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之家建设现状调查思考
时间:2022-10-26 02:50:00
导语:党员之家建设现状调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现实生活中,广大党员都称组织部门为自己的“娘家”。“党员之家”建设是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一个永恒的课题。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十分重视“党员之家”建设,绝大多数党员对党组织也是信赖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变化和发展,党组织对党员的关心和服务有时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也有触及不到的角落,致使少数党员对党组织失去依托感、归属感和温暖感,势必影响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可见,新形势下加强组织部门“党员之家”建设问题研究十分迫切,加强“党员之家”建设刻不容缓。
一、“党员之家”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段时间以来,笔者通过走访湖南省**县部分农村、社区和企业,围绕“党员之家”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深入思考。调查显示,当前“党员之家”建设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部分领域党组织不够健全,导致部分党员没有“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党建工作明显落差。一是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找不到党组织,“无家可归”。**县长期外出务工经商者占农村劳动力的45%,其中农村党员长期或间歇性外出务工经商的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0%以上。这些流动党员长年在外,不能参加原党组织的活动,同时用工单位有党组织的又非常少,使他们基本上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二是非公有制企业等新经济领域的党组织设置不够健全,部分党员“无人问津”。近些年来,尽管党组织加大了非公企业等党组织建设工作力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企业转制、非公企业思想认识不够等原因,致使这个领域党建工作或缺乏组织覆盖,或缺乏工作覆盖,一些党员成了“无人问津”的“弃儿”。三是社区党组织建设不够规范,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由于该县社区党建属于起始阶段,社区党组织组建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一些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制度正在探索,所以党组织建设还未步入正轨,党员管理缺乏有效措施。
(二)对党员的服务与关心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党员难爱“家”。由于县域经济尚处于欠发达阶段,各级党组织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上,对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的衣食冷暖无暇顾及或关怀甚少。主要表现在对以下四类党员关心不够:一是退任农村党员干部。**县是省级贫困县之一,县、乡镇财政实力较弱,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绝大多数退任村党员干部基本上没有生活待遇保障,一方面影响在任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会“留一手”;另一方面,退任党员干部没有生活待遇,有的生活艰难,就可能对党组织失去感情。二是困难党员。据调查,**县今年生活在“低保”线以下的党员有450多人,因病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党员有280多人,但是有许多困难党员没能纳入“低保”的范围。主要原因是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党员应该发扬风格,不应该接受组织照顾;少数党员也觉得接受组织照顾没面子,从而使许多党员在因多病多灾缺乏相应的帮扶措施而感受不到党组织的温暖,失去了对党组织的归宿感和依托感,影响了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下岗失业党员。调查发现,**县关停破企业中有党员1500多名,下岗失业的占60%,其中约有40%的党员流动在外,为生计而奔波,他们作为党员“弱势群体”,最需要组织的关心。而目前党组织缺乏有效解决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的门路。四是重病、去世的党员及其家属。党员生病、去世,组织上无人过问或关心缺位。究其原因,或是部分党组织对重病、去世党员缺少感情,或是有些党组织想去看望慰问但缺乏经费。结果都使党员无法感受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在部分群众的思想上也会产生“党组织还不如基督教”的感觉。故而对党员的关心不仅仅是补几块钱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巩固执政党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三)党组织活动载体不够新颖,导致“党员之家”不够活。调查发现,党建活动虽然年年创新,甚至一浪高过一浪,但真正落到实处、让党员群众长期得到实惠的活动载体较少且不够新颖,影响“党员之家”的活力。一是活动室内存量较少,不能满足党员干部之所需。据了解,目前“两机一室”中播放的碟片数量较少,内容单调,大多是先进事迹、廉政教育方面的,而农村党员最需要的科技致富方面的碟片不多,影响他们对活动室的兴趣。二是常规管理不够规范,活动没有正常化。虽然县委组织部安排了专项资金配备“两机”和专门的活动室,但由于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庞大,少数党组织对“两机一室”管理缺乏有效制度和监督,党组织负责人对“两机一室”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目前全县仍有77个党员活动室因没有公用场地而租用民房,有31个党员活动室的“两机”放在党组织负责人家里,限制了党员正常活动的开展。三是社区党员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通过调查,目前普遍缺乏活动场所、缺少设备和经费。同时虽然每个支部每个月有的甚至每个星期党员都能坚持集中活动一次,但活动内容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或是除了搞卫生还是搞卫生,长此以往吸引力逐渐减弱。
