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社会化思考

时间:2022-11-20 03:55:00

导语:人才工作社会化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才工作社会化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四个多样化”,不仅拓宽了人才工作的领域,丰富了人才工作的内容,也对组织人事部门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手段做好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人才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是适应社会变革,发挥组织人事部门自身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做好人才工作的效途径。

一、人才工作社会化是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内在体现

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谈科学人才观时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及其作用的紧密联系来加以阐述的,并由此构成了科学人才观最主要的内容。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包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能成才,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人才观突破了以往狭隘的人才观念和人才评价尺度,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标准和社会承认、业内认可衡量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可见,科学人才观充分体现了人才的社会属性,而人才的社会属性就决定了人才工作社会化。所以说人才工作社会化是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内在体现。只有全面落实科学人才观,加强对人才及其成长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形成社会人才社会共同参与开发格局,才能发现更多人才,才能培养更多人才,才能聚集更多人才为建设社会服务,才能调动更多人才的积极性来做好人才工作,人才工作才有活力。

二、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要求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最近李源潮同志提出党管人才主要是“抓战略思想的研究、抓总体规划的制定、抓重要政策的统筹、抓创新工程的策划、抓重点人才的培养、抓典型案例的宣传”。可见,无论是“四管”,还是“六抓”,都为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抓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着力点,也讲明了党管人才不是党包办人才方面的一切工作,而是把握好人才工作的方向,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调动党内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重视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并不是说让人才工作放任自流,而是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开发工作,形成社会人才社会共同开发的格局,走出传统的党委、政府包办代替的封闭状态;把人才工作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谋划,用社会化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促使党委、政府人才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认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开发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进一步拓宽人才工作覆盖面,将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工作措施延伸到社会各个群体,提高他们建设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按市场需求原则,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就要构建社会化人才工作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尤其是积极引导工青妇、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人才工作,注意发挥好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方面的主体作用。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社会化人才工作新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化人才工作新机制,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一)以整合社会力量为目标,建立统分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积极发挥工、青、妇、科协、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人才优势、组织网络优势和职能优势,使各类群团的基层组织成为人才开发的重要阵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培养聚集人才中的突出作用,通过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广阔舞台。同时以各类组织活动为载体,让全社会都来参与、支持人才工作。

(二)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主线,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离不开学习,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由于多元化社会需要多样化人才,多样化人才学习需要建立多元化培养机制。一是实现人才培养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支持社会办学,形成多种办学体制的人才培养格局。二是培养模式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手段,以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正确运用自主性开发、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和政策性开发等多种办法,实现开发培养手段多样化。三是培养对象专业化和特色化。针对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注重实效,注重特色,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各种不同人才的需求,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

(三)以业绩和能力为准绳,建立社会化人才评价使用机制

根据科学人才观,谁是人才,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单凭学历、职称等要素来决定,也不能由个别人或机构来决定。归根到底,应该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由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来决定。为此,要建立社会化人才评价使用机制,一是评价内容要以人才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为尺度,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二是评价主体范围应适度扩大,避免个别人说了算和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信息将会更加全面和准确,结果将会更加公正和客观;三是评价方法以业绩为准绳,以群众满意为宗旨,引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对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这样评价使用的人才社会承认度高,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认同感会更强。通过社会各界群众对人才评价使用的广泛参与,不仅有利于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而且也为人才工作社会化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导向,建立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

随着人力资源市场逐步规范,人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得到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优化配置,促使人才服务进入社会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所以,要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方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人事档案管理等相关体制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以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同时要加快推进依法管理人才进程,抓紧制定人才流动、人事关系、职业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好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与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完善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网络,推行统一项目、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统一管理,按照就近、便捷、高效的原则,改进服务手段,拓展服务范围,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覆盖全社会的人才服务体系,为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高质量的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