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22 03:03:00
导语:和谐社区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发展经由社区发展”是联合国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议题。现在我们套用这个说法,提出一个新的命题:“社会和谐经由社区和谐。”社会和谐的概念是泛指的,而社区和谐的概念,则把和谐落实到一个特定地域范围的特定人群,因此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社区都越来越和谐了,那么整个中国社会也就越来越和谐了。这一点目前已形成普遍共识。我谨从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工作实践多年来的体会,粗谈对和谐社区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有序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前提
现行的**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城市居委会(即现在的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定位非常明确:“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方面,是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只有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保证广大居民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中当家作主,才能调动起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一)目前的社区功能和居委会的角色定位。现在的社区居委会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治性组织,还是一个“准政府组织”,或是二者兼备?首先从社区事务来源的统计看:我们姑且将社区事务来源分为四类:来自于政府的事务、来自于其它组织的事务、来自于居民的事务、居委会自己主动去做的事务。据初步统计,四大事务中来自政府的事务占总量的近50%,对口于街道的十几个部门,四十余摊工作,形式不乏会议、检查、评比、汇报、经验交流种种。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发挥着政府人的职能,居委会主动去做的事务次之。其次从社区干部的选举、聘任,社区办公经费及基础设施,社区干部的工资收入来源,无一不依赖于政府,因此转型期居委会的特点是同时兼有“准政府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的双重功能。这种奇特的结合,是中国转型期形成的一个畸胎,一种必要的过渡形式。
(二)推进民主自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核心是民主自治,宗旨是互动服务,目的是生活质量,载体是民间组织。为此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分清职责,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梳理进社区的工作,对无法律规定进社区的工作,应适当收回;对各部门和街道自身应做的不下摊;对与居民生活关系不密切、形式主义严重、重复劳动的工作应取消;对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的工作,可委托社区民间组织完成;对社区组织协助的工作,应有公共财政和行政成本意识;根据工作流程,明确需要社区组织协助的工作节点,应是职责清楚,事费配套,为社区居委会减负,给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社区服务等各项工作。
二、拓展社区服务,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服务的几种类别。一是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二是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包括协助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利民便民服务。三是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包括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及为老年人生活服务的组织。四是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包括向居民开放服务的浴池、餐饮、文化和科教设施、培训机构、幼儿园等
(二)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状况与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就业再就业方面,不仅需要社区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服务,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也需要提供就业服务。在社区就助方面,城市贫困人口需要社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服务,而且一般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司法救助、教育救助、廉租房等单项救助,同样需要社区作为依托。在为老年人服务方面,我国正处在老龄化加快形成的阶段,迫切需要社区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养老、就医、文体健身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包括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另外在助残、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社区服务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二是相关政策滞后,目前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与市场经济下的各项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创办社区服务项目,在工商、税务等许多方面的政策无法落实。三是规化协调不够。社区服务是众多服务行业的集合,涉及工商、劳动、土地、城建等多个管理部门,由于各部门对社区服务认识不同,工作重点不同,缺乏统筹规化与协调,没有形成社区发展的整体合力。四是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目前社区服务的兴办主体单一,服务层次不高,服务质量缺乏保障,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等社区新型服务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社区服务资源整合欠缺。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构筑好和谐社区建设的平台。一是建立社区服务的新机制。随着社区服务对象的增加,覆盖面的扩大和内容的拓展,需要建立新的社区服务机制,动员、鼓励组织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及驻街单位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实现社区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二是要探索社区服务的新方法。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委托社区组织承担和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三是加大社区信息化力度。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实现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社区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的水平。四是以居民的需求为目标。社区服务不拘一格的谋求个性发展。
三、发展社区文化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在需要
