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实施方略思考

时间:2022-10-24 11:34:00

导语:新农村建设实施方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建设实施方略思考

近年来,**市**镇党委、政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广普及科技新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经济和人均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但如何进一步推动全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共有16个行政村,全镇有党员332人,党支部14个,面积520平方公里,人口11000人,耕地42150亩,人均4.8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976元。

二、发展现状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特色产品得以开发,农业项目稳步发展。发挥农业特色和优势,根据市委提出的新型农业发展战略“四区一线”产业布局玉米、番茄已成为我镇两大支柱产业。二是招商引资从无到有。2002年全镇招商引资几乎是一片空白,到2007年全镇有规模以上企业2家,为我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有效途径。三是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中学、2所小学,并常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四、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逐步解放,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在机关倡导并建立了“雷厉风行,务求实效,扎实稳重”的办事作风,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五是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2005年在全镇16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我镇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近年来,由于镇村两级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少则数万元,多则上十万、几十万,甚至更多。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经济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我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农业在全镇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特色农业加工规模和档次不高。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望天收”的极不稳定的状态,经济效益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近年来,各村都相继建设了一批小型加工企业。但由于资金有限,投资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经济效益差,这些企业都还处在创业的初期阶段,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5、农村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渠道窄。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6、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思想不解放。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7、社会事业建设滞后,保障不健全。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高。虽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文化活动室设施落后和相应图书不够,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市镇没有足够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

8、基层组织建设不强,发展能力差。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四、对策和建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针对现在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规划先行,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着力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党政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为此我们当前必须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尽管“十五”期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76元,初步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镇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要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发展农民增收基础。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调整的着力点从局部面积的加加减减转到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上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示范带动。结合本镇实际,通过引进高产、优质品种,发展高经济和绿色农产品。二是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开发特色农业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综合效益和潜力。三是整合农业资源,打造农业特色品牌。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就地从事其他职业和创业,减少农民,将有限的土地等资源通过二次承包、租赁等形式向大户或企业转移,开发农业基地,提高农业效益。同时将一些农业品牌资源进一步集中和整合,促进形成自己的农业品牌,使其做大做强。

3、要加快发展工业,构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推进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阶段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要在“多予”上下工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立足农村建农村、放眼未来建农村,还要跳出农村建农村,在加快发展农村工业经济上寻求突破。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村经济增长的整体活力,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资料向大户集中,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居民向中心村庄或集镇集中,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建立加大对农村投入的长效机制。所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关键,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剩余,增长方式粗放,现代化、产业化、专业化水平低的有效途径。当前,我们在加快农村建设的同时,一要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不放松。引进外部资金建设工业经济项目,开发优势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参与新农村建设。二要始终坚持工业强镇不动摇。农业是基础,工业就是重点,工业化进程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增长的关键,工业对财政的贡献大,只有工业发展了,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三要全面掀起全民创业新高潮。要以“创新创业、兴我**”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迅速掀起全民创业的新高潮,鼓励支持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引导农业大户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产业,做成企业;扶持民间资金开发农业项目和工业项目,发展本地企业,启动民间资金。

4、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三是引进农业开发项目,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际、国内大企业参与开发特色农业产品,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专业化、现代化、企业化水平,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基地、转移传统农民。目前在传统牛、羊养殖的基础上;鼓励农户积极开展土鸡、生猪特色养殖,促进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为能引进加工养殖大型项目奠定基础,为培育市场,富裕农民提供保证。

5、要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一要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二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镇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6、要强化规划整治,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省、市、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科克萨拉村、**村两个示范点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在充分深入实地勘察,听取群众意愿,尊重历史环境,方便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提出尽可能集中,尽可能超前的村庄布点规划,既要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又要跳出现有村庄布局。对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工业建设用地进行明确的划分,对各个村庄要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力求道路整齐、节约土地、方便生活、有利生产。二要重点做好当前的村庄整治和为民服务。新农村建设虽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我们当前必须要做好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向农民展示村庄建设的前景,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做好村庄整治规划和整治工作,着力做好“五清”、“四改”、“四通”,使村庄面貌在较短的时间呈现崭新面貌,解决村庄内的脏乱差。同时要加强为民服务工作,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将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引导、扶持和为民服务上来,切实将为民服务全程工作,抓实、抓细、抓好,进一步增进党群、干群关系,在工作中取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7、要加速转移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新领域。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呈加快趋势。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在城市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6000元左右,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年收入超过万元。“种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赚钱盖新房”,正日渐成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围绕新农村建设今后几年,要继续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本开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消化三分之一,发展非农产业吸纳三分之一,发展外出打工输转三分之一。一是加强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我镇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就业的盲目性较大。要结合全县“创新创业”、劳务输出信息服务和陵阳农民技术学校,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输转,注重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的发育,特别要在劳动力务工集中的地方,以驻外办事处和本地人在外创办的企业为依托,提供农民工劳务信息和维权保障服务中心,让农民外出先培训、人人有技能,使其出得去、能就业。二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农村外来企业和中小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骨干,农民就业的“蓄水池”。要进一步放活创业环境,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外来投资者在我镇投资创业,鼓励千家万户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创业氛围。发展工业企业、农村小型企业、旅游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就业量大、市场有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进厂务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8、要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9、要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和农家乐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10、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让农民真正看病方便、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