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交流
时间:2022-11-17 08:31:00
导语: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省政府96年第71号令的精神,依法对事业单位是否具备法人资格进行审查、确认,明确其法人资格和法人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市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已步入了健康平稳、规范有序的轨道。但随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存在的问题也显现了出来。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假”和“难”。
一是假。假法人的现象依然存在。假法人的存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确认了法人资格,办理了法人登记手续,而实际上并不完全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这种形式的假法人主要存在于乡镇的“七站八所”。其原因一是盲目追求过渡率。乡镇的“七站八所”大多数资金不足、人员不够、财务不独立。在非法人过渡为法人的工作中,因放宽过渡条件,为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办理了法人登记,颁发了法人证书,人为地造成了假法人的存在;二是机构改革不到位。按照批复的上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规定,乡镇事业单位均应综合设置,如将涉农的农机、农技等撤并组建农业服务中心。但因机构改革未完全实施到位,应撤并的机构未撤并,新组建的机构也未真正运行,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假法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另一种形式的假法人是指完全具备了法人条件、办理了法人登记手续,只履行法人义务而不完全享有法人权力的事业单位。这类法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事业单位取得法人资格,实行法人登记后,应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监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监管法定代表人,二是监管国有资产。然而,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利益的驱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仍然沿袭过去的老办法,将事业单位的人、财、物、事权紧抓不放,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影响了事业单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进程。
二是难。目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有“三难”。①设立登记难到位,登记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未能将事业单位审批管理与登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审批事业单位成立时,往往偏重于职能的界定、编制的审核、内设机构的设置,而忽略了对是否具备法人条件的考察论证,导致少数事业单位成立后,不具备条件,法人登记不能到位。②证书作用难发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唯一合法凭证。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并没有起到“通行证”的作用。原因有二:一是证书使用的规定力度不够。省编办虽然联合15个部门专门下发了证书使用的通知,提出了查验证书的要求,但操作性不强,强制性不够,缺乏制约和处罚措施。二是相关部门配合不主动、不经常。有的部门还将查验证书当作一种负担。③监督管理难实施。对事业单位法人实施监管是登记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对事业单位法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难度确实很大。主要原因是,对事业单位监管什么,怎样监管没有可操作的依据。
二、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对策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要解决登记管理工作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机构改革,还权于事业单位
假法人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要以这次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合理设置乡镇事业单位。要撤销一批职能弱化、无服务、无工作任务的站所,如劳动服务站、企办等;合并一批职能相近或业务交叉的站所,如农机站、农技站、畜牧水产站等。对撤销合并的站所,收缴其法人证书、注销其法人登记;对新成立的站所办理法人登记;对确需保留而又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站所,可采取按片设置总站的办法设置,总站作为法人,办理法人登记,乡镇的相关站所可作为总站的分支机构。要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使乡镇的站所真正成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二是要改变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还权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事业单位法人和国有资产的监管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将人、财、物、事、权还给事业单位。编制、人事等相关部门也应改变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在用编进人的审批工作中要征求事业单位的意见,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主管部门意见为主的做法,使事业单位法人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二)建立管理机制,提升登记质量
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252号令)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具备法人条件”,省编委〔2001〕23号文件要求,“各级机构部门在审批成立新的事业单位时,应当把该单位能否具备法人条件作为审批的重要依据,不得再批准成立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252号的规定和省编委〔2001〕23号文件的要求,我们应抓紧建立事业单位审批管理与登记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建立好这项机制不仅能有效地从源头上避免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产生,较好地解决设立登记难的问题,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提升登记管理质量。因此,我们在审批新成立的事业单位时,既要调研考察其设立的依据、职能、编制、内设机构,又要论证其是否具备法人条件,要切实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搞好部门协调,发挥证书作用
发挥证书作用应做好三件事。一是搞好部门协调,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要通过协调,使相关部门真正将查验证书,凭证办事当作是应该履行的职责。证书使用涉及到17个部门,既有条管的、又有本级管理的,情况比较复杂,协调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二是编制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头使用好法人证书,要将查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受理机构编制审批事项的必备程序。如能这样,不仅能较好地发挥证书的作用,还能强化事业单位的法人意识、用证意识,促进登记工作的发展。三是强化证书使用措施。除了在证书使用上作出强行规定和要求外。还要建议省编办借鉴质量技术部门的作法,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相关内容,如证书号码作为事业单位办理银行贷款,车辆上户等办事软件的内容设置。真正使事业单位无证不能办事,无证办不了事。
(四)健全管理规章,加大监管力度
事业单位监管难就难在监管办法不完善,监督措施不具体。对事业单位实施监管,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以现有的登记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登记事项的指导性意见,如“事业单位名称管理意见”、“事业单位印章管理意见”、“事业单位违反条例事件处理意见”、“事业单位公告管理意见”等;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每项具体工作,每个具体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充分运用好年审这个监督手段,对事业单位实施监管。要进一步提高年审质量,提升年审水平。三是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事业单位出现违反《条例》的行为,既要做到发现及时、查处有力,又要严格按程序办事。
- 上一篇:综合科水平提升交流
- 下一篇:乡镇机构编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