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福利科学发展观交流

时间:2022-10-22 12:45:00

导语:老年福利科学发展观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老年福利科学发展观交流

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在遭受“”阻碍破坏,80年代重新起步一路走来,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较之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他社会各项事业(诸如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的长足进步以及国外先进水平已远远不相适应。以南京市为例:一是规模小(200张床位以上的老年福利机构仅1家)、二是层次低(机构养老只解决吃住问题,缺少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服务)、三是覆盖面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福利床位数仅为12张)、四是发展不平衡(上档次的只为少数,相当一部分机构因陋就简,有的勉强维持),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

一、老年福利事业资金筹集一是投入量的不足,尽管已呈逐年递增态势,但总体增幅不大。二是投资人、投资方式单一,基本上还是政府一家花钱搞建设,建好后还得花钱养人、养机构。

二、国有、公办老年福利机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仍沿用计划经济套路,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两耳不闻市场经济“窗外事”,一心躺在国家怀里守着“大锅饭”,捧着“铁饭碗”。

三、偏重机构养老,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扶助”倡导推进不力,没有资金投入和支撑,普遍存在应付上级检查评比,作表面文章的现象,尚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仅有意识没有对策,所谓大力发展社会办的非公有制老年福利机构还停留于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既没有计划性的统筹安排,又没有实质性的扶持措施。

尽管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还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进程、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促使老年福利需求剧增,并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等条件与环境,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机遇难得,机遇也稍纵即逝,只有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发利用社会、民间资源,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打开碌碌无为、观望等待的被动局面,才能发挥应有的执政能力。

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公共财政投资机制

政府首先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转变职能,改变传统“事必躬亲”之工作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当彻底转变“政府的钱”之观念,树立公共财政的正确理念。搞清楚这个钱不是政府的,是广大纳税人缴税积聚而来的,是人民群众的钱。所谓政府拨款、政府投资只不过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罢了。这里所指政府转变职能:一是改变计划经济的直接投资方式,改变陷进操办老年福利机构具体事务的惯例,改变“大包大揽”捧在手中的“保姆”作风。二是建立全新的公共财政投资机制,用好纳税人的钱,以购买服务、床位补贴、项目资助等投资方式提高和保证公共财政的投资效益。三是大力倡导社会公平,对国有、公办与社会办、民营、个人办各类老年福利机构一视同仁,引导所有老年福利机构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公平竞争,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互促共进。

还应注重吸引海内外资金参与老年福利事业建设,数年前曾出资援建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彩虹楼”的香港循道卫理杨震社会服务处,最近看好该市鼓楼区“居家养老服务网”,已达成意向协议,拟为其扩大规模提供技术支持、注入资金等,以共谋发展。

实现重心转移,构建居家养老扶助服务体系

老年福利事业的重心应从发展机构养老向发展居家养老转移,居家养老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国外,均为大多数老年人首选养老方式,据南京市民政局2003年底相关资料:全市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共计177家,共有9845张床位,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12.24张。这就是说全市88万老年人中,仅1万多一点的老人有可能进入福利机构养老,其余的近87万老人只能是居家养老。有人认为:“老年人的养老还得依靠发展福利机构解决”,照此思路,即便是国家把所有建设都停下来,像1958年“大炼钢铁”那样专门建造老年福利机构,也未必能够满足全国1.34亿(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老年人需求。适度发展老年福利机构是必要的,但要把它作为一种依靠,作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客观上行不通。

我国国情已决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福利机构养老为辅”的格局不会改变。而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对于低龄老人或身体状况尚好、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比较合适,对于高龄老人、体弱多病老年人家庭则存在负担日益加重的问题。特别是还有一些没有离退休养老金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及贫困老人,他们身边无人照顾,更需要政府、社会给予扶助。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已不是单个家庭的困难,已成为带有共性的社会难题,成为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鼓楼区于2003年11月策划、设计了“居家养老服务网”,以政府买单,民间组织运作的机制探索“居家养老,政府、社区共同扶助”的养老模式,2004年加大公共财政购买服务的力度,拨出30万元专款,为220位独居老人及部分空巢老人、困难老人提供无偿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民间组织——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选派经过培训的128名服务员担当服务工作,深受老年人欢迎。这种方式不啻为建起一个220张床位的老年福利机构,并且对老年人是免费的,比老年人机构养老还要交纳费用更具福利性。至于公共财政所花的30万元,按眼下商品房的价格只能买个小套。据说某大城市有个名叫“金色港湾”的老年机构,平均每床位造价就达30万元,相信任何人都算得出这笔关于成本与效益的帐。鼓楼区现已作2005年财政预算,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网”规模,安排100万元专款,服务老年人增至600多名。这事已引起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老龄委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已专门就此筹划方案,拟向全市推广。

国有、公办机构改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国有、公办老年福利机构必须从依赖政府(主要指民政)“直属、直办、直管”的“部门型”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实体型”转变。政府应当放权,赋予国有、公办老年福利机构经营、用工和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通过建立与实行院长负责制,打破干部、工人界限,竞争上岗,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民主管理参与制、按劳分配和股份分红分配制等,激发机构内部的生机和活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经营创收能力。

南京市国有、公办老年福利机构的改革思路:一是尽快树立忧患意识,发挥能动性,积极挖潜改造,创优争先,升格提级。二是突破“单打独斗”的体制壁垒,走联合之路,实施行业管理,组建“老年福利机构协会”或“老年福利服务集团”,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的集约化经营之战略目标。

开发社会民间资源,提升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水平

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应有对策,有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扶持社会办老年福利机构,开发、利用、整合社会民间资源,是又一有效途径。

鼓楼区抓住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医院改制(这些医院既有康复医疗的现成条件,又有一定的规模,床位数均在100张以上,有的达200张)机遇,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取得显著成效。其做法一是政策扶持,引导驻区的长江机器集团、3503工厂、市建三公司、市交通系统职工医院改制成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帮助其从经营型医疗机构转为老年福利机构,按照民政部门社会福利事业机构标准进行规范,享受国家减免税的同等待遇。二是资金扶持,以这些机构的规模、床位数、老人入住率、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及经营效益为参数,划分资助等级,从公共财政拨付近10万元资金给予扶持,激励、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办好老年福利机构的信心与决心,与国有、公办老年福利机构共同为老年福利事业发展创业绩,作贡献。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五个统筹”的原则,这是科学与实践的结晶,是老年福利事业当前与未来发展应遵循的指导思想。至此,未来的老年福利事业发展思路业已形成,即:建立公共财政投资机制;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福利机构养老为辅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加快国有、公办福利机构改革步伐,提升老年福利社会化水平,促进老年福利事业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