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气象发展思考

时间:2022-11-03 03:10:00

导语:人民政府气象发展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民政府气象发展思考

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全面建设“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新型气象事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决定》(皖政〔2006〕6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提高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市位于皖南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天气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繁,常有暴雨、雷电、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以及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对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我市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太阳能等气象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环保价值。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迫切需要。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较快,初步建立起气象监测、气候预测、天气预报与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市气象事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天气气候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有利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际旅游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气象观测基础,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四)奋斗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气象工作的现实需求,到201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处于全省前列。到2020年,全市气象体系结构更加完善,布局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气象现代化程度、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气象整体实力处于全国地级市先进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五)加快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是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气象部门要切实按照《**省气象台站建设标准》的要求,积极争取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快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用地、环境保护、规费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六)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气象业务与科研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和省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划,指导和支持气象部门加快建设好屯溪国家气候观象台、县级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小尺度综合自动气象观测网、特种专业气象观测网、农业气象观测、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气候及生态气候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七)完善气象预测预报系统。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气象决策、重大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旅游气象预报、安全生产等气象业务与服务系统。加强气象观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气候变化应对、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分析、气象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逐步实现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提高预测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率,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气象保障服务。

(八)建立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气象资料收集、分析、分发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形成可供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系统直接使用的产品,以及供水文、环境、生态、林业、农业、民航等相关业务单位共享的信息产品,实现气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四、充分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九)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进程。广播、电视、报刊等有关媒体和通信部门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同时,要大力发展气象警报、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气象服务方式,推广应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

(十)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由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支持气象部门加强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服务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监测和信息传输网络体系,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不断增强对突发性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十一)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及应对工作,努力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针对山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地形所具有的气候特征,完善气候区划,为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客观可靠和可操作的气候依据。依托**农网,进一步加强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建设,着力完善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体制、机制,把多轨道业务铺到新农村。

(十二)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积极做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要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抗旱的重要措施纳入抗旱应急预案,根据旱情的发展,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抗旱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皖南山区森林防火人工增雨基地,与林业、水利、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蓄水、涵养地下水源、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灭火、净化空气等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增雨服务。

(十三)做好旅游、交通、卫生、环境以及城市建设等气象保障服务。各级气象、旅游、交通、卫生、环境及城市建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专业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为运输、旅行、突发公共卫生和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建设、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十四)加强雷电灾害监测与防护工作。建立市级闪电资料处理中心,监测雷暴的发生、发展与移动,开展雷电灾害短时预警服务,特别要做好景区景点、文化遗产地及学校的防雷管理和服务工作。各级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消防等部门要根据《**省防雷减灾办法》的要求,支持和配合气象部门依法开展防雷工作,形成科学规范的雷电监测、预警、安全防护与管理体系,从源头上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提高全市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五、依法保障气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十五)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要依法加强气象执法监督,保护好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等活动,严格禁止破坏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的活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

(十六)加大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坚持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层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市、县(区)两级财政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和有关规定,统筹安排地方气象发展经费,逐步加大对地方气象事业的投入。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气象部门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气象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

六、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

(十七)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气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事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落实年度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对于纳入发展规划的项目建设投资,要纳入本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完善市、县(区)两级气象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

(十八)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各级政府要按照本决定精神,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促进我市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