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思想现实思考

时间:2022-10-24 04:53:00

导语:建党思想现实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党思想现实思考

注重党的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治党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以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为标志。他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以制度建党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党建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认真学习这一思想,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邓小平同志注重制度建设的思想是对党的历史的深刻总结,它的产生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中,忽视制度建设的教训是极其沉痛的,特别是建国以后。从建国初到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党内制度、规定、条例等,但主要还属于基本制度,对各项具体制度仍不够重视,许多党内问题无制可依,致使党的一些基本制度得不到充分体现和保证。党的领导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靠个人素质而不是靠制度来保证的状况。这种状况在客观上提供了一种党内滋长官僚主义和专断作风的条件。实践也证明,正是这个原因使党内官僚主义、专断作风得以滋长,造成了党内生活的不正常。正如邓小平同志总结的那样,归根结底是因为"民主集中制还没有成为严格的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始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从历史的教训中,全党充分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注重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之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要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从此,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党的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理论特色

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关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关于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化的思想,关于健全党内监督制度的思想,关于改革党的干部制度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建党思想中有关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保持了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加以丰富和发展。如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加强党内外监督等方面,更多地表现了它的继承性。但在"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破除"主席有最后的决定权"的特权规定,实行集体交接班制度等方面,又体现了大胆的创新。这种创新,还体现在对过去不科学的制度的大胆修正,根据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提出系统的制度建党思想,制定一些新的制度规范等方面。继承性说明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创新性使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增强了针对性,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二是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统一。着重于思想建党,一直是我党建设的一大特点。但实践证明,仅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邓小平在肯定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更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比如,他关于加强监督意识的教育,加强制度观念的教育,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教育的一系列思想,都反映了他对思想教育的首肯;而他提出的关于制度更带有根本性的思想,以及他在各方面提出的应建立的制度,又反映了他对制度建设应与思想教育形成互补、相互统一的强调,以思想建设促进制度的正确制定和严格执行,以制度建设保证正确思想的弘扬和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抵制。因此,邓小平同志注重制度建设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对思想建设的贬低,并不是对"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否定,而是在坚持思想建设的基础上,对党的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重思想建设而轻制度建设偏颇的纠正。

三是立足现实与着眼长远战略相统一。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不仅立足于当前,力求解决现实生活中最紧迫的问题,而且他还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放眼未来。例如,他的干部制度改革的思想,一方面,从当前改革的迫切需要出发,看到了这一改革是整个改革的关键,从而提出了有关的一系列思想。实践的结果,是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生机,推进了其它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又从长远战略考虑,强调干部制度的改革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接班人的培养与选拔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三、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现实意义

党的**大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必须加强,早已成为全党之共识。而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新形势下搞好党的建设进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显得更为必要、更为迫切。从党的历史来看,党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一种好的思想作风继承和发扬光大,就应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如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要靠制度建设来坚持。再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来看,我们党一方面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倡导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逐步走向法制化,这种趋势给我们党的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任务,都迫切要求党的建设必须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路子,都迫切要求我们切实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和突出的环节,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这些年来,党的制度建设在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解决党的干部队伍整体性新老交替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对解决当前党的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党内重要法规的颁布施行,都对解决一个时期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必须用制度建设来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这是这些年来党的制度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第二,有利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确定党在这个阶段的工作布局、指导思想、政策策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只有沿着这条基本路线走向21世纪,才能兴旺发达,繁荣富强。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落实,是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的主要标志。如何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一个重要的保证就是建立一整套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一是制度建设具有稳定性。制度是长期起作用的,它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而有利于保持党的方针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避免朝令夕改的现象。二是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制度是对全局起作用的,不因地域不同而改变制度的功能;制度是对所有人起作用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因身份不同而改变制度的约束力。因此,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地域不同而各自为政,维护全党的团结和统一,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党的制度建设加强了,可以增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规范性,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

第三,有利于党的生活的正常化。从党的历史教训看,缺乏制度约束是造成党内生活不正常,最终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那么加强制度建设无疑就是党的生活正常化的重要保证和避免重大失误的治本措施。

制度建设是党的生活正常化,党的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党只看到了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制度是好的,忽视了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还要有好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因而在实践上走单纯强化思想教育,注意作风整顿和主要靠搞政治运动的路子,这就是党的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运动整党"的现象。这种运动整党的方式,虽能在短期内发生一定效应,但不能正确解决问题。鉴于这些沉痛教训,邓小平认为与领导人的思想作风相比,制度更带有根本性,提出今后不再搞政治运动,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这是他从对历史,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和成败的反思中得出的与传统观点完全不同的结论。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制度建设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证。我国是一个具有较长封建历史的国家,"人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后我们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致使人治的传统观念长期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起作用。其具体表现,一是重人轻制。决策主要靠领导人的个人素质,而不是靠一种集中民主智慧的机制;二是重经验轻科学。决策主要靠工作经验,而不注意借助研究机构、现代科学手段进行论证。这方面的教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决策都不乏其例。因此,健全和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第四,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之后,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其执政地位是否巩固的大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又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党内产生的一系列腐败问题与党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有着直接的联系。邓小平同志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认识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观点,提出了注重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深刻阐述了党内不正之风同我们领导制度的不完善、弊病的必然联系,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话不仅指出了党内存在腐败现象的总病根,也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各经济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这种趋利性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容易诱发人们将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使党的干部滋长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产生腐败现象。近年来,少数党员党的宗旨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蜕变,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拜金主义恶性膨胀,有的甚至走上贪污腐化的道路。因此,防止党员思想蜕变,扼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从根本上防止市场经济负作用对党员队伍的侵蚀,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第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一定的上层建筑必须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之服务。党要有力地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通过制度建设来改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从而有效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依法行事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转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结果。党的领导工作要与市场经济的这一特点相适应,必须依法实行领导,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者的领导活动,彻底改变凭主观意志和个人经验去支配领导工作的习惯。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领导制度体系,并使之正常运转,才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力的领导。

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规范党的生活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具有独立的地位、利益和行为方式。这一特点,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的党员、干部活动范围扩展,工作的自由度增大,导致了利益主体多元化,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就要求党的组织设置、党员管理、组织生活等一系列组织工作都要适应这一特点加以改进,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用以规范党组织和党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