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思考
时间:2022-10-26 02:52:00
导语: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推行党员分类管理为党员教育管理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近几年来,我们在全县农村党员中推行分类定位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制定的《**县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初步建立起农村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农村党员践行先进性要求、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的实践分析
**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共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982个,现有农村党员18778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62.7%。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党员队伍出现了结构复杂化、就业形式多样化、教育需求多元化等新情况。传统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在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平台设置上与新的形势发展不相适应,需要我们探索更贴近实际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推行党员分类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需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看党员”,是指群众主要依据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实践来了解和认识我们党,这关系着群众对党的态度,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他们首先是通过看党组织怎样管理党员、党员如何发挥作用来看待我们党。因此,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事关我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推行党员分类管理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需求。近年来,我们提出了“村务村民理、村官村民选、村情村民知、村策村民定、村事村民管”的工作思路,实践探索了“海推直选”、“两推一选”的民主选举“村官”的做法,保障了农村党员的民主权利,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推行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商定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事务的积极性,更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党内民主权利得到更好的行使,也使村党组织班子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推行党员分类管理是党员践行先进性的必然需求。当前农村党员的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有村组干部党员、一般无职党员、复退军人党员、流动党员、弱势群体党员等多种类型,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能力差异。比如老年党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年青党员要弱一些、外出务工党员因工作时间所限工学矛盾较突出、从事农业生产党员掌握知识信息方面相对欠缺,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由此,我们通过推行党员分类管理,使每位党员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相应职责,发挥各自特长,实实在在彰显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推行党员分类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共同的党员身份和不同的党员个体是和谐统一的。从现实情况看,农村党员因年龄、文化程度、接受教育、从业状况等情况的不同,导致其能力素质、知识信息、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出现个性差异,需要实行分类管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中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的实施,更是给基层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直接便捷的方式,使得党员的身份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人”,而是真正成为“组织人”。
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第一步,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分类定位。在深入调研、摸清实情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党员的职务、年龄、能力、流向、经济等情况,以村党组织为单位,适当将农村党员分为村(居)组干部党员、一般无职党员、外出流动党员和弱势群体党员四大类,分类登记造册并建立档案。通过分类定位,使广大农村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村级事物管理、带头发展经济、展示才能特长的积极性。开展分类管理、设岗定责活动,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践行先进性要求搭设平台,拓展空间。
第二步,明确职责,提出践行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各村(居)党组织对党员进行合理定位后,在提出农村党员3项先进性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从生产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入手,从身边的细小事情入手,分别提练出不同类型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具体要求:对村组干部党员提出7项先进性具体要求,对一般无职党员提出6项先进性具体要求,对流动党员提出3项先进性具体要求,对弱势群体党员提出2项先进性具体要求。使各种类别的党员在学习、生产、生活中都有具体的准则,定期进行履责情况评价,使分类管理工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更加贴近实际。
第三步,分类实施,创新党员管理新模式。根据不同党员类型和特点,采取不同模式进行管理,年终进行严格考评。对村组干部党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要求村组干部党员认真履行职责,勤勤恳恳为民服务。积极开展“十带头”活动,要求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头学技能、兴种植、搞养殖、办企业、活流通、闯市场、当业主、美家园、济贫困、树新风,向党组织签订目标责任书或向党员大会作出承诺,明确任期内“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职责,把有职党员履行职责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与薪酬挂钩。对一般无职党员实行设岗定责管理。各村党组织根据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无职党员的特长、年龄、经济状况,设立“学习宣传员、党风廉政监督员、组织生活监督员、村务监督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指导员、文明守信宣传员、民事纠纷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农业科技辅导员、党群联户联络员”等多种“先锋岗”,结合村情实际,提出岗位职责和目标,同时开展一系列星级争创活动,使无职党员开展工作有名有份。对流动党员实行跟踪联系管理。针对农村党员流动性、分散性较大的特点,主要采取定期上门走访和对口帮扶、定期联系汇报、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等办法,通过信函、电话、网络邮件等方式,寄发《致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和“流动党员连心卡”,加强沟通和联系,为流动党员提供“直通车”式服务。使农村党员“外出务工不脱党,人行千里有党管”,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对弱势群体党员实行帮扶救助管理。主要采取党内救助和党员结对帮扶相结合等措施,通过“传、帮、带”的作用,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并进行定期技术培训,让贫困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让他们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为村里重大决策的推行发挥带头和宣传作用。同时要求他们管好子女争做“五好家庭”。
第四步,引导履岗,分层发挥党员作用。把开展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与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分层发挥党员作用的互动平台,实行公开上岗和动态管理。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将岗位名称、职数、工作职责向全体党员公布,由党员申报岗位。村党组织按就近便利、择优选配原则,确定上岗人选,并公布党员认岗、定岗情况和岗位职责要求,接受群众监督,掌握程序和要求,为发挥好作用奠定基础。同时,强化考核评岗,将考核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
