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党建统筹发展思考
时间:2022-10-29 05:03:00
导语:城乡党建统筹发展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深入推进全市党建创新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城乡党建统筹发展,构建党群一体化服务体系。从今年5月份开始,区委组织部立足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积极整合城乡资源,全力打造“125”中心,把“125”中心建设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的“幸福中心”。为了总结我区“125”中心建设的经验做法,找出“125”中心建设过程中凸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区“125”中心建设,我部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深入到有关试点中心建设单位党组织,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察看、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25”中心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从我区“125”中心的现状出发,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
一、“125”中心建设的时代背景及战略思考
临川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9个乡、17个镇、2个垦殖场、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8万,其中农业人口72万;现有基层党支部1152个,党员33369名,其中农村党员18814名,流动党员1208名。近年来,临川区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新要求,结合“三项创建”活动,通过大力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创新服务载体、搭建服务平台,新建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79个,区级党员服务中心1个,乡镇、街道、村、组三级服务站260个,农村社区服务点1236个。在建好场、站、点的同时,临川区主动谋划着眼于用好活动场所,发挥站、点的服务功能,着力构建城乡互帮互助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基于这种考虑,区委组织部成立专题调研组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结合新形势下组织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新要求,找到了一条通过“125”中心的建设来拓展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的新路子,为构建和谐组织部门、和谐基层党组织创造了新载体。
(一)“125”中心的概念界定
所谓“125”中心,就是在区委的领导下,科学整合党政部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办公场所和社会等资源,在区里建立1个党员服务中心;在乡镇、街办建立便民服务和群众诉求2个中心;在农村建立村民议事、党群活动、技能培训、便民服务和文化娱乐5个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中心建设为统领、以和谐为目标、以文化为纽带、以资源为依托、以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在互帮互助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与智力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互促共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二)“125”中心的战略思考
开展“125”中心建设,主要基于能有效破解以下五个难题:一是建设“125”中心,有利于解决基层群众找组织办事难的问题。以往群众找部分部门、机关或村级组织办事,会存在拖拉、推诿等作风不实的现象。“125”中心的建立,将坚持便民、公开、依法、高效的原则,采取“窗口式、一站式、阳光式、开放式,多元化、一体化”的“四式两化”管理运行机制,推行一般事项直接办理,特殊事项承诺办理,上报事项负责办理为主的“一条龙”服务模式,让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按规定办好各项事务。二是建设“125”中心,有利于解决党员干部活动开展难的问题。从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开展活动“有组织无人员”,建设新农村“有条件无组织”,创业致富“有条件无技能”的现象。“125”中心的建设为培育新型党员、新型农民、新型干部提供了新舞台,为发展新型产业,以科技带动群众创业致富提供了新途径,为党员干部按期参加组织活动提供了新平台。三是建设“125”中心,有利于解决弱势群体关爱难的问题。据统计,临川区农村共有留守儿童2.4万人、农村妇女16.9万人、农村老人8.3万人。当前,部分农村妇女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有偏差、心理素质有异常、学习生活有困难,许多农村老人感到内心寂寞、思想封闭、生活单调,这三类人群成为了农村的弱势群体。“125”中心的建设从这些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切入,实现了村级党组织由单纯抓村务管理向提供关心关爱、文化生活、互助互济、纠纷调解等全方位服务转变。四是建设“125”中心,有利于解决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助互帮难的问题。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党建统筹协调和谐发展,“125”中心通过因事而宜开展“区直单位+服务中心”,“乡镇服务中心+村级服务中心”结对互动活动,不仅在城与乡、区与乡镇、村与村、中心与中心之间拉起了“联合线”,起到了主导作用,而且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五是建设“125”中心,有利于解决党员干部作用发挥难的问题。中心采取设岗定责、定薪、定绩的办法,为每一个中心的党员干部挂牌,是干部的实行与工资直接挂钩,是党员的与服务绩效拉线,并深入开展“立足本职、岗位创优、争当先锋”的创优评比活动,让党员干部的在中心实践锻炼中接受教育,作用在中心得到发挥,着力提升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本领。
二、“125”中心建设运行做法及初步成效
“125”中心建设迄今已有半年,通过在东馆镇、腾桥镇、罗针镇、青泥镇吴家村、上顿渡西邓村等单位进行科学试点,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125”中心建设运行主要做法
1、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精心设计“125中心”。各中心在建设中主要采取“一室多用、黄金分割”的办法,立足本地实际,科学整合党政部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办公场所和社会等城乡资源优势,按照建设资金多元化、场所效能最大化、管理人员社会化、服务内容具体化、日常管理长效化的要求,着力从解决“钱从哪里来、场所怎么落实、人员如何组建、活动怎样开展、管理机制如何建立等实质性问题入手,精心设计好“125”中心。如:上顿渡镇西邓村在村级5个中心建设中,采取因人制宜的办法,按特长、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人文分类,组建了以“农村党员、村‘三老’人员、村小教师、医务人员、群众代表”为主体的“中心义工服务队伍”,有效解决了“五个中心”人员如何组建的问题,确保了中心服务正常运行,做到了“来有应声、问有答声、乐有笑声、走有送声”。目前,全区5个试点单位在建设中实现了中心场所设计、机制建立上墙、人员挂牌上岗、管理资金落实、中心活动开展“五个到位”。
