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经验交流
时间:2022-11-19 02:53:00
导语:公共文化服务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成为今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心内容。因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日益受到各级领导、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重视与关注焦点之一。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表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政府职能转变使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上日程上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党和政府不断明确提出要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领域,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重要课题。
20**年09月中央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规划发展纲要》,是指导我国“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必须增加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应主要用于农村。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在我们广西调研时指出,文化来自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基层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和途径,使我们的工作为基层所需要、为群众所欢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深入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当前,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以建设综合性、多功能乡镇文化站为龙头,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巩固和壮大城乡基本文化阵地。
200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体现了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发展。同志强调:一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必须解放思想,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处理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这些表明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认识。
200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制定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实施、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作了具体的部署,这个意见的出台,将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在社会文化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客观需要,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职责所在,也是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在我市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团结一致,按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努力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力度,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我市文化事业经过建市11年来的建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取得较大的进步。
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
在市级,我市积极筹集资金,大手笔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今年,我市已立项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市图书馆占地十亩,计划投资3000万元,计划今年年底开工建设。市博物馆占地30亩,已进行定点选址,计划投资3000元,市文化艺术中心占地183亩,计划投资1.2亿元,已完成了定点、规划、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将为**市人民提供较好的文化服务条件,为我市的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县市区,我们围绕到2010年,完成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馆、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的而努力,目前,我市的县级桂平市、平南县已建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个市辖区也正在积极筹建图书馆、文化馆,全市73乡镇中,已建成达标文化站的有40个,其中:2003年筹资1110万元新建文化站36个,这些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市1132个行政村有40%的村有文化活动阵地,村的文化活动阵地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还有97个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有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800户,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如港北区新建村筹资350万元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中心设有图书室、活动室、电子信息馆等,每年开展大型活动20多次,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群众欢迎。
2、精心打造广场文化,2000年以来,我市先后投资1.6亿元新建**市新世纪广场、桂平市文化广场、平南县文化广场等3个大型文化设施,特别是**市新世纪广场,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全国地级市较大的广场之一,目前成为**市市民开展文化活动主要阵地。今年,桂平市投入700万元,改建文化广场,为群众文化开展提供条件。为了进一步提升**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新城,20**年**市还吸引社会资金2亿多元,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的“**市文化广场”,该广场集商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3、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年,市政府投入60多万元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桂平、平南各筹集20万元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同时,我市还多方面筹措200多万元开办十三个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这些站点在宣传先进文化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4、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几年来我们不断创新服务举措、拓展服务渠道、完善服务方式,以创建文化先进单位为龙头,大力实施知识工程,文化致富工程、文化三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创建文化先进县、乡、村活动中,桂平市、平南县分别被自治区评为文化先进县,平南大安镇评为“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有8个业余文艺队被自治区评为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有12户文化骨干户被自治区评为小康文化示范户。初步统计,三年来送书下乡达18万多册,送戏1000多场,送电影7500多场,其中**市歌舞剧团、桂平市歌舞团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每年到乡镇村屯开展百场“和谐之声”演出,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我市还以广场文化为龙头,带头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有效发挥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努力实现文化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得到不断增强,文化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因。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存在的不足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人口多,经济底子差,财政比较困难,投入文化基础设施的物力才力严重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距离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不足的地方仍比较突出。主要体现:
1、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多年以来,我市部分地方领导忙着抓经济建设,招商引资上项目,对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现象,认为发展经济、抓好工农业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把文化建设只当作文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没有树立起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公共文化建设观念比较淡薄。在公共文化建设还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没有长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同时,我市目前对地方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中还是偏重于经济指标,文化建设方面的指标比较少,使得文化工作往往是“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
2、文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我市是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的、基础比较差,现有的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还是县级市时的设施,港北、港南、覃塘三区还没有图书馆、文化馆,74个乡镇(办事处)文化站目前还有25个是有站无址,只是挂靠在镇政府的办公大楼里,1136个行政村有700多个村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地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按照中央提出2010年“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要求,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3、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文化单位经费普遍存在困难
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宣传文化事业的若干政策,特别是要求逐年增加文化经费,建立发展文化基金的要求,我市各地还未全面贯彻执行。市本级文化系统二层机构的人员定编、经费和设施都保留县级水平,受到条件限制,工作开展难度很大,“三馆”还普遍存在业务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图书馆缺乏购书费,文化馆缺乏开展活动经费,博物馆缺乏文物征集、展示、保护与调查经费。各级政府投入到镇(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很少,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
4、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不活
文化事业单位大部分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内部运行机制落后,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文化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专业门类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有专业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文化单位缺乏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5、专业人员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急待加强
由于编制的原因,目前市直文化队伍大多数是县级市时的原班人员,年龄偏大,队伍老化。同时,用人机制不活,人才难进,冗员难出,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尖子人才匮乏,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县市区级情况与市级情况亦大体相同,全市现有的专业文化、文艺人才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拔尖人才不到十人,市博物馆、图书馆、歌舞团、群艺馆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严重老化,文化从业人员中有三分之一只有高中文化水平,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不到20%。全市乡镇文化站74个,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是一站一人,相当部分乡镇文化站很少开展业务工作。有些乡镇虽设有文化站,但文化专干薪低待遇差,成为“弱势群体”,难以专心从事文化工作;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缺少有效管理,力不从心,从而大大弱化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发挥。市、县、镇(乡)、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还不完善,与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急待加强。
三、构建广西**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
针对广西**市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具体情况,要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政府职能
