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先进性区改造实践思考

时间:2022-10-22 03:10:00

导语:保持先进性区改造实践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保持先进性区改造实践思考

由于历史的原因,抚顺市有全省面积最大的棚户区。统计至**年底,共有各类集中连片的棚户区55片,总居住人口近24万,占城市总人口的1/6。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抚顺市在**年初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了棚户区改造这个“一号工程,当年完成拆迁12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88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回迁1万多户3.7万人,写下了抚顺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一项神圣使命:尽早破解棚户区改造这道历史难题

棚户区改造是困难群众的迫切愿望。党的先进性是群众心灵深处的评价。是干部就要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是党员就要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事,否则,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受资源枯竭和改革滞后的影响,抚顺面临着诸多难题,140万城市人口有33万工人下岗,有16.4万低保人口,城市人均收入比全省标准低1000元。而棚户区尤为突出,这里72%的居民是矿工,下岗的多、低保户多、单亲家庭多,居住环境几乎50年没有变样,甚至落后于许多农村地区。在全国人民向着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的今天,棚户区24万人民企盼改变现状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棚户区改造是建设和谐抚顺的题中之义。安居才能乐业。“居者有其屋”是“和谐”最为基本的要素之一。棚户区因环境极差而成为各种不和谐因素交织的重点部位:在人际关系上,由于集中了大量困难群众,矛盾冲突较多;在资源配置上,改革开放的成果在这里没有得到充分分享,道路、照明、供暖、排水、供气、绿化等公用资源几乎为零;在社会结构上,棚户区群众与城市其他地区和阶层相比,贫富差距很大。构建和谐抚顺,棚户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继续存在。棚户区改造是建设和谐抚顺必须跨过去的一道坎。

棚户区改造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受抚顺经济社会低水平发展的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值降低,发展信心不足。这充分表明,对于抚顺来说,保持党的先进性,重要一条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对群众的疾苦一定要有寝食难安之感、民贫我愧之情,要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实践中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当棚户区改造这道历史难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市委一班人视其为提高执政能力的考场,立志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一次生动实践:倾力打造棚户区改造这项民心工程

创造“抚顺速度”,在“快”上让群众满意。棚户区改造是老百姓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必须快马加鞭。如果老牛拉慢车,群众等不得。加上抚顺冬季漫长,不能施工,时间等不得。为了快速地高质量地推进棚户区改造,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棚改领导小组,紧锣密鼓地组织论证,上下沟通。市委常委包片落实,与基层干部一起做好先期动员准备工作。在改造指挥部的协调下,十几个行政部门现场办公,把各类繁琐手续简化为“一日清”。市委还向全市发出了主动为棚户区改造做贡献的号召,棚户区改造现场出现了各单位主动服务的“大会战”场面。广大基层干部战斗在一线,有的同志连续48天蹲守在棚户区,有的同志一天做了80户家庭的动员工作;广大建设者实行工程倒记时,24小时交叉作业,机器不停转,工程不停步,创造了40天拆迁40万平方米、180天建设居民回迁房60万平方米的“抚顺速度”。速度的背后是精神。棚户区改造的快速进展,凝结出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的“棚改精神”。

追求一流质量,在“优”上让群众满意。“民心工程”就要把工程建在民心上,“豆腐渣工程”是无法在民心上矗立的。市委把工程质量上升到人民群众衡量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强调质量上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首先是重约束。从调查摸底、复核、签订拆迁协议,到回迁安置,均由市纪检委、检察院等部门组成监督核查小组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严厉打击借拆迁改造营私舞弊的行为,从根本上杜绝“盖起了高楼、倒下了干部”的现象发生。其次是重管理。构建了建设、施工、监理三级管理模式,确保自查到位、检查到位、巡视到位,并及时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施工进度等指标进行考核评比。再次是重监督。在聘请“工程改造社会监督员”、设立公开举报电话的基础上,采取“阳光操作”,对补助、户型、选房等群众关注的工作全程公示,使改造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坚持让利于民,在“惠”上让群众满意。棚户区改造说到底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是让老百姓得实惠。抚顺棚户区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相当低,普遍存在“上不起楼”的担忧。为了减轻群众经济负担,我们采取了被老百姓称之为“政府兜底”的优惠政策。比如,在新楼成本造价每平方米1100元的情况下,我们实行“拆一还一”政策,原面积无偿归还,扩大面积每平方米居民自行承担600元,不足部分由政府承担。此外,针对棚户区47.7%的低保户,我们特别制定了补助措施帮助解决经济难题。群众称赞党和政府真正是他们战胜困难的主心骨。