2、管用并举,创新载体,科学管理“125中心”。中心建成后,区委坚持分类指导、人性化规范管理的原则,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各种形之有效的特色活动,实现管用并举、城乡互动。一是设立“阳光服务”窗口,开展“组工干部先锋岗”创评活动。在区级“党员服务中心”,选派组工干部轮流坐班,并对组工干部在服务中心就抓好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受理党员诉求,提供用工指导、收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建议、为流动党员提供咨询等服务工作满意度进行评比打分,并将评分结果纳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立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考核内容,逐步把区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成为联系党员的纽带、服务党员的平台、党务公开的窗口,凝聚党心民心,推动临川和谐发展。二是公布“党群诉求”热线,开展“三承诺三满意”服务活动。乡镇便民服务和党员群众诉求中心成立后,立足“扬民主、聚民力、解民忧、帮民富、安民心”这个目标,按照“有事必理、有求必应、有理必果、务求实效”的原则,公布诉求中心热线,建立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全面推行“政务、财务、党务”三公开,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农业服务、矛盾纠纷调解、党员管理、计生服务、共青团、妇女工作”等五个服务窗口,听民声、察民情、集民智、解民忧,实行全天候服务,具体做到“三承诺三满意”,即:干部为民服务承诺、党员包户承诺、限时办结承诺;群众满意干部、满意党员、满意服务,实现了为民服务“零距离”,代办事务“零搁置”,干群关系“零隔阂”。三是构筑“绿色服务”通道,开展“五个四”互惠活动。即:围绕村内的公益事、村民的心里事、村组干部的公务事、村集体经济的增收事等“四件实事”开展村民议事活动;围绕“”、“三培两带”、党员服务承诺、无职党员上岗履职等“四项制度”开展党群互动活动;围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科普知识推广、党员教育、信息咨询等“四个部分”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围绕行政服务、信息服务、弱势群体关爱服务、代办事务服务等“四项服务”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围绕群众文化生活、体育健身、文艺情陶、兴趣爱好等“四个方面”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在五个中心试点村形成了“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服务强起来、帮带联起来、群众富起来”的喜人局面。今年中秋节,在上海做水果生意的青泥镇吴家村外务工青年吴木明回家看到自已儿子参加了村里的留守儿童书画小组,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激动地说:“村里的大‘中心’解决了我的‘忧心’”。
3、发挥作用,促进和谐,倾情打造“幸福中心”。按照“建中心凝聚民心、用中心紧贴民心、进中心惠及民心”的理念,着力把“125中心”打造成为党员群众的“幸福中心”。一是解决“五难”,凝聚民心。“125个中心”启动后,着力从解决党员干部学习难、弱势群体办事难、种养大户学技难、留守儿童照顾难、老年群体活动难等问题入手,分中心开展“支部+中心+群众”三结对帮困活动,为困难群体建立“爱心驿站”,为留守儿童和老人建立“心灵港湾”。二是承诺服务,紧贴民心。通过搭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平台,积极开展中心党员服务承诺、中心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尽心尽责为党员群众提供热情、周到、及时、贴心的服务。上顿渡镇西邓村村民邓凯龙说:“原先一年到头难得进一回村委会,自要级‘5个中心’建成后,我们找村里干部办事方便多了,也有了自己的健身场所,现在一有闲就到村里参加活动,真是太爽了”。三是发挥作用,惠及民心。注重发挥中心党员的带头、促进、帮扶、服务等作用,让党员群众得到实惠。在罗针镇新开办服装店的特困党员陈春才谈起镇诉求中心的工作人员,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他逢人便说:“镇诉求中心干部就是他的恩人”,镇诉求中心不仅帮他办理了下岗就业优惠证,而且为其落实2万元的小额贷款,享受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二)“125”中心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125”中心建设启动以来,呈现出“作用得发挥、带动效率高、服务承诺好;民主得推进、参与热情高、工作感觉好;科技得推广、技术含量高、助民致富好;群众得实惠、关爱情意高、基层反映好;城乡互帮互助机制得健全,协调推动高、科学发展好的“四得四高四好”喜人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为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拓宽了新渠道。“125”中心建设后,农村党员干部亲身感受到了农民群众缺什么、想什么、盼什么,极大地增强了服务群众的意识,实现了干群关系的零距离,上级部门与基层组织交流互动的零距离,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与群众生活的零距离,有效地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对此,农党员干部、群众交口称赞。二是为整合资源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找到了新途径。“125”中心建设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将民政、教育、卫生、计生等涉农部门工作触角延伸到了乡镇、农村一级,实现了一体化服务,夯实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三是为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提供了新平台。在“125”中心建设过程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有了新转变,党组织抓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更明、位置更准、平台更实、效果更好,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更具体、更直接,进一步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新形象。四是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架起了新桥梁。“125”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实践的“创新项目”,拓展了为民服务的内涵,规范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行为,在党员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推动了城乡和谐互动发展。据统计,全区“125”中心启动以来,中心的820余名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了帮困对子192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70多万元,带动890户贫困户脱贫,为村民代办土地证、低保、准生证、身份证等各种证件1158件次,使504名困难党员找到了“新家”,103名留守儿童有了“党员家长”,6150名群众从中学到了1—3门致富技能。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区“125”中心建设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各方好评如潮,但在试点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管理机构体制有缺陷性。