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谋划新农村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28 04:43:00

导语:理念谋划新农村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理念谋划新农村建设思考

建设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都是参与者,都是受益者。作为湖北省唯一不带县的地级市,如何在工业初具规模、农业基础较好的情况下,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值得思考。

用新的理念谋划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应该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念教育农民。

一是用现念教育农民,抓好培育造就新农民的建设。“要想富口袋,须先富脑袋”,“要想实现现代化,农民必须知识化”。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培育造就新农民作为一项将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措施去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抓好优化发展新产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发展新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富乡富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基础和保证。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

三是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抓好整治营造新环境的建设。要按抓好科学规划,分步推进炊事沼气化、热水太阳能化、饮水自来水化、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引导他们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

加强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生产发展”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部“三农”工作的重点。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业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搞好水利建设,“五改五通”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水土保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有效提高地力,全面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既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必须加大投入。

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发展的导向产业。第一,办好龙头企业。按照“大(规模大、劳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种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的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网络千家万户,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农业市场的竞争能力。第二,搞好农产品流通,培育专业合作组织,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在继续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推广现代营销模式,积极开拓外埠市场,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第三,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基地规模效益,努力提升集约化生产程度。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鄂州实际出发,主要应从几个方面开辟增收渠道。一是稳定传统种植业增收。重点在优质、高产上下功夫。二是通过优化布局、提高基地产出效益来增收。三是发展庭院养殖、种植增收。在“生态家园”等项目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家庭副业。四是发展加工业增收。在大龙头企业的辐射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下,发展农庄经济和公司制农业,使农民广泛参与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之中。五是通过外出务工增收。六是将党的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身上,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七是通过减负增收。对农民而言,减轻了负担就等于增加了收入。八是依靠农业科技增收。广泛推行高效适用技术,为农民提供各类种养经营信息,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九是依靠扶贫开发促进增收。

解决好农民最迫切的利益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当前农村最突出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部分特困人群亟待帮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完善“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二是部分群众及子女存在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努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力争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行特困生困难补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三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严重滞后。应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放映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做到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努力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四是切实保护农民耕地。改革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方式,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