彰显人文关怀,在“细”上让群众满意。细微之处见精神。越是细小的地方越能体现党和政府的责任心。棚户区改造实践中,各级党组织注重在小处着眼,把工作做细,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比如,为了照顾大多数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在户型设计上以45平方米和55平方米为主,并根据群众的特殊需要,设计了30平方米的最小户型;为了保证住户采暖,阳台全部采用塑钢封闭并加铺了苯板;为了方便搬迁,基层政府成立了住房中介中心和搬家公司,义务帮助群众租房搬家;为了确保直接入住,水池、坐便、炉台、铝合金隔断、门窗等一应俱全,水、电、热、气等配套设施全面跟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出台了棚户区居民就业优惠政策等。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棚户区改造立起了高楼大厦,也立起了党和政府的威望与形象,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份深刻启迪:为人民谋利益是先进性的本质所在

保持先进性就要对老百姓充满感情。民是为政之本,情是百善之源。对老百姓缺乏感情,就会造成形同陌路的隔阂鸿沟;对老百姓充满感情,就会形成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共产党人感情的最高体现就是拿出一片赤诚之心对待百姓。感情不是凭空而来的,走得近才会有真情。市委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访三想”活动,即访棚户区居民疾苦、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下情心系群众,访棚户区居民的精神状态、想一想自己的思想感情工作热情是否出现滑坡,访棚户区贫苦症结、想一想自己的工作是否到位,并结成帮扶对子1.3万多对。通过了解棚户区群众的生活常态,品味他们的酸甜苦辣,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我们的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局面。

保持先进性就要切实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干任何一件事,都有一个以什么为依据、拿什么做标准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我们的工作就难以收到实效。对于党的工作来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有决定性的因素。忽略了这个因素,再美好的规划,再宏伟的蓝图,到头来可能让满怀希望的群众空欢喜一场,只会消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们改造棚户区,目的是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创造新生活。如果不尊重大多数群众的心理意愿,不考虑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不顾及大多数群众的情感变化,棚户区改造就会脱离“大多数”,成为少数人的“政绩工程”。因此,市委倡导在决策制定上要以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为依据;在工作部署上要把大多数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生活中的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作风上要坚持深入群众,倾听大多数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事实证明,只有着眼于大多数群众,我们所干的事情才会赢得群众的拥护。

保持先进性就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力量汇聚起来,我们的工作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就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仅靠一批干部在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能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市委坚持做到凡是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事情,都请群众来当主角,都让群众来当裁判,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因而即便是号称“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工作也赢得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实践也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胸怀是宽阔的,只要我们把道理说清楚,多难办的事情他们都能接受;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我们肯于学习,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群众的力量是可敬的,只要我们善于动员,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的热潮当中。

保持先进性就要在困难中锻炼党员干部。岁不寒,无以知松柏。检验党员干部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他推到困难面前;锻炼党员干部的最好场所,就是困难集中的地方。在棚户区改造这场不折不扣的硬仗中,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在反复下基层调研中转变了作风,在与群众的交往中加深了感情,在高密度高强度的工作运行中提高了能力,在急难险重的实践中锻炼了党性。他们用行动体现了敢打硬仗的必胜信心,影响并带动了广大群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棚户区改造的实践告诉我们,困难是试金石,它能够检验出领导干部能力的强弱;困难是磨刀石,它能够砥砺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才华与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