(四)部分农村党员素质不够高,导致“党员之家”不够强。从调查了解和2004年党内统计年报情况看,**县部分党员素质不够高,导致“党员之家”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员队伍结构不优,削弱了“党员之家”的战斗力。以农村党员为例,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特点,即年龄大的多,46岁以上的占了农村党员总数的62.2%,年轻的少,35岁以下的农村党员只占15.6%;文化程度低的多,初中及以下的比例达到了70.3%,文化程度高的少,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5.5%。二是政治觉悟消退,弱化了“党员之家”的影响力。少数党员思想僵化,意志退化,能力弱化,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不够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党员“双带”本领不够强,影响了“党员之家”的带动力。农村党员素质高低最终要体现在“双带”本领上。带头富、带领富、共同富是党员先锋作用的集中体现。从调研情况看,**县绝大多数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比较好,但仍有一部分党员缺乏致富的本领,更谈不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一个贫穷的党员,一个软弱的“党员之家”就难以强盛。
(五)党员队伍发展源头不够活,导致“党员之家”不够旺。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党员的培养和发展难,使一批优秀青年难入党:一是劳务输出。**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仅农村就有8万务工大军,绝大部分都在45岁以下。这批青年大多文化程度较高、头脑灵活、致富能力较强,是培养发展党员的最好源头,但又是培养发展党员的一大难题。主要存在入党积极分子难选择、培养联系人难确定、教育谈话难进行、支部会议难通过等问题。无论从现在还是从长远看,这个难题不破,将会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党员之家”不够旺,而且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宗派势力。目前,有少数地区农村宗派势力比较严重,党组织被宗派势力所左右,在入党问题上,只培养自己本族本派的人,阻碍了优秀青年入党。长而久之,造成这些地区党员年龄结构老化,鲜活力不足,“党员之家”不旺。
二、加强“党员之家”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一)抓网络建设,强化管理职能,建“党员之家”。组织部门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推动党员网络建设,使每位党员能找到自己的“家”。一是探索流动党员管理体制方式,使党员“四海有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既是党员教育本身的要求,又是为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入党打好基础构筑平台。首先,要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制订《外出流动党员管理若干规则》。对全县流动党员外出、教育、管理等方面予以统一规定,指导乡镇、村具体抓好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其次,优化服务,扎实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党组织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安排一个欢送仪式,倡导务工光荣的理念;建好一个外出党员档案,指定专人负责联系;春节回家过年时上好一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党课;通过寄发慰问信、上门走访开展一次慰问;发放一张党组织连心卡。第三,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外出党员管理的新方式。目前**县已经开始探索:同一乡镇3人以上党员同城务工经商的,建立乡镇党委的临时党支部,同村3人以上党员同城务工经商,建立村党支部的党小组,使外出党员有个温暖的“家”,也为外出务工优秀青年入党创造了条件。二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拓宽党组织覆盖面。当前一方面要尽快扩大组织覆盖,把“支部建在楼栋上”,使社区党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组织。另一方面要强化功能,加强社区党支部活动室建设,使社区党员有活动场所,为活动载体创新准备前提。三是加强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渗透力。围绕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要求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行属地管理,把非公企业划归社区管辖,明确覆盖单位。加强对非公企业组织者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党建理念,确保每名党员都能编入一个党组织并正常参加活动,确保党的工作能覆盖到每一个企业,形成“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的新格局。同时要重视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党建工作,实现这些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使这些新领域的党员有个温暖的“家”。同时,组织部门必须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党员的能力和服务党员的水平,切实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员信赖的“党员之家”。
(二)抓制度建设,强化服务职能,爱“党员之家”。一是建立党员退任安置制度,解除后顾之忧。解决退任村党员干部的待遇问题,首先要界定退任(在任)村党员干部范围,以村支书和村主任为主,有条件的可以延伸到支委或村委。其次要作出刚性规定。由县委统一规定退任村党员干部生活补助的级别、数量,各乡镇制定具体补助标准政策,可以一次性补助,也可以实行月补年补。再次要实行村级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以乡镇为单位负责在任村主要干部养老保险,保险费原则上乡镇、村各承担50%,同一乡镇的村干部享受同等待遇。二是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制度,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解决困难党员的生活问题,组织部门可以采取四条措施。①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党员全部实行“低保”。乡镇党委安排专人负责逐村逐户搞好困难党员的摸底,使符合“低保”条件的党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②对不符合“低保”条件但因病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党员实行“定向帮困”,由乡镇安排一名班子成员与之结对,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造血式”帮困,把帮扶情况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勤政公示”的一项重要内容。③对下岗失业的党员,帮助解决就业门路。④定期走访慰问,让群众感到当一名党员的无上光荣。三是建立重病、去世党员慰问制度。组织部门要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党员重病时乡镇、村党组织领导要去看望,党员去世后,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体现党组织对党员的关心贯穿每个党员的始终。四是重视探索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尽快实行党代表常任制,发挥党代表在经济社会党建方面的建言献策作用,使决策体现党员的意愿。要尽快实行乡镇党代表活动制度,适时组织党代表视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重大决策充分反映党员的意志。要重视党员信访,对损害党员民主权利的事件要严肃查处。
