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民主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24 11:14:00

导语:党内民主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内民主建设思考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对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有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这些论述并结合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事实表明,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党的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有了党内民主,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就充满生机。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坏,党就会犯错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

(一)党内民主始终是共产党人高举的旗帜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是主张民主制的,在19世纪60、70年代,当欧洲各国兴起创建群众性社会主义政党高潮的时候,他们就把党内民主作为建党的切入点,把民主制作为党建的原则。他们在共同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写道:“所有盟员都一律平等”。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列宁也明确指出,俄共“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从根本上讲,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阶级差别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民主无疑是共产党人所追求的重要政治目标。

(二)党内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之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伟大事业,这一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党的领导。实现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在全党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广大党员才能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民主是凝聚力量的强大纽带。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把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全党的智慧集中起来,把全党的意志凝聚起来,使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党的事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民主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一环。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听取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才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民主是实行党内监督的有力武器。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全党始终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对领导干部实行切实有效的党内监督,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从而保证党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实施正确的领导。

(三)党内民主是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关键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党内的民主状况对全社会的民主状况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发展人民民主,首先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生活正常,党员领导干部具备民主意识、民主习惯和民主作风,就会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自己所在的工作领域形成良好的民主风气。相反,如果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领导干部搞一言堂,势必处理不好与党外干部、群众的关系,更谈不上发扬人民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内民主是发展人民民主的基础和关键。

(四)党内民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87年的历史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坚持和发扬得好,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就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党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能否发扬党内民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苏共、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印尼专业集团党、日本自民党等几个大党、老党都是因为缺乏民主和腐败而丧失政权甚至亡党的。这些教训从反面揭示了“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党的兴旺发达”。

二、影响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原因

(一)来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的负面影响

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积极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比如专制思想,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文化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还比如,小农意识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个人崇拜。再比如,儒家封建伦理传统的影响,一方面封建忠孝观使普通党员习惯接受家长统治,对领导唯命是从;另一方面,领导者受封建家长制影响,把自己看作大家长,置于组织之上。封建宗法制度也影响到用人上的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权威政治等。

(二)来自共产国际,特别是苏共建党模式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共产国际,特别是苏共的影响,党内民主也是如此。由于受苏共建党模式的影响,加上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从而淡化了少数领导的民主意识,强化了集权意识,使得民主和集中被割裂开来,片面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忽视下级和基层的反映;片面强调党员的义务,忽视党员的权利。正如小平同志所说,长期困扰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个人崇拜和专制作风,不仅“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

(三)来自政党体制上的局限性

纵观世界各国政党发展的活力动力来源大致可分三类:一是靠党外力量。在多党竞争体制下,政党发展的活力、动力主要来自于党外。比如,在野党、司法系统、新闻媒体等。执政党在不断应对这些党外力量的挑刺中来修正政策、维护自身发展的。二是靠派别。指执政党公开承认党内派别的合法存在。执政党靠内部派别的制约和争夺来达到调解政策、缓解国民情绪不满的目的。三是靠个人,主要靠领袖个人的影响和魅力,领袖英明又健在,政党就有生命力和活力,如韩国、印尼、菲律宾、境外的国民党等。我国在建国后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制度,简称为多党合作制。多党合作制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多阶级、多阶层的社会结构和中华民族在求独立、求解放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多党合作制是适合于我国国情,是具有优越性、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的一面的。但我们这种政党体制也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在党外没有反对党(只有合作党),党内不允许有反对派别存在(可以存在不同意见),在党内和党外都没有竞争的机制下,推动党发展的动力、活力来自哪里呢?过去曾有过靠个人、靠领袖的影响和魅力,结果出现过个人专断,如斯大林同志的晚年、同志的晚年都出现过个人专断的错误。这表明这些问题决不是靠个人素质能够解决的,而是在政党体制上存在着局限性。要克服这种局限性:首先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因为它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其次,在党外,要完善多党合作制,把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决策程序,在党内,要从个人影响逐步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就是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把党内民主视为党的生命。

三、现阶段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突破口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应把以下两方面作为现阶段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突破口。

(一)改革和完善主要领导人选举方式

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在实践中,许多地方采取参照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的结果来提名候选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以强调,提出“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按照这一要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

1、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过去主要领导候选人提名的主体只有一个,是上级党组织。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推荐的主体就由一员变为多元了。

2、实行差额选举。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十六大以来,全国有300多个乡镇开展领导班子直选试点,这种“两推一选”的做法已经得到普遍推广。推荐是差额,最后选举也是差额。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坚决杜绝变相等额选举,在基层党组织中进一步扩大直选范围。

(二)改革权力运行机制

按照党章规定,党内权力设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二是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叫中委会),三是由全委会(中委会)选举产生的常委会。这种权力机构设置的运行,按党章规定,是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各级全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各级全委会向党的各级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但在现实中,这三个层面是相互断裂、无法监督的。因为在现实中还没有一套刚性的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另外,按党章规定,党的各级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党的各级委员会是党的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代表大会职权,执行代表大会决议。但闭会期间党的各级最高权力机关还缺乏履行职责的途径和渠道,这样权力就容易集中在部分人或少数人手中,这种权力机制运行的弊端是重大问题由少数人决定。所以必须从机制上理顺和规范党内正常的权利归属关系。

1、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这就使代表们在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履行代表职责、行使代表权利有了明确和权威的依据。

2、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旨在总结以往试点的经验,创新形式、规范程序,为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3、实行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把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作出了规定,对于理顺党内权力关系、加强党内监督、保证权力得到正确行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从发挥全委会作用入手。十七大报告提出“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也就是“三重一大”问题的决策权由全委会决定。一是可以增加中委会或全委会开会的次数。现行党章中规定,中委会每年至少开一次会,而党的八大党章中规定中委会每年至少开两次会,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在适当的时候,增加中委会开会的次数。增加中委会或全委会开会的次数就意味着增加中委会或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次数。二是分清常委会和全委会的职责。由于缺乏制度平台,在现实中重大事情主要由常委会作决定,所以要发挥好全委会的作用,就要分清常委会和全委会的职责。现实中,已有两个文件可以看作是分清常委会和全委会职责的开端。一个是2002年7月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该条例在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基础进行修改,增加的其中一条规定“市(地)、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也就是把主要干部的决定权由常委会转到了全委会。另一个文件是**年11月中央下发的《关于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十七大代表的推荐人选由常委会提名、由全委会决定。分清了职责,就能很好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