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组织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21 06:30:00

导语:社区党组织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区党组织建设思考

为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积极探索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县委组织部组成调研组,对全县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现有城镇社区10个,辖区居民总数50566人。建立城镇党委1个,社区党支部10个,社区党支部共有303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10名,占36.3%;少数民族党员39名,占12.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72名,占23.8%。共有社区干部79名,其中35岁以下27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2人。

二、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实施核心工程,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采取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下派挂职等措施,面向社会选贤任能,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积极选派党政机关年轻干部到社区任职或挂职锻炼,发挥好社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作用。

(二)实施凝聚力工程,加强城镇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采取“机关下派、事业单位分流”等形式,不断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全面推行社区工作任期制,激励社区干部立足基层,干事创业。选派社区干部外出学习、参加培训,以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做好下岗失业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党内互助基金和困难党员创业基金,开展面向困难党员的救助帮扶。在社区党员中全面开展党员亮身份、设岗定责、承诺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拓展发展党员工作面,坚持在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和其他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

(三)实施共驻共建工程,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社区党组织积极组织、协调、指导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在职党员参加社区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面向社区单位做好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好社区单位“后勤部”的作用。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从人、财、物上支持社区,尤其是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全面对社区开放,每年参加、协助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不少于3次。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三级协调网络,切实发挥好社区党组织在协调议事机构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社区单位的人、财、物等资源,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惠互利、工作互动的城市大党建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承诺、双向服务、双向反馈、双向监督”、社区党建联络员、情况通报等制度和监督评议机制,实行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推行社区单位创建文明单位、“五好”党支部以及发展党员、在职党员考核评优、干部选拔任用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的制度。

(四)实施群众满意工程,努力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水平。率先建立**镇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点)两级社区服务网络,加强“六站两室”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创建促进再就业先进社区活动,千方百计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党团员志愿者为骨干,开展面向老幼残孤、优抚对象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深入开展“抓特色载体,建精品工程”社区活动,培育一批各具发展特色的新型社区。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知荣明耻,营造温馨舒适的社区环境。着力打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精美楼门,形成独具特色的楼门文化。

(五)实施网络工程,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在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住宅楼院、集贸市场、商务楼宇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通过摸底调研,有计划的在社区无主管部门的“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众性组织,为建立党组织打好基础。

三、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区责大权小与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据统计,目前居委会承担的各类交办工作有62项之多,其中72%是属于行政性事务。社区工作人员多数时间忙于应付,为居民做服务工作时间相对较少。社区工作量大,人员少,待遇低。就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大多数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在5-6人,最多的也不过7至8名;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普遍较低,平均在600多元左右,与其承担的任务极不相适应,而且社区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专职的,这样的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很难适应新时期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需求,现我县十个社区办公用房产权自有的只有3个,5个社区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其中有办公场所的社区存在不同程度修建办公场所所欠的工程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党建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驻区单位和辖区居民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激励机制还比较缺乏。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工作,较多的仍停留在参加理论研讨这一层,在发掘自身优势,帮助社区建设,实现全面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仍有很大差距;工作的临时性、随意性较大,尚未形成持久的推动力,部分在职党员出于种种原因,仍然未到社区党组织登记报到,未在社区亮出党员身份;有些在职党员报到后不能主动、自觉地与社区党组织取得联系,参与社区建设。总体上看,目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大多仍然要依靠党员的自觉性。

四、建议和对策

(一)要加强社区居委会、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扩充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编制,社区党支部书记由上级党委选派任命,社区居委会主任由本辖区居民中选举产生,其他工作人员实行招聘制,可以从县直部门选派干部、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复转军人中聘用,聘用人员一定要热爱社区工作,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二)积极拓展社区服务,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在社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社区党建要以社区服务为载体,把开展社区党建工作与搞好社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党建推动服务,用服务检验党建,并不断丰富党建内容。一是加强社区硬件服务设施建设,兴办各类服务业,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完善服务网络。二是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志愿者制度和社区成员定期参加社区内社会公益服务劳动制度。三是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要加强社区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四是进一步培养高素质的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五是发展各类社区中介组织,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公企业单位。

(三)多渠道解决社区办公场所、办公经费问题,改善办公条件。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应列入县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保证逐年有所增加。有条件的社区,重点围绕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环保、医疗、后勤服务等,走实体化发展之路筹集资金,扩大规模,实现社区服务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逐步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壮大、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四)切实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对退休党员,主要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要求他们“管好自己的家,看好自己的人”,发挥“余热”,并力所能及地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科普活动;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实现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对在职党员的“双重管理”;对下岗失业党员和“两新”组织中的流动党员,要帮助他们建立党支部,在社区设立联络站,实行直管、代管和协管,保持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支持和鼓励下岗失业党员自立自强,为社会作贡献。

(五)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求,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各级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发挥总体的组织协调作用,全面指导、协调社区党的建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情况通报、信息沟通、经验交流和活动协调。“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要充分发挥结对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的社区服务活动,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二是搞好社区资源整合,积极开展联建共建活动。社区与驻区单位要积极开展“结对帮困联心,共创精神文明;卫生治安联保,共创优美环境;科学文明联教,共创文明新风;服务居民联手,共享社会资源;党政工团联动,共建示范社区”活动,发挥两方面各自的优势,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落到实处。

(六)建立镇党委、社区评议驻区单位的约束监督制度。镇党委、社区组织要吸收驻区单位为社区成员,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做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建立镇党委、社区评议驻区单位的约束监督制度,驻区单位评先进及创建文明单位,必须有镇党委和社区居委会的推荐意见,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情况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不支持社区工作的单位和领导,建议取消其评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