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新格局问题思考

时间:2022-10-23 09:59:00

导语:党建新格局问题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建新格局问题思考

市第三次党代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和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任务。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下同)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我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否存在着影响构建新格局的突出问题?应当采取哪些对策措施?这无疑是加强和改进我县“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亟需弄清的问题。对此,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两新”组织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大量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党的特殊领导对象和执政基础。我县现有“两新”组织(含个体工商户5969个)6252个,从业人员总数为18843人,有党员1127名,党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98%;有党员业主363名,党员业主数分别占“两新”组织业主总数和党员总数的5.8%和3.22%。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两新”组织是农民进入城市的“大市场”。城市带农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城市怎么带农村?简言之,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那么,城市依靠什么吸纳农民就业?显然主要是依靠“两新”组织。据随机抽查,我县48家私营企业的2325名员工中,有1730名是农民,农民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高达74.4%。由此可见,“两新”组织特别是具有明显非公有制特征的新经济组织,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包括进入小城镇)的主要“收留者”,是城镇使用农民工的最大“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多数农民工在城镇谋生、就业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两新”组织中由农民变市民的过程。

(二)“两新”组织是城乡互促互进的“大载体”。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这两个“离不开”的重要交叉点即是“两新”组织。一方面,“两新”组织在促进农村商品流通业发展、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起着有目共睹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广大农村也为“两新”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绿特产品资源,同时,国家还为“两新”组织参与“三农”工作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因此,很大程度上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两新”组织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两新”组织是统筹城乡党建的“大熔炉”。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一方面,指的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必须城乡统筹,不能各行其是,更不能相互拆台;另一方面,指的是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这个大局。“两新”组织中吸纳了城市居民、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不同群体,汇集了“老板”、管理者、“打工者”等不同阶层,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就是要引导“老板”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积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就是要把“两新”组织的优秀员工,包括优秀农民工吸收到党内来,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就是要把“两新”组织中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社会人”凝聚到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因此可以说,“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大熔炉”,是统筹城乡党建的“试验田”。

二、当前我县“两新”组织中存在的、影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特别是5月初成立县委“两新”组织工委以来,我们积极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党组织组建机制、党员管理机制和组织活动机制,累计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54个(在册党员628名),较好地实现了“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目标,基本做到了“四个落实”,即:每个符合条件的“两新”组织都落实了党组织的组建工作、每个“两新”组织都落实了党建工作指导员进行联系指导、每个“两新”组织党员都落实了党的支部加强教育和管理、每个村和社区党组织都落实了抓“两新”党建的职责任务。但是,我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也还存在以下一些影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突出问题:

(一)组织设置联合不紧。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大多为单独设置,与企业所在地村(社区)、与企业原材料基地村没有建立紧密的共建关系、联合关系。同时,我县各行政村只设党支部,没有设党总支或者党委,加之辖区内“两新”组织一般不具备“村民”资格,一旦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就脱离于村党组织之外,“两新”组织中有头脑、懂经济的优秀人才乃至业主都不便在村党组织或村其它组织中担任职务,不利于调动他们关心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村企联建、以工补农的关系的形成与巩固。

(二)党务干部素质不高。全县54个“两新”组织党组织共选拔配备党组织书记54名、其他委员49名。现有“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中,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8人、占33.3%,年龄50岁以上的25名、占46.3%,任职以前从事或较多接触过党务工作的11人、仅占20.4%;从职务构成上看,有专职书记4名、仅占7.4%,有企业业主和高管人员兼职书记27名、占50%,其余都是企业中干或一般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他们在地位和观念上同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更为强烈,工作中往往畏手畏脚,很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应有作用,难以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中有所作为。

