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民政经验交流
时间:2022-10-21 05:25:00
导语:和谐民政经验交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倍感振奋、信心满怀。民政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事业,又是推进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进程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作用,历来就有所作为,新的时期、新的使命、新的要求,民政部门在推进社会建设新进程中必将大有作为。
一、在改善民生上大有作为,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专篇单列出来大篇幅进行论述,并就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任务作出具体部署,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着力改善民生所重视的程度。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服务和保障困难群体、弱势群体、优抚群体等“三类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民政部门的核心职能和工作重心。在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有一批生活困难的群众和急需要帮扶的各类群体。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使命光荣而重大。作为担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职能的民政部门,就是要按照改善民生的新要求,紧密结合苏州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低保救助渐退机制、低保工作动态管理机制、适当扩大低保边缘范围机制,进一步巩固“应保尽保”成果,做好人民群众最“托底”和最“重点”的保障工作。要高度关注物价上涨、利益调整等因素给“三类群体”生活保障带来的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建立完善价格补贴机制,优先安排、重点部署、切实保障“三类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新近出台的一系列的新政策、新举措,把救灾救济、福利救助、扶贫帮困、慈善互助、优抚安置等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探索创新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建设。要采取慈善互助、临时救助、社会帮助等多种形式,通过制度救助、资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结对救助等一系列的救助措施,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在设施建设上大有作为,更好地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是民政部门切实履行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等职能的基础,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决定着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目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绝大多数设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陈旧老化、功能单一缺失、覆盖狭窄有限,有些“软肋”还比较明显,已不能满足改善民生的需要,与十七大的新要求、与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都还不太相适应,亟待加强和改善。怎么办?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加强对民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和改造。要加大对社会福利设施的整合和建设力度,加快对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福利院等“三院”的建设改造,探索整合现有福利机构资源,“三院合一”,新建苏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充分发挥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功能和保障能力,更好地为保障对象服务。要加大对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苏州市老年活动中心,作为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工程,不断满足我市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要加大为军保障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搬迁新建苏州军供站,更好地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还要加快农村敬老院、烈士陵园、干休所、社会捐助站、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等各类民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和改造,统筹安排,形成规模效应,逐步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便民利民的要求,努力提高保障各类民政服务对象的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在人才建设上大有作为,更好地加快社会事业创新。
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建设的根本。对于民政部门来说,就是要切实加强民政专业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志愿者人才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以行政力量为主导、专业力量为支撑、公众力量为基础的民政工作人力资源格局。加强民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把民政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更加注重提高民政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着力解决目前干部队伍年龄普遍老化、上下交流不畅、轮岗换岗不勤、基层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加大岗位练兵,加快培养使用,创新用人机制,坚持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又干净干事作为任用干部的实际标准,营造一个更加忠于职守、更加开拓创新、更加克己奉公、更加精诚团结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政府赋予民政部门一项新的工作任务,是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主动地与相关部门一起,认真研究建立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体系,要加紧研定我市加快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通过公开招聘、岗位设置、培训提高等多种有效途径,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来。加强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当前要探索建立社会志愿者福利保障、服务管理和社会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引导示范作用,营造一个平等、尊重、接纳、助人、自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在健全机制上大有作为,更好地增强社会管理效能。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提出了“社会管理”新概念。当前,民政部门主要承担着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区划地名管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婚姻登记管理、收养登记管理、殡葬行业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多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在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健全创新民政社会事务管理机制迎来了十分广阔的天地。要按照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的要求,加快培育发展、严格依法管理、实施分类监督,健全创新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机制。要按照我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坚持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健全创新区划地名管理和区域界线管理机制。要坚持“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的工作理念,健全创新惠及全体社会公众的婚姻、养老、殡葬、地名等服务管理机制。围绕增强社会管理效能,在思维方式上,创新并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推进的强大整体合力;在服务对象上,创新并健全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工作机制,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衡量标准上,创新并健全全面协调发展的动态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在工作手段上,创新并健全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会事务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在工作重心上,创新并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机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
五、在构建和谐上大有作为,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构建和谐是社会建设的本质。民政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历史使命中责任重大、任务光荣、大有作为、不可替代。围绕民政工作职能,就是要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程抓紧、抓好、抓到实处,坚持“城镇抓巩固提高、农村抓加快发展”工作思路,整体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让社区这一社会的细胞始终处在和谐发展的良好状态之中,充分发挥社区建设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政府依法管理与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不断推进基层政权建设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保障广大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面提升村(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努力构建基层自治和谐。要深入开展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法律拥军、实事拥军等活动,不断提高地方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军地和谐。要针对民政部门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处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是矛盾的交织点、聚集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接待和来信来访工作,积极做好纠纷调处、矛盾化解。要拿出具体措施和时间进度表,积极稳妥有效地解决塔陵等历史遗留问题,努力消除社会不稳定问题苗头,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上一篇:民政理念殡仪馆经验交流
- 下一篇:全市出国人员审批会议讲话