第五步,加强指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组织、纪检、宣传、党校、农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严格按程序、按要求开展好这项工作。各乡镇由党委书记负总责,加强对分类管理工作的督促、指导和协调,建立分管领导和挂钩部门对应联系村党组织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出合理可行且操作性较强的党员分类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量化对党员的考核与管理。各村党组织制定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学习、开展活动、汇报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县委组织部把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作为党建工作的特色工作来抓,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完善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实行规范管理,保障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
(二)初步成效: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探索实践,做到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因人施教不搞“一锅煮”,因时而异不搞“齐步走”,因事而异不搞“一把抓”,激活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细胞”。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增强了村党组织班子的整体合力。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使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更好地顺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便于把广大党员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用于新农村建设,引导和带动广大党员群众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分类管理后,既使农村党员更多地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和商议,也使村级班子的决策、决定的酝酿过程更加深入全面,班子的决策更加成熟和慎重;既让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更有效行使,增进班子团结,又进一步维护村级班子集体领导的权威,提高了村党组织班子在村民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管好党员的责任感。如零阳镇民和村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后,有效方便了各专业党小组议事讨论,党员在关心村级企业发展壮大方面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升,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如今民和村新农村建设已迈开坚实步伐。
二是促进了党员活动的广泛开展。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使参加活动的对象都具有共同的群体性特点,同一类别的党员都有了共同的话题,在活动中交流心得体会,分析掌握情况,探讨本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分类管理使原来较单一的组织活动转变为贴近党员和实际的多样化活动形式。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强,产生了“1+1>2”的效果。党员普遍反映:党支部和党小组进行的教育活动内容更丰富了,也更贴近我们自己的生活了。
三是保证了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实现了农村党员的优化组合,因人定岗,以岗定责,使农村党员无职者有责、无位者有为,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乐于奉献发挥作用的热情。全县90%的农村中青年党员掌握了2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60%的党员具有帮带群众致富的能力。零溪镇象鼻嘴村党组织在实施党员分类管理过程中,建立党员岗位责任制,将全村56名党员分为老龄党员、经济大户党员、卸职干部党员、弱势群体党员、年轻复员军人党员、后进党员共6类,设立科技致富示范岗、结构调整示范岗、农副产品促销岗、公共事务管理岗、村务监督岗、扶贫帮困岗、自我发展岗7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有具体职责,每名党员都有具体岗位。分类定岗明责后,党员找到了为民服务的舞台。2005年,象鼻嘴村被湖南省委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荣誉称号。几年来,农副产品促销岗的党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引来外地客商,每年12万多公斤柑桔无滞销。公共事务岗的党员坚持15天打扫一次村道,7天清运一次垃圾。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村党员积极参加“为百姓办好事”活动,共办了71件实事。他们的做法得到了中央先教办巡视组的充分肯定。今年湖南开源集团和象鼻嘴村“联姻”,成立全省首家经济合作社,省工商联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已在象鼻嘴村挂牌。
四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进一步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党组织开展活动有了新的结合点,活动方式更为灵活有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农村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广泛联系群众,转变工作方式,带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据统计,全县已有1250名农村党员脱贫致富,332名外出务工党员为家乡提供各类信息2100多条。高峰土家族乡在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大力调整种养结构,利用科技规范化管理种养业。到目前,全乡种烟农户达1520户,种植烤烟7500亩,上中等烟叶达20000担以上,全乡均价和财政收入均创全县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推行党员分类管理的几点思考
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新形势下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探索。“分类”虽然为管理理清了思路,但是如何做到有效管理还是一个难题。从我县实际推行的情况看,党员分类管理为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今后推进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突出特点,科学据实划分类别。党员分类管理不等于党员标准上的因人而异,在推进分类管理工作中,既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又要对广大党员按从业特点、年龄层次、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划分,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查找不同党员的个性特点,通过分类编排建立不同的基层支部和党小组,结合群体的共性进行组织。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党组织设置形式、活动方式和工作内容,实行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管理。
二要把握条件,推广运用成功经验。深化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设岗定责活动,必须始终坚持以实践党的先进性要求为宗旨。近几年来,我们在农村层面进行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这项工作可在非公有制企业、城市社区中探索推行,建议先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全面推行。如以社区为例,社区党员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以退休的老年党员占大多数,可本着方便组织活动的原则,根据不同党员的个性,采取市场建、个私协会建等方式建立分类党组织,增强分类管理的可操作性。
三要创新载体,有效发挥党员作用。党员践行先进性要求要有载体。实行分类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励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活动要结合党员群体和党员个人特点特长,创新组织活动载体,从服务发展大局出发,突出重点工作,开展以服务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为内容的各项活动,使党员在分类教育管理中,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彰显先进性。
四要注重实效,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党员分类管理还处于一个探索、发展的阶段。为了切实把分类管理工作抓实抓好,应重点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机制、自我加压的承诺机制、部门帮扶机制、党员人才培养机制等多种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公平,有效保障广大党员正常参加组织生活、行使党员权利。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要积极研究制定各类党员管理工作的新办法、新举措,并逐渐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整体功能,激发和保护广大党员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 上一篇: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实践思考
- 下一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