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24 11:45:00

导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镇位于**市以西13公里处,全镇辖9个行政村,2个企业农场;总人口10400人,哈、维、回、蒙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1%;全镇现有耕地6万亩,主要以种植粮食、棉花、番茄等农作物为主。党委下设14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1个、机关党支部1个、学校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335名。2004年我镇被地委命名为“五好乡(镇)党委”,至2005年11个村党支部被市委命名为“五好村党支部”,12个站所被命名为群众满意的“四好站所”,2个学校党支部被命名为“五好学校党组织”。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1976.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86元。当前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新矛盾、面临新困难

一是基层组织服务能力的弱化与农民亟须优质高效多方位服务要求的矛盾并存。一方面,税费改革后镇村可用财力大大减少,财政预算安排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仅为80余万元,不能满足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需要,使得基层组织基本上无力为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服务,在维护日常运转上只求不出事为满足。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民主管理权和经济收益权的不断扩大,其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和强烈。农民在生产、流通、信贷、销售、采购、劳务输出等经济领域,在居住、环境、卫生、文化、教育、交通、消费、养老等社会领域,期盼有更多优质、高效、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二是基层组织传统管理约束手段的弱化与部分农民责任义务观念淡漠的矛盾并存。随着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民主管理权和经济收益权的不断扩大,过去那种通过收取承包费、征收农业税、罚工罚款等经济手段来管理约束农民的办法失效了,处理农村各项事务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经过多年宣传教育,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往往只强调民主而忽视法制,只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个人义务。

三是基层组织办理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弱化与全面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要求的矛盾并存。全面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如路、渠、桥、涵、闸也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镇村可支配财力收入明显减少。有限的财政补助收入使得基层组织在兴办公益事业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各项公益事业若停滞不前,必然影响全面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进程。

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保持先进性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十一五”时期党中央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蓝图。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大手笔写好这篇惠及全镇农民的新篇章?我们认为,对当前免征农业税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如何保持先进性来建设和谐新农村,应在以下几方面着手体现。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打造服务型政府保持先进性。镇政府要改变传统行政观念,树立现代服务政府理念,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着力改善政府结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执行、监督、协调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和健全基层财政服务体制,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扩大农村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将基层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农村安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公共服务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还必须改革服务模式,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因素,来共同提供公共服务。

二、建立各类专业经济协会,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保持先进性。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基层党组织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负有重要责任。很多地方的实践经验证明,发展各类专业经济协会群众愿意接受、又有利经济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得力措施。专业经济协会作为一种有效载体,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有效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方式由直接决策变为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变为引导服务的转变。当前,要把抓好专业经济协会作为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的一个有效抓手,大力倡导在农村产业密集区、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上建立各类专业经济协会,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在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突出的地方建立服务业协会,使基层党组织始终把握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动权,以此推动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更好地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我镇建立了白菜协会、养殖协会、棉花协会等,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深受农民群众的好评。三、加强基层组织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持先进性。随着农民法制意识的增强,解决农村诸多矛盾靠压不行,靠罚更不行。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加强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使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在教育农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村民自治的作用,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上。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一事一议”制度,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对事关农户之间、农户与集体之间相关权益和事关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要组织农民讨论协商,制定农民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通过村规民约对村民产生约束力,通过村民自治在村民内部产生制衡力,使村民逐步学会怎样实行民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探索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有效途径,凝聚温暖民心保持先进性。办好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是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基层党组织应把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作为重要职能和凝聚民心的重要手段,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办好农民中弱势群体急需办的事,更多地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一方面,通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动员村民献策献力,因地制宜地兴办好各项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对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一步划分,凡属于国家公共事务在村级的延伸,或者属于应当由政府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公共产品,应当逐步转变为由国家公共财政承担,不能再转嫁到农民身上。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各种项目扶助资金,以保证农村公益事业更好地运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办事能力。

五、大胆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和战斗力保持先进性。村党支部的领导是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要扩大民主范围,强化群众参与的力度,把群众公认的那些有本事、有能力、办事公道、为人正派的党员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对问题较多、矛盾复杂、经济落后、村里党员无合适人选、党组织处于涣散状态的村,可以采取上级党委下派机关优秀干部任村支部书记的办法,充实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对群众拥护信任,又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提倡实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减少干部职数,村“两委”干部实行交叉任职。同时,适当提高村干部待遇,建立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着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既可以减少村干部数量和费用开支,也可以减少矛盾和内耗,从而使村干部有更多地精力为农民服务,有更多地精力去建设新农村、有更多地精力去建设和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