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管理党员思考

时间:2022-10-28 11:50:00

导语:党支部管理党员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支部管理党员思考

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江总书记的讲话,从社会发展和真理发展过程的高度,论证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从江总书记的论断中,我们不难推演出“党员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真正动力”的结论。加强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唯一途径,也是实施党的领导的唯一途径。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承担着直接管理党员具体工作的重要责任。我们要落实江总书记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指示精神,首先必须在支部管理党员上下功夫,求突破。从以往的实践看,支部对党员管理职能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二是通过纪律纯洁党的组织,三是通过督促发挥党员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创新党员管理观念,丰富党员管理内涵,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党员的服务、或说在支部的管理职能中全面渗透对党员的服务职能巳成为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必由之路。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既是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也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增变的过程。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不断地反映到党员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中来,党员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内涵增变,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心态日趋凸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党员工作上吃苦头,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党员没当头”的思想在一些党员头脑中滋长蔓延。很显然,在党员管理上,过去那种“只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模式已悖于改革开放形势、悖于党员思想实际。如果继续机械地沿袭过去那种模式去管理党员,只强调党员义务,不讲党员权利,我们就很难开展工作,甚至还会出现管理愈严愈力,效果愈小愈差的南辕北辙的反向落差。因此,在党员管理上,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党员,加强对党员价值观念的正确诱导,另一方面又要在党员管理工作中渗透服务功能,做到既监督党员履行义务,积极发奋地工作,又为党员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服务和帮助,以此切合新形势下党员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增变。

市场经济的运作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迫使各行各业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动态性、应变性的态势。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突发事件的发生,加速了人员流动的,导致了党员和组织的时空疏离。随着社会的发展,远离单位的人员愈来愈多,时间愈来愈长,空间愈来愈远的状况而且会愈加普遍。在这种宏观背景止,党支部的党员集成性形态空前淡化。组织结构形式疏离,使组织呈现出的形式意味愈加浓厚。象支部开会学习、组织生活等集体活动很难从时间上、人员上得到充分的保证。伴随着党员管理形式上的不到位相应而来的就是管理力度上的不到位。特别是那些因工作需要长期远离组织所在地的党员,本单位支部无法管,外地支部不想管,支部活动参加少,组织意图知情少,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力障碍重重。因此,主动向党员提供党务服务,及时向他们传递支部活动信息,提出组织要求,也就必然成为支部党员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前,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人事体制改革中,部分党员干部、党员职工被分流、下岗,成了无业人员。相对地讲,这些分流、下岗的党员能力大多一般,技术无特长,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他们要找工作、再就业,难度很大、障碍很多。由此演绎出的就是家庭经济拮据,基本生活困难。实事求是的讲,在没有生活保障的前提下,要一个党员去讲政治、讲党性、去积极履行党员的权力和义务,是有一定困难的。面对这些困难党员的现状,作为基层党的组织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更应该提供帮助和支持。对那些下岗分流的党员干部、党员职工所面临的困难,一方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另一方面更要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谋求就业岗位,寻找生活出路、走出经济困境出点子、想办法、创条件、找机遇,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接近社会大众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人民的概念自然内涵了我们每一个党员。作为各级党组织的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自然包括了做好关心党员、服务党员的工作。可以讲,服务党员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之一。支部在对党员管理的职能中渗透服务职能,或说由纯管理职能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职能转换可以说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种发展趋势。严肃地面对和大胆地求证这一全新的课题,巳成为一种不容避免的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有精神上的、有物质上的、有思想上的、有能力上的;等等。因此,支部服务党员必须扩展服务范围的层次界面,视野要开阔,思维要延伸。工作指向不能只停留在解决党员履行职务方面,要注意党务服务和解决生活困难相结合,精神支持和物质人力投入相结合,能力培养和法律政策援助相结合。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党员,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切实给予关怀,不能只强调党员尽义务。尤其是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党员,缺乏谋生手段的下岗职工党员,更应在生活上给予关心,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心,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在开展服务时,我们一定有所选择,正确取舍,必须符合服务对象的急切需要。在对党员服务过程中,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把握,服务就可能停留在一般的工作水平上。我们必须要深入党员之中去,加强调查了解,及时地把握思想脉搏和实际情况,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党员列为重点对象,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列急办事项,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分析,寻找解决途径,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对那些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急办事项不能以条件不成熟、政策不允许等为借口,推诿回避。对那些难度大的,不能应付了事,要注意解决实际问题。否则,我们对党员的服务就很难取得实际性的效应,甚至还可能给在党员党造成一种“攀红踩黑”、形式主义的心理印象,引起党员与组织、党员与党员之间的矛盾。

基层党支部专职人员很少,党务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很大,而党员面临的实际困难又很多,有些问题解决的难度又很大。再且服务党员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如党员困难情况的调查、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的策划、具体工作的办理等。这一切需要一定的人员、需要大量的精力,仅靠支部书记的单枪匹马不行的;仅靠支委成员的孤军奋战也不行,特别是有些疑难问题,如果离开了群策群力的方式、离开了支部全体党员甚至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困难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必须发挥服务主体的整体功能,切实形成以支部书记为主,支部委员实施,全体党员协同的的服务主体格局。唯其如此,对党员的服务管理才能扩大覆盖面,消除空白点,增强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