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23 10:11:00
导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和技术工人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瓶颈
据统计,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以上和30%。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不少老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40岁以上的工人手中,不少企业必须返聘退休职工才能完成订单,高技能人才“青黄不接”。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等传统产业和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技工荒”日益凸现。
因为长期招不到合适的技工,浙江省一家企业不得不开出相当于高层管理者的大价钱,但最终“救火”的人选还是从国外请来的。这不过是国内“技工荒”浪潮中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随着技术工人需求的剧增,越来越多的企业难填技工缺口,国内的供应已经远远追不上需求。
人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最终需要通过具体生产者的活劳动投入,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有机结合加以实现;需要通过提高劳动者运用物质资本的技艺与能力,提升劳动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对企业来说,使有些产品生产不出来,或生产出来质量不过关;而对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则直接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家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需要能工巧匠的支撑。中国的火箭技术世界一流,但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过几次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制造问题。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很多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我国整体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一些与先进设备、工艺关联的关键技术还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要从“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上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是难以想象的。
二、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一个因“稀缺”而被“重用”但又被社会忽视的群体
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一个“青黄不接”的群体,一方面因“稀缺”而被“重用”,另一方面又因社会地位不高而被人忽视。造成高技能人才队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是教育体系缺陷、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保障不到位以及职业价值导向不合理等。
职业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与普通教育相比,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支持明显不足。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数字,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国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从1994年的13.4%下降到2004年的7.1%。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拨款不足,技校仅能维持生存,无暇顾及设施陈旧、教材过时等问题,无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工人。与此相关联,技校师资严重匮乏,生源流失严重。
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在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上,重文凭、重身份、重资历现象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同样从学校毕业,大学生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从助理会计师到会计师,仅需要七八年,而技校生从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工,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整整一辈子。就算是熬成了高级技工,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待遇往往还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人员,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人才市场越来越发达,人才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风险越来越大,对社会保障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调查表明,社会保障问题是技工首先考虑的问题。但目前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还不够广大,这仍是困扰广大技工的后顾之忧。
职业价值导向不合理。一项调查表明,超过30%的技工认为其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他们的工作不像公务员、商务人士那么体面。一些大学生找工作过分浮躁和狭隘,一定要找能当领导、薪水高、工作条件好、区位条件好的岗位。
三、努力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在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应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
强化职业技能鉴定。现在已有不少企业依托自身和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定期组织主要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满足青工认证、提升技术等级的愿望和要求。要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以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积极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更加关注重点行业和人才密集单位,更加关注边远贫困地区、工业生产第一线,更加关注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更加关注中青年专业技能人才。
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完善品德、业绩、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高技能专业人才创新成果不被侵犯。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和福利制度,不断提高各级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形成崇尚劳动、实践和创造的社会风尚。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是人才,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进一步形成谁勤奋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像孔祥瑞、包起帆、许振超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引导广大产业工人以学习增强能力,以创新创造业绩,以创造实现价值。
- 上一篇: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党建设思考
- 下一篇:社会新阶段重要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