(三)抓载体建设,强化指导职能,活“党员之家”。一是要制作教材,丰富党员活动内容。针对“两机一室”作用发挥不够的实际,要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积极搞好与电视台协调,按照“素材共用、成果共享”原则,联合制作农村党员渴望的致富技术,身边“双带”典型电教片,不仅丰富片库数量,使“两机一室”能“有米下锅”,而且提高片库质量,使“两机一室”符合党员的“胃口”,丰富党员的活动内容。二是要强化管理,确保党员活动正常。建立“两机一室”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两机一室”管理,组织部门要把“两机一室”管理列入乡镇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支部活动经常化、规范化。三是要创新载体,增添党员活力。要保证传统活动项目,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贴近的话题紧紧地把党员集聚在一起。如在农村,可以开展“党员之家”挂牌活动。在党员家中挂起“党员之家”标牌,使党员每天进出门看到“党员之家”标牌,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促其率先垂范,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增强党员自信心,并激励警示党员家属。
(四)抓能力建设,强化教育职能,强“党员之家”。加强党员能力建设,关键要在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上下功夫。一是把“双带”能力作为提高党员核心素质来培养。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好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保持先进性更主要体现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因此应该把“双带”能力作为提高党员素质的重点来培养。要积极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创业承诺等活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双带”能力不仅是业务素质,也是政治素质。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带头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带头富起来;只有思想政治素质高,无私奉献精神强,才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只有带头致富与带领致富有机结合,群众才信你、服你、跟你,党组织才有威信。二是把“双培”工程作为提高党员素质的主要渠道来落实。针对当前部分村存在的有事找大户而不找党员的现状,要把党员培养成能人、大户,把能人、大户培养成党员,使群众找大户就是找党员。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双培”工程作为提高党员素质的主渠道,着力抓好增强“双带”能力的主题教育、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的专题教育、改善党员队伍文化结构的学历教育、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的典型教育。三是把“双口”畅通作为改善党员队伍结构的关键环节来把握。入口和出口是改善党员队伍结构的关键点。一方面要把住入口关。坚持发展党员公示制、审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确保新党员质量。另一方面要疏通出口,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五)抓队伍建设,强化建设职能,兴“党员之家”。“党员之家”真正要兴旺发达,根本的一个问题是要抓发展、活源头。一是公推公选优秀村级后备干部,拓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渠道。把“公推公选”村级后备干部作为确定培养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主渠道。在村级后备干部选拔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采取村里党员、村民代表公开推荐村级后备干部和公开考试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公推公选”两种方式,发现和掌握一批优秀村级后备干部,切实把外出务工经商中的优秀青年列入村级后备干部的范围,每村力求确定5-10名村级后备干部。二是创新培养方式,实行“1+1”培养联系双层汇报制度。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后,被确定为培养对象的,必须有2名以上联系人与入党积极分子联系。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采取三种途径:第一种是外出务工党员中已建立党小组的,由1名党小组成员和1名村党组织成员担任联系人;第二种是外出务工党员中未成立党小组的,由1名同村同城务工的党员和1名村党组织成员担任联系人;第三种是同村同城无党员的,经乡镇党委考察了解,由1名村党组织成员和1名乡镇党委成员担任联系人。在确定“1+1”培养联系方式后,严格培养程序和培养联系责任,培养联系人要定期与其谈话,掌握思想动态,并及时向村党支部汇报。同时入党积极分子每两个月向培养联系人汇报一次,每季写出书面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寄给村党支部。乡镇党委实行预审制度,对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青年,经过培养后已经成熟的,在支部大会讨论前提前介入审查,并了解党组织其他党员的思想,做好相应工作,确保发展质量。三是加强培养锻炼,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作用。针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入党积极分子难以面对面直接接受考验的情况,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给入党积极分子压担子交任务,用具体工作来考验他们的入党决心,提高工作能力。要求他们完成“六个一”,为村民群众谋利益:带一名以上村民外出务工就业、为家乡提供一条致富信息、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为群众办一件实事、引进一个项目、回乡创办一个经济实体。通过他们的二次创业,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在村民和党员中的影响力,为培养合格党员奠定良好基础。
- 上一篇:改制企业党建调查思考
- 下一篇:流动党员安家工程调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