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思考
时间:2022-10-26 02:58:00
导语: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最近,笔者就县的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和了解,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负担仍然过重。一是教育负担沉重。在绝大多数有子女读书的家庭中,教育支出已成为主要支出项目,在接触到的农户中,有87%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学是一个大难题。调查发现,一个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每年开支在1500元左右,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每年开支在5000元左右,而接受高等教育每年的开支在12000元左右,这么大的教育开支对于年人均纯收入仅2000来元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农村中小学的撤并及普遍实行寄宿制,又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二是农民医药费负担过重。调查结果反映,有95%的人认为看病最难,农民们普遍认为,现在看病难不是像以前那样缺医少药,而主要是医药费太高,手中没钱看病。农民在乡医院看一次小病,起码要几十元,多则几百元。在调查的农户中,年有28%的农户家中有人生病,但只有79%的病人就医治疗,而且平均每户医药费开支约3100元。三是税费以及相关社会负担依然较重。农民除了负担各种合法税费以外,还要承担本应由国家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负担。另外,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除此之外,农民还要承担赡养老人的重任。
(二)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不优。一是农民外出务工环境不优。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政策,导致农民外出务工的政策法律环境不优,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农村信息环境不优。调查发现,现在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许多虚假信息充斥农村。三是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政务环境不优。调查中发现,由于人员分流难度大,导致历次的县乡机构改革都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吃饭”财政的窘境导致政府服务“三农”的职能弱化。
(三)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一是农业生产先天条件不优。县人均耕地面积仅一亩左右,一般年景所产粮食只能自给自足,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空间不大。另外,农民还面临着各种自然风险,如禽流感、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当前,农民的种养结构并没有得到改善,多数农户种养结构依然是由水稻、玉米、红薯、牲猪等传统种养项目组成,种养效益不高。三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由于小型矿山企业的过度开采,国家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
(四)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一是农村工业基础薄弱,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总的来说,我县农村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占21%,特别是乡镇工业基础还很薄弱。一些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方式、国家政策等,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活,效益不高。二是农村第三产业不发达,难以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以及东线旅游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后劲不足,发展缓慢,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大。
(五)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一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的弱势性,要求政府对农业进行有力的扶持。但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偏少,形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农业科技推广滞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局面。二是农村资金“失血”外流。由于投资农业的比较效益不高,对趋利的资金没有吸引力,导致资金大量流出农村,一些商业银行也逐步放弃农村市场。另外,农民手中少量的自有资金也通过教育、医疗等支出流向城市。
(六)农民致富能力较弱。一是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致使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事物较慢。从走访的农户来看,88.65%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含初中)以下,其中文盲、半文盲占8.96%。二是市场意识淡薄。在调查的农户中,多数农民思想观念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市场意识,小农思想依然存在。有52%的农户存在保温饱的思想,过着“栽田度日,喂猪过年”的日子。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户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一)转变观念抓认识,夯实农民增收的思想基础。一要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是关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是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它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二要带着感情真抓实干。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带着对“三农”的深厚感情做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中央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部署往深里做,往实里做,狠抓增收措施的落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三要确立齐抓共促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社会各个行业和部门都要把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形成齐抓共促的工作格局,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明确措施抓落实,筑牢农民增收的基根。一是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首先,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订单”农业。要据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初级农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附加值高的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定单”农业,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共同体,帮助农民防范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其次,要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技术、信息优势,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开创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再次,要稳步推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搞活土地使用权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把过于分散的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工商大户及农业科技人员手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业规模效益。二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首先,要加快农村工业发展,打造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要紧紧抓住湘西地区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特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业。政府要进一步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等方面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增强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能力,激发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动力,吸纳农民就近就业。其次,要加快发展以旅游产业为重点的农村第三产业,构筑农民增收的新平台。要充分依托张家界东线旅游品牌,加快江垭水库、杜心武武术园、龙王洞、索水漂流等旅游景点建设步伐,带动周边农民从事相关服务业,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三)完善政策抓扶持,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一是减轻农民各种负担。首先,要完善乡村义务教育国家全额投入的保障机制,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政府要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减免向农民收取的各种学杂费,减少农民的教育支出。其次,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在加强乡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的基础上,要重点重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再次,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要多渠道筹集基金,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又次,要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当务之急,就是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如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村助学制度、建立救灾救济制度。二是加大农村的资金投入。首先,要加大农业补贴投入。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力度,按照计税土地面积或者按照计税产量发放补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加大对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水电等乡村公共产品建设的投入,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再次,要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农信社要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支农能力。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底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带动、帮助农民增收。三是提高农民致富能力。要建立以义务教育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精英教育为辅的乡村教育结构模式。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逐步普及农村高中、高职阶段的教育,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其次,要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乡村中学应该以职业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农业、工业、服务等产业技能。再次,政府要搞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四)转变职能抓服务,营造农民增收的环境。一是优化农民增收的政务环境。要按照市场经济“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转变执政内容和方式,实现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要重点强化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保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要设立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农技推广机构。要加快县乡农业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二是优化农民增收的市场环境。政府要加大对农副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调控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优化农民增收的务工环境。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加强对劳动力市场收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使保护民工合法权益的各项政策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 上一篇:机关党员队伍状况调查思考
- 下一篇: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