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思考
时间:2022-10-21 06:32:00
导语: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这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党员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认真搞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改变目前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党员居住地和就业单位之间基层党建工作相对分离的状态,对于促进和形成城乡衔接、全面覆盖、协同配合、运转有序的党员管理工作新格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搞好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深入到8个乡镇、26个村、5个社区、2个城镇私个协党支部、3个“两新”组织进行调研。调研采取面上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召开不同范围的座谈会36场次,收集相关材料44份,个案分析65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摸清了全县流动党员的现状,总结了近年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做法,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一、全县流动党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全县城乡流动党员的现状。截至**年3月中旬,全县共有流动党员177名,其中,从县内流到县外的113名、在本县城乡之间流动的64名,分别占全县流动党员总数的63.8%和36.2%。这些流动党员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流动地域分散。就县外流动的113名党员来讲,他们分散在3个省市的32个县市区,其中流入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市,人数分别达到38名和44名,流入其它地方的一般只有1至3人。二是从事行业多样。流出党员中,有比较固定单位的24人,从事个体经营的27人,跑出租的12人,跑运输的10人,打零工的35人,投靠子女养老的67人,无法联系的2人。三是不愿接转组织关系。全县举家搬迁的流动党员达165名,这些流动党员都是农民党员(其中:投靠子女的农村“三老人员”56名),他们为了将来能享受或保住现在县财政每年下发的“三老人员”生活补贴,坚持不将组织关系转走。四是平均年龄较低。流出党员中,除投亲养老的部分老党员外,大部分都是年富力强的年轻党员,他们的平均年龄仅有44.5岁。五是生存技能较高。他们中大部分都有一技之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一部分还是“小能人”。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各级党组织普遍反映,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着去向掌握难、平时联系难、教育管理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二是全国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还未建立起来,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互通流动党员信息的渠道不畅;三是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缺乏衔接机制,流入地党组织的主要责任还未真正落实,大量持证党员找不到党组织或被拒绝接受;四是党组织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不适应流动党员的特点;五是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关怀服务不够,缺乏吸引力;六是一些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比较淡薄。
二、加强城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做法
(一)认真排查,健全台账,全面掌握流动党员底数。坚持每年底采取主动走访、上门登记、电话询问、亲友联系等多种方式,对流出党员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排查,在县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和村(社区)党组织建立《**县县外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县县内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和《**县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台账)》。同时,坚持流动党员摸排调查月报制度,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经常更新流动党员信息。
(二)创新载体,改进方法,增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一是深入开展基层党员干部联系流动党员活动,协助党组织经常性地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帮助党组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二是采取预约培训、设定“流动党员活动日”等方式进行教育。三是积极开展争作“三大员”活动(即:争做**形象的宣传员,在外出务工经商时以良好的形象扩大**的知名度;争做**党员群众致富的信息员,经常向家乡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致富信息;争做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联络员,为招商引资做贡献),引导流动党员为家乡作贡献。
(三)强化措施,全程管理,提高流动党员管理水平。对流出党员,由全县各级党组织在党员零散外出前与其进行一次谈话,发放一本《流动党员活动证》,每半年与其进行一次电话联系;外出期间,采取寄送教育材料、发信函、电话联系、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返回时,开展一次走访慰问活动,每年对《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一次查验。对于工作、居住相对固定的流动党员,由全县各级党组织主动联系、帮助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党组织。如今年春节前,县委将慰问流动党员纳入整体慰问活动计划,对流动党员代表进行慰问,全县上下共慰问流动党员89人,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6场次,举办流动党员培训班7期,培训流动党员142人,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162本。
(四)真情关怀,激励帮扶,激发流动党员发挥作用。一是以人为本,提供服务。各级党组织依托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分站),把为流动党员服务纳入党员服务工作的整体规划中,制定了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找工作难、子女入学难、生病就医难、租住房屋难、优秀共产党员评比等10项政策措施,切实解决流动党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二是对家庭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各级党组织采取结对帮扶等办法进行定向帮扶。截至**年2月,全县共有48名党员干部与24名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共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89件。
三、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流动党员基础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化快速反映机制。一是通过流出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变化适时进行登记、发证、建账,建立动态信息库;二是通过公安部门对流动党员特别是流入党员的政治面貌进行登记,并建立公安部门与组织部门的定期反馈制度,及时更新流动党员的变化信息。三是尽快研发全国流动党员信息管理软件,建立全国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对流动党员的流动信息及时监控,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其信息变化就更新到哪里,确保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情况底数清楚。
