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回避制度实践思考
时间:2022-10-28 02:27:00
导语:任职回避制度实践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是既有交叉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概念。干部交流主要指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有计划地对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的调换;任职回避主要指为了保证不因地域、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对其所任职务、任职地区等作出相应的限制性规定。任职回避是干部交流的一种手段,干部交流是任职回避的原因之一。
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干部管理的重要举措。领导干部的合理流动,不仅有利于增长干部才干、促进干部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区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形式多样,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一是加强了党政“一把手”的交流。二是加强了掌管人、财、物部门和执纪执法部门领导干部的交流。三是加强了党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交流。近两年来,共交流区管领导干部297人次,其中正处实职干部87人次,促进了领导干部的良性流动,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2、确保实效,坚持干部交流与培养使用相结合。一是上派锻炼。对一些长期在基层工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好的青年干部,派往市、区对口部门进行跟班学习,了解熟悉较高层次业务部门工作运作、决策产生的过程等内容,使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大局意识,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和综合协调能力。二是下派挂职。安排区级机关的青年干部,到基层一线、村及社区挂职,从事具体负责工作,让干部经受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外派培养。将一些长期在某一领域工作、专业水平较高,但缺乏综合工作经历的青年干部,安排到综合职能部门工作,使其全面发展。目前,干部“三派”交流已成为我区一项常规性举措,每年均有10多名青年干部被派往各对口单位。
3、方法灵活,坚持组织调配与公开选拔相结合。在坚持常规性干部交流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今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区管助理“模糊竞岗”,共有153名符合条件的科级干部参与了竞争。在门槛设置上,打破过去常规,做到年轻人和“老同志”并重;在命题内容上,侧重干事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顾;在考核方式上,延伸考察领域,做到现实表现和历史“痕迹”都看,并最终确定了8名区管助理人选。
但是,在实施该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交流领域上还不够宽泛。由于经济发展位次不同的地区、性质效益不同的部门,其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条件、工资福利、生活待遇也不尽相同,在这些部门之间交流干部存在着实际因难;而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业务上的差异也比较大,特别是有相当部分的单位,对工作专业化要求比较高,使得不同系统之间的干部交流也相应比较困难。此外,干部交流在一段时间内打破了交流单位的工作格局和工作习惯,交流对象在未适应新岗位、新情况的条件下,交流单位干部的排外性也会表现得更突出一些。
二是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对干部交流和回避工作的意义、目的等宣传得还不够,导致在干部交流、回避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主观上的思想障碍。如被交流的干部从人员少的单位交流到人员多的单位、从条件差的单位交流到条件较好的单位,会被普遍认为是提拔和重用,但逆向交流,很多人就会认为是干部本身出了问题,给被交流的干部造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
三是在工作方法上还不够完善。在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中,有时缺乏统筹的考虑,往往仅顾及到某一方面的因素和功效,而缺少长期整体的规划。有的干部年年交流、年年换岗,年年都有新“气象”;有的自始至终工作在一个岗位上,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得不到交流;有的干部年龄偏大,跨行业交流后不能很快适应,影响了工作和干部本人的情绪;有些单位骨干力量因工作离不开,主要领导不愿其交流,而失去了交流的机会,等等。
实践证明,干部交流与任职回避在培养锻炼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加大监督力度,构建交流回避工作的监督体系
合理有效的监督是规范干部任职交流和回避工作的重要手段,应不断完善交流回避工作的监督制度,逐步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形势需要的监督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继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特别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准确掌握干部的籍贯、出生地、成长地、亲属关系和其他特殊利益关系等情况,作为干部任职交流、回避的基本依据。
二是构建社会监督体系。疏通监督渠道,健全监督制度,坚持在完善群众监督体系、人民团体监督体系、行政监督体系、舆论监督体系等四个方面寻找突破。通过设立举报投诉电话、设立监督投诉平台等方式,方便群众监督。
三是明确纪律约束体系。加强对干部交流回避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建立干部交流回避通报制度和工作检查制度。对领导不重视干部交流工作、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实的,应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应该交流回避的,因工作失误没有交流回避,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决定,经教育无效、在规定期限内不到岗任职的,应按照规定严肃处理。
二、完善配套措施,提供交流回避工作的制度保证
领导干部任职交流和回避制度作为干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否顺利实施,还有赖于和其他干部管理制度的配套衔接,惟有如此,才能整体推进,切实增强工作的整体效果。
1、完善机制,出台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的配套制度。一是完善激励机制。以“成就激励”为核心,努力引导交流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适时对交流干部开展谈心活动,对兢兢业业、安心工作的干部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对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应及时提醒。二是完善培养机制。加强对交流干部的跟踪培养,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交流干部到高校、科研院所或出国(境)参加培训;对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特别是交流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三是完善关怀机制。以组织关怀为基础,切实解决好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建立起相应的交流干部福利等相关保障制度。
2、严把关口,明确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岗位公开,民主推荐。对支援性交流、挂职锻炼性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先公开拟交流职位、岗位要求、资格条件等,通过群众推荐、个人自荐、领导推荐和组织推荐,依据需要确定人选。二是认真考察,离任审计。为彻底防止干部“带病交流”,应在被交流干部离任前,做好相应的组织考察和离任审计工作,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特长、工作实绩等考准考实,依据考核结果,交流到合适岗位、合适班子,使人尽其才,更好地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三是岗前培训,跟踪培养。对从下一级新提拔到上一级岗位工作的年轻干部或跨部门、跨行业交流的干部,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对培养锻炼性交流的干部,特别是挂职锻炼的干部,也不能一“挂”了之,应进行相应的跟踪培养。
三、制定总体规划,保证交流回避工作的有效实施
干部交流回避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在实施干部交流回避工作中,一定要做到总体规划、精心组织、重点突出,确保被交流的干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做出新的成绩。
一是明确交流主体。重点抓好以下干部的交流回避: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管人、管钱、管物、掌握政策调控权,权力相对集中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在同一单位内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等亲属关系的领导干部。通过抓好以上干部的交流回避,一方面可以培养造就优秀党政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有效地防止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是正确把握方向。明确干部交流的主体流向和合适跨度。应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把优秀领导干部交流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交流到“急、难、险、重”的岗位,并使之成为干部交流的主体流向。通过交流,使干部换位思考、增强全局观念,使班子成员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气质趋于相容,从而减少内部磨擦、增强班子团结。在交流中,还要注意做好干部岗位轮换工作,使干部在多岗位上经受全面锻炼。
三是科学制定规划。应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和要求,加大领导干部任职地域回避和一些敏感、热点专业职务的重点回避,把干部交流与班子换届、班子调整和实行干部任期制度结合起来,与锻炼、培养年轻干部结合起来,科学制定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的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每次交流干部之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以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干部交流回避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
- 上一篇:区管领导干部实行试用制通知
- 下一篇: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挑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