“125”中心建设作为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创新项目,有些基层党组织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度落实上抓得不够紧,缺乏专职人员进行管理。目前主要靠组织部门在推动,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力度不够大。二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身有局限性。“125”中心建设管理主要依赖于所在的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和干部,部分党员干部在认识上、自身能力上、精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放不开手脚。三是资金投入无保障性。在我们调研过程中,基层干部反映最强烈的便是资金问题。主要体现为建设资金难以筹集、管理资金难以保障,“125”中心建设好后,要长久正常开展活动,涉及到一定的管理费用,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基层党组织,压力较大。四是活动开展无持续性。“125”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的点、面较大,需要动员民政、教育、卫生、文体、妇联、团委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要保证活动开展的经常、持久,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从我们调研来看,存在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不够积极,志愿者行为不够稳定的问题,特别在村级五个中心建设中,对农村志愿者和义工党员来说,缺乏相关配套机制的激励保障,导致他们服务中心有时有无。五是各中心建设进度无平衡性。从几个试点建设的基层党委、村级党组织来看,党委与党委、村与村、中心与中心之间建设发展不够平衡。有的功能齐备,活动开展比较正常,有的功能虽全,但没有持续开展活动,甚至成为了“摆设”,还有的连基本功能都未建设到位,更别谈开展活动了。
(二)改进和完善“125”中心建设的对策
根据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目标要求,构建以区、乡、村三级互帮互助的一体化党群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党员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正使基层党员满意、基层群众满意、上级组织满意。我们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日常管理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组织管理机构体制有缺陷的问题。要确保“125”中心长抓不懈、长抓常新,健全组织机构和体制是保障。一是加大对“125”中心建设的指导力度,健全组织机构。在成立“125”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选聘一些懂党建、政治素质高、党性观念强的“二线干部”到各中心工作,并在每个中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好各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每个相关部门要联系挂点一个中心,各村党支部书记要担任“村级5个中心”的中心长,真正实现中心有事有人管、中心有难有人帮。二是开展“满意中心”创评活动。区、乡镇、村每年开展一次“满意中心”评选活动,评选活动设党员群众满意的“125”中心综合奖和“便民服务、党群诉求、村民议事、党群活动、技能培训、娱乐活动中心”单项奖。创评着重考核“125”中心服务功能的发挥,尤其是要突出服务主体满意度的测评,并将评比结果作为每年七一评选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依据。
2、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党员干部自身有局限性的问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整体素质偏低问题成为了制约“125”中心建设健康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培训机制是当务之急。一是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组织全区各中心工作人员到区委党校进行集中培训,重点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思想理论、党性修养、妇女儿童维权知识、党务知识、农村产业发展、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服务本领。二是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改进培训方法。在对村各中心长进行轮训的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到各中心进行专业讲座,也可以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各中心的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3、建立健全正常的资金投入机制,着力解决经费投入无保障性的问题。“125”中心建设资金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党费支持为辅。建议市委组织部要为每个中心筹集下拔扶持资金1000元以上;区、乡镇财政要将“125”中心建设资金纳入预算;区委组织部从部管党费中拔出专款购置相应器材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各相关挂点部门要加大对各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每个中心每年帮扶不得少于2000元。在此基础上,广泛动员移动、电信以及社会能人志士参与“125”中心建设。
4、建立健全义工队伍的相关配套激励机制,着力解决活动开展无持续性的问题。“125”中心建设的生命活力在于有一支好的党员义工队伍,而党员义务队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125”中心活动的开展效果。因此,制定相关配套激励制度,保障一支稳定的党员义工队伍显得尤其重要。一是要建立一支以年轻党员干部及中小学老师、乡镇卫生院医生护士为主体的党员义务队伍,在“125”中心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定期分赴各中心开展各类活动。二是要建立一支农村“三老”义务队伍,主要负责村级五个中心的日常活动开展,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的余热作用。三是要建立一支私营企业主党员义务队伍,开展企业联中心帮困活动,动员有社会爱心的私企业主为“125”中心建设奉献力量。四是要建立一支大学生村官义工队伍,加大对各中心建设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
5、建立健全中心建设协调调度机制,着力解决中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25”中心覆盖面如果不广、不深则会直接影响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构建一体化党群服务体系则成为空谈。一是要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125”中心建设步伐。二是要强化调度,建立健全基层党委书记抓中心建设责任机制,通过通报中心建设进度和中心启动的成效,把“125”中心创新项目建设作为当前抓党建促和谐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来管,使各地党员干部群众能够快捷便利地享受到中心带来的实惠。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加强全市人才工作实施意见
- 下一篇:地方基层党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