(二)建立城乡内外组织协作关系,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一体化共管机制。一是建立城乡内外党组织互相接受流动党员工作制度,建立起流动党员接受互相协作关系,确保每个持证的流动党员无论到哪个地方的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都能顺利接受。二是研发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的信息软件,畅通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之间的互动沟通渠道,并对接受信息实行监督管理,形成约束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三是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双向反馈机制。由流出地县级以上组织部门与流入地县级以上组织部门签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双向反馈协议书,由流出地党委组织部门或党组织与流入地党委组织部门或党组织组织流动党员进行对接,由对接双方对流动党员提出相关要求,由流入地党组织将流动党员编入相应的党支部,进行教育管理。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要共同履行做好流动党员工作的责任。流入地党组织要积极为流动党员党支部开展活动提供场所、经费、教材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及时向流动党员提供就业、择业、创业等资讯,为流动党员参政、议政提供平台,为流动党员子女就学提供便捷服务。流出地党组织要定期向流入地党组织介绍流出党员的从事行业、居住地址、思想动态等情况。四是建立流出地县级以上组织部门和流入地县级以上组织部门联系会议和互通信息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双向管理联席会议,相互通报和探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办法,及时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五是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成员单位联系会议制度,制定县以上党委组织部、公安局、民政局、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局、计生委、司法局、团委等流动党员管理成员单位职责,签订共管协议,形成齐抓共管流动党员工作的合力。六是在流出地县、乡(镇)党建网、政府网上设立流动党员管理专项网页、留言薄等,县、乡(镇)有关政策、制度、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外出党员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同时,在互联网上设置面向外出流动党员的电子邮箱,收集党员意见,与党员进行互动交流。
(三)健全组织,理顺关系,形成属地和行业双向组织覆盖网络。一是作为流出地的党委组织部门和党组织要根据流动党员的数量和在流入地的集中程度,考虑在流入地建立党组织。如:对有组织的集体外出打工人员中党员人数达到3人以上的要成立党支部;对流入地党员人数较多且人员比较集中的也要成立党支部;对外出或在县内流动,时间在6个月以上,从业地点、单位相对固定,难以参加原党组织活动,且从业单位(社区)有党组织的党员,及时将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地党组织,进行委托管理。对外来的党员,也要及时动员并主动为其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二是作为流入地的党委组织部门和党组织要根据流入党员的分布状况,考虑在街道(城镇)、社区以及行业和系统成立党组织。如:对分布在街道(城镇)社区的流动党员,要以街道(城镇)党员服务站和社区党员服务分站为依托,建立城乡流动党员党支部,负责由外地或本县各乡镇流入到街道(城镇)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分布在各行业、系统的流动党员,要在各行业和系统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负责由外地或本县各乡镇流入到各行业、系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分布在非公有制企业的,要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驻指导员等方式组建企业党支部,负责由外地或本县各乡镇流入到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要理顺组织关系,实行属地和行业、系统党组织的“双重管理”,形成双向组织覆盖网络。
(四)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切实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要根据流动党员人多、面广、分散、职业杂等特点,结合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适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加强流动党员流动前、流动期间和流动后的教育。要建立联系流动党员制度,流出地党组织,要确定联络员,负责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络与沟通,协助党组织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了解他们外出表现。党员外出前,要与其进行一次谈话,发放一本《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要采取邮寄教育材料、发信函、电话联系、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等多种形式,了解情况,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党员返回后,党组织要上门慰问,开展集中培训,召开座谈会,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要充分利用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的有利时机开展集中培训、专题教育和组织活动。对外来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热情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同样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大力推广网络化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教育培训。二是要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利用外出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发动外出党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传送科技和市场信息,带动劳动力转移,引进发展经济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促使他们关心支持家乡建设,成为家乡建设的宣传员、信息员、联络员、领航员。要根据外来党员素质相对较高、在外来人员中有一定号召力的特点,引导外来党员带头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充分发挥他们在外来人员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外来人员共同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三是要重视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要把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农村、街道(城镇)社区党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班子,充实基层党的工作力量。
(五)健全关怀帮扶机制,加强服务工作,调动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一是加强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党员服务体系。县级组织部门要具体负责与流入地党委组织部门的关系协调,协调解决流出党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乡镇党员服务站要负责辖区流动党员登记建档、教育培训、证件管理、情况汇总、上报等工作;村(社区)党员服务分站要具体负责本村(社区)流出党员情况的摸底、安排联系责任人、与流入地党支部和流出党员的日常联系,以及协调解决流出党员家庭生活困难等工作。同时,要合理配置党员教育资源,构建城乡共享的党员经常性教育体系。二是搞好各项服务。要整合县、乡(镇)驻外办事处、商会、同乡会、同学会以及个人关系,在流动党员中积极开展就业引导、信息咨询、法律援助、家庭生活帮扶等活动。流出地党委政府要抽调社保、司法、工商等部门骨干人员组建流出人员维权小组,开设24小时求助热线,多渠道为流出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援助,协调流入地劳动保障部门,监督劳动合同签定、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险购买等情况,通过司法渠道解决工资问题,维护流出党员和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流出地党委或组织部门要制定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后,仍然和本县党员一样享受各种待遇的相关政策,消除其接转组织关系的后顾之忧,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组织关系就接转到哪里。流出地基层党委和党支部要及时向流出党员通报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比较优秀的,要进行表彰。要建立流出党员定期走访慰问制度,给生活困难党员发放慰问金,解决留守老人生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同时,对个别在外表现差,有损党员形象的流出党员,要定期进行警示教育。
- 上一篇: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探索思考
- 下一篇: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