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识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在社会文化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客观需要,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职责所在,也是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在我市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现象,没有真正重视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们必须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要克服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当作文化部门的事,充分认识到抓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文化建设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识。在我市领导干部考核业绩年度考核中,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作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具体指标之一。
2、整合相关部门的力量,加强政府职能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全市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发改委、财政局、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强有力的人过得支撑,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全市成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和层层分解落实目标,建立目标责任制,明晰和加强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功能,促使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营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改进管理办法,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要实施公共文化重大工程的实施。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按照两办《意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夯实公共文化事业基础。在我市,要出台《**市文化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全面规划市、县、乡镇、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各县区要立足当地实际,力求实用,突出特色重心下移,贴近基层,提高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
1、构建好各级文化基础设施。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市有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要求,建设和完善市、区、镇、村、屯(示范户)五级公益文化设施。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以下目标:
一是完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市体育中心、文化休闲广场、壮族文化主题园建设,二是加强和完善5个县市区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三是建好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四是各行政村争取都建立起文化书屋,同时,多方配合,在农村各屯或居民集中点建立起文化书屋或文化中心户,形成各个档次齐全、布局广泛的文化网络阵地,为今后输送文化信息、开展文化活动夯实发展的基础,为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保障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
2、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充实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网络
充分调动广电部门的积极性,在巩固和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消灭覆盖盲区和增强覆盖效果。加快对现有无线台站设备的更新改造,加强日常维护,确保有效运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网络。各种文化宣传节目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络传达到千家万户,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引导群众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积极参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基础,参与建设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本市和各县市区发挥好原有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子信息馆和社区文化中心的优势,充实完善设备配置,建设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同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制作一些喜闻乐见本地群众的文化作品,切实加强数字资源库内容建设,不断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开发独特文化资源,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市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广开渠道,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阵地,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重大的组织协调工作,长规划、短安排,做到年年有特色、月月有活动。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并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形成一批基层文化活动品牌。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各级文化部门要不断吸收先进的文艺形式和服务手段,利用现代科技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各级专业文艺团体、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及各类民间文艺演出团队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下农村、下重点工程、进社区的新方法和新形式,将百场电影送进村,将百场演出送下乡,逐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充分发挥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繁荣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在全市形成重视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积极鼓励和倡导社会自办文化,进一步满足群众求知、求健、求美、求乐的需求。要扩大群众文化受益面,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和科学指导,制定扶持政策;要开展面向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各种文化活动,引导和充实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要把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纳入;要保证低收入的人群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享受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保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
1、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按中央精神,每年对文化的投入不低于同级财政增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安排好经费,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投入的保障机制,积极发展文学艺术事业,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高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我市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借鉴国内外经验,在欧美国家,社会文化公共文化设施基本上是国家投入,发展中国家也一样,如阿根廷财政预算开支文化方面就安排了3.3%,在国内,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学习,如浙江省台州市在全国首创“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政府投资工程,凡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安排1%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一做法加快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值得我市借鉴。
2、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
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市、县两级政府在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上可以改革政府投入资金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可以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助资、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还可以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扶持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在消除城乡、区域文化建设差距中的积极作用。
3、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
文化部门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按照普遍服务原则,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推进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以弥补公共资源及政府服务的不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以弥补公共资源及政府服务的不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捐助,并使之成为社会的普遍行为。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1、积极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切实推进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清理文化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文化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同时加强对行业组织的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实行行业自律,逐步形成和完善文化艺术行业管理体系。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加强社会文化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市、县两级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首先开始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进行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改革中要克服完全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县(市、区)和乡镇文化机构要积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年度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可以进行个别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推动一些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电影公司、电影院等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改变经营模式。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推进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以弥补公共资源及政府服务的不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捐助,并使之成为社会的普遍行为。
(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抓好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制定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引进等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地引进各方面文化专业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市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实施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对拔尖人才予以优厚待遇,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逐步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注意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力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稳定和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发展专职或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我想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思考,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市本地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推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的主要措施有了清晰的思路,并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促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 上一篇:供销社体制创新调研报告
- 下一篇:信访群众信访误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