(三)党员党性意识不强。“两新”组织中的党员由于流动性大,特别是在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之前,所受的有效管理和教育比较少,加之有不少党员亲历过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阵痛”,有的对党组织和党的政策存在一些误解,有的对党的感情受到一些伤害,思想上有“疙瘩”、行动上有抵触,党性意识不强、党纪观念淡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新”组织党的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影响着他们参与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党员管理无所适从。“两新”组织中的党员身份各异,有农民、有社区居民、有下岗职工、还有离退休人员等,其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也参差不齐,给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由于不同身份的党员在党费收缴方面存在较大的政策差异,很多农民、居民为了避免“按相对固定的、经常性的收入为基数交纳党费”,总是以工作是临时性的,党组织关系在企业所在地乡镇、不影响过组织生活等为由,拒绝将组织关系转入“两新”组织党组织,较大地影响了“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和党员管理工作。“两新”组织党员的教育培训,既受业主支持程度的制约,又受培训对象身份多重性所导致的需求多样性的制约,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这些,都是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党建经费缺乏保障。目前,我县对基层“两新”组织党组织,既缺乏成立之初的临时性工作经费、物资支持,也无长期性的活动经费补贴政策,“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工作和活动经费,全凭业主自身解决。而“两新”组织的非公有制性质,决定了“两新”组织党组织中的干部同业主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雇佣关系,业主对党组织的认可程度、支持程度、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工作经费,严重制约着“两新”组织党的建设。

三、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城乡统筹的组织设置机制。在坚持党组织设置和隶属关系“属地管理为主”原则的同时,积极探索“村企联建”的组织设置新模式,在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将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支部与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移民重点村、企业所在地村党支部统筹安排,设立多个村企联合党总支,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通过设立村企联合党总支,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村民”的一员,鼓励非公企业中有头脑、懂经济的优秀人才和业主到村党总支和其它组织中担任职务,积极贡献其聪明才智;引导业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回报社会、支持农村,从而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二)建立城乡统筹的人才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和不断完善“两新”组织党务人才库,进一步拓宽视野,花大力气来物色、培养、储备一批既懂管理、又会做党的工作的“两新”组织人才,并主动向“两新”组织宣传推荐,促进优秀党务人才到“两新”组织任职。另一方面,要宽松环境,创建条件,鼓励“两新”组织业主、优秀人才到村党支部和其它组织任职,发挥他们在市场、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村共同发展。此外,还要按照“市级调训重点、县级培训骨干”的原则,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教育、管理、联系群众等方面的长效机制,通过县乡党校集中培训、学历教育、党员电化教育等形式,分级分类抓好“两新”组织党员培训工作。要在普遍重视对党员进行党的政策、理论和基本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努力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培训机制,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深受党员欢迎。农村党组织要跳出仅仅以培训农业技术提高农民党员“双带”能力的传统培训思路,整合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等培训资源,或者就近邀请企业人才到村授课,千方百计抓好务工党员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工作,努力使农民党员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头人”。企业党组织亦应打破只注重本企业业务技能培训的做法,注意对农民工党员进行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培训,支持农民工党员参加学历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为农民工党员返乡创业提供智力准备和支持。

(四)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管理机制。要充分考虑“两新”组织党员的工作固定性较差、实际身份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有着明显区别等实际情况,对业主党员、高管党员和其他党员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要特别注意关心帮助“两新”组织中的下岗党员、农民工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引导“两新”组织积极探索制定党员“用工优先、提职优先、加薪优先、培训优先”的“四个优先”激励措施,建立完善困难党员帮扶机制,不断增强党员政治荣誉感和优越感,激发广大党员在城乡统筹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尊重历史、尊重党员合理的“趋利”心态,区别“两新”组织中党员的不同身份,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明确“两新”组织党员的党费收缴标准。要着眼于党员队伍建设全局,把解决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问题作为“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共同责任,切实做好在“两新”组织优秀员工特别是优秀农民工中培养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发展机制。

(五)建立城乡统筹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主观上要受业主认识水平和积极性高低的影响,客观上要受“两新”组织经济效益的限制。特别是在党组织组建初期,由于党组织的作用还没有显现,业主认识还不到位,很多业主不愿“白花力气”支持党的工作和活动。为此,必须建立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与村和社区等其它领域的党建工作同等对待、统筹解决。建议在“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初期,财政应当一次性拨付一定数量的工作启动经费,并将“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每年按党员人数实行定额补贴。同时,加大党费使用向“两新”组织倾斜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