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新举措思考
时间:2022-10-26 02:38:00
导语:农民增收新举措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通津铺镇地处**县西北部,距县城26公里,辖27个村(居)委会,27000余人,总面积94.7平方公里。我镇山多地少,南部以旱地为主,北部以水田为主,人均拥有旱地、水田均不足8分,农业产业占据全镇经济的绝对份额。去年以来,我们镇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坚持从镇情实际出发,三策并举,做活农字文章,谱写了农民增收的新篇章。
一、抓订单,稳定增收。我镇耕地特征为“碗口田、砂钵地”,一般农作物产量都不高,唯有红薯盛产,而且品种纯正,淀粉含量高,历史丰产年份总产量曾高达2万余吨。但由于产品转化渠道不畅,当地红薯历来只用作喂养牲畜,经济效益十分低下。为了给这一大宗农产品开辟转化渠道,实现升值增效,镇党委、政府以原乡镇企业化工二厂闲置的厂房和生产设施为载体,成功引入以红薯为原料生产酒精的洪晟化工有限公司。这家投资四千多万元的酒精生产企业,当时正好面临生产原料缺乏的困难,急需寻找原材料供应伙伴。迎合市场的节拍,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宣传发动下,生产企业和当地农民“喜结连理”,搞起了订单农业:一方面企业与各村各户签订红薯生产收购合同,形成“企业+农户”、“企业+基地”的产销保障模式;另一方面,4000户农民放心大胆地种下10500亩的优质红薯,为企业生产提供丰富的原材料。目前,洪晟公司正依据《收购合同》加紧收购订单红薯,今年预计总收购量将超过2.7万吨,全镇农民仅此一项就将增收400多万元,人均增加收入150元以上。
二、抓品改,提质增效。通津铺镇的南山片有8个行政村,人口6000多人,由于缺水,这里的村民以旱粮生产为主,没有水稻,年人均收入低下,很多人家连生计都难以维持,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人靠几块低产地种植玉米度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最后认定,这8个村的农民增收还是要以农作物增收为突破口。于是,请农技部门的同志实地查勘,制定了推广玉米新品种的增收策略。种植玉米本是南山片几个村的传统种植项目,但缺水低产的顽症一直是当地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一回,农技部门的同志认真筛选、反复比较,选定了耐旱丰产的“洛玉一号”新品种。在乡镇、村组干部们大力宣传发动下,大部分村民打消疑虑心理,一举开辟了近3000亩的新品种玉米生产基地。去年6月,全省旱粮生产现场会在南山片隆重召开,标志该项品改计划大获成功。统计数据表明,南山片玉米平均亩产超过1500斤,较2005年增加700斤,该片村民因此增收126万多元。
三、抓信息,错位取胜。在通津铺镇农业发展史上,曾有过大量种植油菜的辉煌时期。当时,出售油菜籽成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随着近几年来植物油市场的衰落,农民种植油菜的热情明显回落。去年初,镇党委政府通过企业了解到植物油市场行情有所回升,成立专门班子在秋冬播生产中,组织燕子村、通津居委会等村的村民大规模种植油菜,建立了千亩油菜免耕技术生产示范基地。这一举措,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有关领导不失时机地到镇里召开油菜生产现场会,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油菜免耕技术的推广。现在,全镇油菜生产势头良好,丰收在望。保守估计,亩产可达350斤上。开辟“柑橘绿色通道”是镇党委、政府在**年下半年开展的另一项中心工作。根据全镇柑橘产量创历史新高,可能会出现产品积压的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未雨绸缪,及早行动,主动出击,组织干部群众四处搜集信息、联系销售渠道,建立起了方便柑橘快速输出的“绿色通道”,有效防止了柑橘产品的滞销积压。截止去年11月底,全镇柑橘销量约达12000吨,销售收入总额约达840万元。
- 上一篇:旅游开发建设调查思考
- 下一篇:综合素质高人吃亏办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