一个和谐的社区必定是一个文化繁荣的社区,必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需要。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共制度、文化环境等。其中价值观念是社区文化的核心。
(一)社区文化的基本内容。社区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环境文化体现社区外在形象,社区环境是社区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它是由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维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是社区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它包括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环境等,通过社区环境感知社区成员的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
行为文化反映社区精神。行为文化也称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这些活动反映社区的精神面貌(例如“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制度文化折射社区的约束力。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娱乐、交往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与社区精神、社区价值观、社区理想等相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它对保障社区文化持久健康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制度文化可分为物管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社区的公共制度,如奖罚分明可体现出社区的严谨风格,规劝有加可体现出社区的人性感悟。
精神文化代表社区价值观。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社区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
(二)社区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原则。城市社区差异较大,有高档花园社区、有普通住宅小区,居住环境、人口素质、价值取向均有所不同,同为普通住宅小区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组织不同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例如,普通住宅小区可组织腰鼓队、秧歌队、文艺演唱队和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京剧演唱队。高档社区可以组织太极拳队、老年模特队、书法绘画、摄影展、音乐会等。二是有明确的文化活动目标,持续发展避免短期行为。深圳宝安区桃园居社区明确提出社区精神为:负责、关爱、进取、参与,它铸就了桃园居社区文化的向心力和社区精神。目标是个长久的内在动力,有目标会使工作有序自觉。三是短期活动和终身教育相结合。如果说社区文化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加油剂,那么社区教育则是添加剂。从居民群众需要出发,科学确定学习内容,引导社区成员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家长母亲课堂、社区科普大学,都不失为较好的组织形式。社区教育突出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活动则偏重于娱乐。
四、加强社区党建是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思想组织保证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建立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和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构建平安和谐社区是我国转型时期必须强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可靠的组织保障。
(一)党的基层组织形态创新是社区党建的核心任务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化——国企改制、非公有制企业大量出现,新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党员的的流动性加大,流动的党员难以与组织建立稳定的关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建成本高且不易维持。创新组织形态,就成为社区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的组织内组织、组织外组织、组织间组织(即楼寓党建、阳光驿站)并存的格局,不乏是一种重要的探索。
一个组织要有活力,在其成员心目中,这个组织必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在党员流动加剧,传统的组织联系趋于松散的情况下,更需要加强社区党组织的组织性活动,帮助党员形成清析的组织意识。
(二)加强党员意识,激活党员能量。目前社区党建仍具有很强的过渡性。不少党员仍处于单位和社区两种组织联系并存,而且单位组织关系为主的状态。这意味着党员所享有的主要权利仍在单位党组织内,在社区参加组织活动更多的是尽义务的性质。社区党的组织体系本身缺乏垂直的行政性关系约束力,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党员在社区党建活动中的消极和被动。所以社区党务工作者必须加强党员意识,特别是加强党员的权利意识,从较多要求党员做什么转到更多的关心党员希望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即党员服务上来。在帮助党员实现意愿的过程中,实现管理教育党员发挥党员作用的目的。
(三)社区党组织以关心和服务党员为取向。开展“凝聚力”工程。随着社会分化,党员队伍中也出现了经济水平、社会地位上的分化,社区中不仅包括生活困难的党员,也包括两新组织的流动党员,他们活跃在社会生活主流,也需要组织的帮助。对这些党员给以必要和充分的帮助和支持,不仅是党组织的道义责任,也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所必要的。
五、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的建设目标靠人来确定,目标实施靠人去组织,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一)社区工作者的择取与社区的自治程度相关联。由于社区工作的发展还尚存处于起始阶段,未能完会摆脱“准政府组织”与“自治组织”兼有的特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社区工作者很难摆脱被动执行的特点。如果把社区工作者的六种角色即居民生活的关心者、居民心理的疏导者、居民就业的指导者、社区矛盾的调解者、文明行为的引导者、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归纳概括的话,可做这样的比喻:社区居委会是社会矛盾“兜底的筐”,社区干部是“容纳百味的缸”,这是社区发展初级阶段社区及社区工作所必备的特点。
(二)社区工作也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原则。低级劳动与高级劳动所含价值有着根本不同。和谐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和主要内涵决定着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在高学历者进社区现象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时,同样有一种现象令人关注:一方面报名参加社区干部竞聘的大学生相对增多;另一方面却有已竞聘上岗的大学生悄然离去,有人起名叫“围城现象”。在竞聘社区工作岗位空前活跃,到托关系,、拉人情现象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支后备大军呢?
综上,建设和谐社会是个系统浩瀚的工程,建设和谐社区同样应是多角度、多方位共同互动协调发展。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加积极的实践。
- 上一篇: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思考
- 下一篇:和谐社会理论意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