

时间:2022-11-22 09:47:00

导语:民生工作创新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生工作创新交流

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民生工作新思路,以有限的财力,实现良好效应,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是各级党委政府探索的重要现实课题。

关注民生,已是全党共识。做好民生工作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做好民生工作尤其需要运用新思路来应对各种新挑战。

从“负担论”向“动力论”转变。办民生事业需要财力作后盾,对于财力不宽裕的地方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多办民生意味着自加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办民生就是促和谐,和谐就是潜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是造福人民,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将此作为工作的原动力。

从重总量向重人均转变。相比较总量而言,人均概念对树立民生工作导向更加鲜明。

从重视GDP向重视GNP(国民生产总值)转变。逐步打破GDP增长崇拜的“怪圈”,从关注量的增长到关注质的提升、从关注生产到关注分配。同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老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作为基本的德政工程。

从关注指标向关注指数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仅反映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方面,而且体现在平等权益、公共服务、精神文化等非物质方面。领导干部除要关注经济指标、收入水平,还要关注消费价格指数、环境综合指数、企业景气指数、群众的幸福指数等升降。

在坚持观念与时俱进的同时,还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民生工作的长效机制。

处理好“可为”与“可能”的关系,建立财力保障机制。具体表现为,财政支出重点倾斜民生,财政预算优先安排民生,政府采购首先突出民生。

处理好“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在“可持续”的财力保障下重点解决紧迫性民生问题,努力实现民生水平提高的“可持续”,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

处理好“民怨”和“民愿”的关系,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在谋划决策阶段,广开渠道,充分吸引群众的意愿和意见,优化健全制度,防止“民生工程”成为一厢情愿的“政绩工程”。

处理好“共享”和“共建”的关系,建立民众参与机制。检验“民生工程”的成效如何,一个有效的标准就是群众受没受益、满不满意。“民生工程”能否顺利实行,关键在于有没有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领导干部应该学会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电话热线等各种渠道倾听民意、广集民智,使人民群众从了解到参与并全程监督,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